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唐精神:直面历史与经典的13堂课-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恢挚嗄选





玄奘与时代精神(3)


佛教讲的苦,我们挂在嘴边的是生老病死,佛教具体讲的有八苦。第五苦是“怨憎会”,你经常被迫或者不得不跟自己很憎恶、不那么喜欢的、很讨厌的人共事,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被迫要去做。在现实生活当然有这样的问题,我看你就不顺眼,但非得在一个办公室上班,非得在一个小区里生活;第六苦是“爱别离”,是和自己所喜欢的、所喜爱的、所爱的人或者事不得不别离,很难做到长相守;第七苦叫“求不得”,你所求的东西你往往是得不到的,你希望股票涨但它偏跌,你希望房价跌但它偏涨,这都是一种求不得的苦;第八苦是“五阴炽盛苦”,是苦的原因。佛家讲八苦,佛家要讲我们的肉身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活多少岁,你怎么活都是苦,没意思的,所以佛家追求解脱追求涅槃,解脱和涅槃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跳出轮回”,佛家有轮回学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前世、来世,我们都是中间环节,前一辈子是因,下一辈子是果。按照佛家的说法,如果你上一辈子做点好事,轮回就变成人,我们投胎做了人就是上辈子做了好事积了德,如果我们这辈子做了亏心事坏事,下辈子没准我们就投胎变成老鼠。佛家认为轮回本身就很苦,所以要解脱要跳出轮回,跳出轮回用一句大白话就是“我不和你们玩”,我不参加这个轮回。因为轮回太苦,我轮回成一只老鼠固然苦,我投胎成一只蚊子也苦,我投胎成人依然苦。既然佛家讲不轮回,怎么会追求长生不老呢?肉体在佛家学说中是被厌弃的,肉体是臭皮囊,最早的佛经里把人的肉体叫“革囊众秽”,外面是皮做的布袋,里面是一堆脏东西,佛家怎么会追求长生不老呢?这是第二点,《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都在追求长生不老,《西游记》怎么会是佛教小说呢?

第三,《西游记》中对佛教的态度是很不尊重的。

唐僧走过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到了雷音寺求经,他先没有见到如来佛,他见到了如来佛的两个助理,大家还记得这段对话吗?如来佛的两个助理问:“你们从大唐东土来干什么?”唐僧毕恭毕敬地说求经,这两个人说,“你有没有带点人事来呀”?“人事”是礼物,意思是“你有没有带点什么意思意思呀”,当然没有。是这样描写两个大菩萨的,两个菩萨一生气给了唐僧他们经,唐僧他们以为求到了,兴高采烈地回来,但一刮风散落一地,一看是无字经。这两个菩萨索贿,唐僧还把自己的饭碗紫金钵孝敬上去,两位菩萨觉得不行连经都不给他,孙悟空很恼火就去找如来佛投诉,如来佛说“你们搞什么搞,这很正常,你不让他们问你们要点意思,他们怎么办?前两天我派了好多徒弟下山为一个员外家做了一场法事,收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我把经给你,你不给我点孝敬,你让我们吃西北风去呀?”《西游记》对佛教根本是不尊重的。





玄奘与时代精神(4)


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西游记》不是一本佛教书,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汉民族非常独特的一种宗教信仰的态度。我们汉民族有很多优点,但是有虔诚而坚定的宗教信仰毫无疑问并不是汉民族的优点。我们都知道汉民族的习惯,比如我今天头疼脑热去求地藏王菩萨,如果我想长寿去求无量寿佛,家里有苦难我去求观音,如果说灵验了那么我来还愿,如果不灵验明天我就换个佛拜拜。汉族人没有固定在一家庙固定拜一个菩萨的,我们既会信仰佛教,有时也会信仰道教,比如贴春联、放炮是从道教信仰的遗风转变过来的。我们的信仰很庞杂,而且我们会把信仰进行改变。我们知道弥勒佛笑口常开很可爱,大概也就是在10年或者20年前,弥勒佛的面前突然出现了金元宝,原来弥勒佛面前没有金元宝,现在弥勒佛已经让汉族人改造成了财神,弥勒佛什么时候是财神?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改造一种东西。我们信仰一种东西往往是在做交换,我信仰你就要满足我的心愿,在我们汉族的历史上很多次的反抗都是以砸毁神像开始,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主席都是如此,都干过砸菩萨毁神像的事情。我们不要说这对不对,而要分析背后反映的汉民族的一种心理,《西游记》在本质上不是一本佛教书。

至于《西游记》里面的人物,最主要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四个人物反映我们民族什么样的心态?曾经有记者问过我,说“如果让你在《西游记》师徒四人中选择一个人当当,你想当谁?”我说是猪八戒,我这么说是有道理的,猪八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有点本事但不大,好吃懒做,经常偷个空睡个小觉,采个果子先吃,什么好吃的落不下,什么危险的事情不上前,耍耍小聪明骗骗师傅,出了大事有孙悟空顶着,担子由沙和尚挑着。但唐僧最喜欢的恐怕是猪八戒,猪八戒非常会讨领导的好,和领导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明摆着是《西游记》中最不吃力而讨好的人。孙悟空本领高强、忠心耿耿、降魔伏妖,但只有他头上有紧箍咒,猪八戒、沙和尚头上都没有。唐僧其实不怎么喜欢孙悟空,一惹祸就让孙悟空走,遇到难处又想到孙悟空,但永远不把紧箍咒摘掉,得想办法牵制孙悟空,总有办法对付他,可见对能干的人是什么心态呢?沙和尚话不多有点本事,在《西游记》中沙和尚的本事几乎等于零,天天挑着担子,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唐僧心里有沙和尚吗?有的话恐怕地位也不高。从这三个徒弟的形象上,我们是不是能够感觉到一种东西,感觉到一种我们文化中固有的一种倾向一种态度。唐僧是个知识分子是个高僧,满腹经纶,但除了会念紧箍咒还会干什么?紧箍咒还是观音给他的,遇到事情要么哭,要么束手就擒,要么唠叨,周星驰拍《大话西游》的时候唐僧已经被拍成唠叨的老师的形象。这四个人物的形象反映了什么?所以我想《西游记》不像我们一般理解的那样是一本佛教小说,它是一部深刻揭示汉民族精神生活状态、宗教信仰倾向的一部心理小说,《西游记》的确是一本以想像为主的神幻小说,但它是表面虚构实则非常深刻地提示汉民族固有的一种文化形态、一种价值观念,能力强的勇于承担的未必讨好,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未必讨好,投机取巧好吃懒做的结果一般都不差,唐僧这样一个类似于管理者的形象可以不要什么本事但是必须有紧箍咒必须卡得住捏得住压得住你。





玄奘与时代精神(5)


上个月我的助理给我打电话,说有个地方打电话给我请我去讲一讲,我说我没去过那个地方,他说请我去讲讲孙悟空,他们是孙悟空的故乡。孙悟空怎么会有故乼在历史上找不到原型。

在历史上能够找到原型的只有玄奘。唐僧的意思是唐朝的僧人,玄奘的确是唐朝的僧人,但我们提起“唐僧”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就只是玄奘。唐朝有成千上万高僧,我们不会想到别人,可见唐僧这个形象是多么深地印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当我们离开《西游记》,当我们发现《西游记》用一种娱乐恶搞的方式对待玄奘,再回过头去看历史当中的玄奘,我们会发现他和《西游记》中的形象完全不是一回事,风马牛不相及。《西游记》的作者只不过是借用玄奘这个名字做符号,加入了很多他个人的东西。顺便提一句《西游记》的作者问题,实际上中国的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目前学者都是有争论的,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红楼梦》的作者铁板钉钉就是曹雪芹,《三国》的作者就是罗贯中,《西游记》的作者也未必就是吴承恩。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是什么样子的?你只有理解了唐僧在历史中的真实面貌,才能感受到他是怎么样被恶搞的。他为什么会被恶搞呢?为什么不恶搞别人非恶搞唐僧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历史上的唐僧搞清楚。

我在“百家讲坛”讲了36讲《玄奘西游记》,是想复原真实的历史上的玄奘,我想很多朋友都已经看了,我在这里不必过多重复。唐僧玄奘是生活在距离今天大概1300年前的一代高僧,他在历史上不远万里西行求法求回真经,无论是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还是在中国和印度的佛教史上甚至在印度的古代历史上,玄奘具有顶尖的重要性,这一点大家是公认的。就中国古代交流史而言,玄奘西行的足迹遍布西域,包括今天中国新疆、前苏联几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