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其实很有趣儿 - 雾满拦江-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奏章拿给臣属们看,朱瞻基吩咐道:“传旨,朝廷政务上有错,以后就照汉王的建议改过来。”

##  04 太监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汉王朱高煦,他一直在等待着这个时刻,要重演朱棣时代的靖难之役。

  朱棣时代,恰恰是侄皇叔王,年轻稚嫩的朱允汶是为建文帝,而经验丰富的朱棣却只不过是一个藩王。但以北平这弹丸之地,拥兵之众不过万人,而朱棣起兵之日,又数次面临着朝廷数十万大军的围剿,然而主导这场战役的,却是朱棣的雄才大略与坚毅精神,再加上战场上风云莫测变幻无常的因素起到作用,历经九死一生,藩王朱棣竟然不可思议地攻到了南京城下,建文帝徒拥天下之兵而不能用,这就是此前的辉煌历史了。

  朱高煦亲身参加了这场战役,无数次甘胃矢石,出生入死,目睹父亲朱棣由一名被迫得四处乱窜的叛逆,一跃而成为了天下之主。这深刻的记忆烙在了他的生命里,并主导着他将事态向这个熟悉的状态中推进。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曾经成功的记忆与模式,已经将他塑造成为一个固态的人。无论是面对何种情形,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用旧有的观念来认知,用旧有的模式来规范——他们知道自己是怎样成功的,却永远也无法知道自己是如何失败的,因为他对于人性规律疏失隔膜。

  朱高煦正是这样一个人。现在他开始了。

  先上书挑衅,指责新皇帝朱瞻基年轻稚嫩,屁事不懂,以好在未来时态起兵的时候,能有一个充足的理由。

  见朱瞻基果然按照他的要求调整了政劼朱高煦大喜,再上书,要求进京献花灯,他派出的送灯之人,比其他藩王要多出一倍还不止。这些人实际上是他派出来的间谍,目的是搜集有关朱瞻基的军事情报。

  朱瞻基居然欢天喜地,不但没有提防,还居然厚厚赏赐了朱高煦派来的三百六十名间谍。

  朱高煦大喜,历史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侄子就是不如叔——朱允汶比不了朱棣,朱瞻基也比不了他朱高煦。人生的智慧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年轻人在这方面明显居于劣势,那就怪不得他朱高煦了。

  照旧是依循当年朱棣的老法子,先建地下兵工厂,日夜不停地打造兵器,再拉起旗号,广泛招募士兵。扩编的军队分为五个纵队——这是天子才有的权力,朱高煦并不想太多地隐瞒自己,毕竟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任命指挥使王斌为太师,密结山东都指挥靳荣为助,准备先取济南,然后强攻北京。再联系宫中的内应……忽然之间,朱高煦发现了问题。什么问题呢?

  这个问题就是,早在朱元璋时期,就严厉打击太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剥夺太监的政治权力。为此,朱元璋甚至在宫中立了一块牌子:太监干政者死……诸如此类。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有牺牲多壮志,望湖楼下水接天。砍头只当风吹帽,遍地太监下夕烟……由于太监的政治权力被野蛮剥夺,激起了宦官们的阶级仇,民族恨。所以在朱棣时期,大批的太监或者是逃离朱允汶,投奔北平解放区,或是在宫中秘密行动,不断制造各种事端,存心给建文帝添乱,扰乱朱允汶的思维,成为了朱棣夺取天下的最得力臂膀。

  此后,朱棣深深地认识到了太监们的力量。他深情地说:“太监,只有太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同时,朱棣也高屋建瓴地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太监。”是啊,太监们不读书,不认得字,虽然有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但两腿之间终是缺少了一嘟噜肉,连带着也降低了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朱棣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法子。

  忽然有一天,朱棣广贴招贤榜,找来了大批的年轻读书士子,并对这些人发出了热烈地召唤:“知识青年到后宫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后宫?没错,是挤满了绝色美貌宫娥嫔妃的天堂,你能抵御了如此之诱惑吗?

  当时那些年轻的读书士子们,全都激动了起来,纷纷咬破手指写血书。以表示他们坚决响应号招,扎根后宫的决心。但是朱棣提醒他们说:“不对……那什么,你们咬的是手指头,咬错了……应该咬的是你们两腿之间的那块肉……”

  众读书士子大骇,原来若想入宫,必先自宫,如不自宫,万难成功。

  有些意志薄弱的投机分子,就此打了退堂鼓,但还是有些热血青年,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咔嚓一刀,从此扎根于后宫,正式进入了领导班子,管理起国家政务来。

  等到了肥仔朱高炽执政,他同样是重用太监,加强对太监的文化教育,赋予太监生杀予夺的权力。这就使得后宫中广大的太监们,都成为了既得利益者,再也不像朱元璋,朱允汶时代深受重重压迫了。

  所以,现在的太监们,已经全部是与新皇帝朱瞻基同心同德,忠心耿耿。朱高煦要是想从他们当中秘密建立第五纵队,这个……不太容易。

  没有太监的支持,靖难之役的决定性胜利,是不可能的。

  咋个办呢?朱高煦犯难了。

##  05 换个更能吃的主人

  “太监集团既然已经被朝廷拉了过去,那就只能找大臣做内应了。”朱高煦想。

  他琢磨来琢磨去,最后选中了英国公张辅——为什么要选择他?其实也没太多理由,要是你说张辅不合适,那你给推荐一个?

  “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做内应,马马虎虎凑合一下吧。”朱高煦想。

  内应找到之后,就在朱瞻基的屁股沾到龙椅上的第八个月,朱高煦义无反顾地拉起了大旗。有分教,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朱高煦正式发布了告全国人民书,号召深受压迫的人民起来。起来,饥寒交迫的人们,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奋斗。朱瞻基,打个落花流水,我们要换个更能吃的主人……檄令飞传天下,勒令北京伪政府悬崖勒马,立即回头,交出战犯,改过自信。

  没过多久,就听说京师派来了一个太监侯泰,前来递交书信。

  朱高煦居中而坐,传令侯泰进来。按道理来说,侯泰是来传圣旨的,朱高煦应该跪下接旨。可是现在朱高煦已经和朱瞻基反动政权决裂了,当然不会跪。不仅不跪,反而大吼一声,喝斥信使侯泰跪下。

  威势之下,吓呆了小太监侯泰,扑通一声,真的跪倒在朱高煦的脚下,腮帮子紧贴在朱高煦的鞋背上。就见朱高煦环眼怒瞪,虬髯根根竖立,指着侯泰的后脖颈,正气凛然地道:“丢你老母,娘稀皮,先人板板,辣块妈妈,朱瞻基那个龟孙王八蛋……”用的是劳动人民最为质朴的语言,狠狠批判了朱瞻基反动政权倒行逆施的累累罪行。最后他说:“朱瞻基要行什么仁政,狗屁仁政!无非不过是假仁假义,收买人心!你看朕这里兵强马壮,士气如虹,试问今日之域内,竟是谁家之天下?你自己掂量着办吧!”

  侯泰被骂得面如死灰,悻悻退下,对身边的人说:“看明白了没有?汉王威名赫赫,天下景仰,今日起兵,必然是四方云集,天下响应,我看朝中那位天子……嗯,有点玄。嗯,咱们这样好了,他们两家打架,咱们谁也不偏不向,保持中立,不管将来谁赢了,都找不到咱们头上来。”

  商议妥定,侯泰兴冲冲地回去,到朱瞻基面前签字报差旅费。朱瞻基问他:“汉王那边,情况如何啊?”

  侯泰回答:“不如何。”

  朱瞻基:“他们有什么计划没有?”

  侯泰:“不晓得。”

  朱瞻基:“那此时乐安城中,有什么异动没有?”

  侯泰:“没发现。”

  总之,不管朱瞻基如何询问,侯泰这里就仨字:不知道。问得朱瞻基好不悻悻然。再说朱高煦这边,打发走侯泰之后,就又向朱瞻基发出了最后通谍。通谍上要求,朝廷必须立即将一系列战犯,移交给他朱高煦处置。此外,为了防范战犯潜逃,他汉王已经预先伏兵于各地,何去何从,让朱瞻基自己琢磨吧。

  最后通谍下达不久,就听说朝廷果然上了火,居然派出了顽军前来围剿。朱高煦急忙打听,“统兵前来的将领是哪一个?”探子回答:“统兵之人,乃阳武侯薛禄。”朱高煦万难置信:“是谁?你再说一遍?”探子只好又回答一遍:“是阳武侯薛禄。”

  听到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