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佐唐-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居喜出望外,连连搓手:“不想二郎比我还急,去龙兴寺剃度也可以,以后再行脚到百丈寺挂单也可……你当真决定要陪我一同出家了?”
(推荐好友虫豕的最新架空历史力作《逆臣》,书号:1467904,点击即达:逆臣
第二十七章 论僧(周一求票,拜谢!)

(周一冲榜,第一更到!各位朋友请推荐票支持老何,今日先来三更,如果今天推荐票超过600票,明天继续三更。谢谢。)
路上,崔居听说崔向并不是陪他出家,不由地一脸沮丧,悻悻地不快,磨磨蹭蹭很不情愿的样子,仿佛受了多大的蒙骗一样。崔向直觉好笑,劝道:“你且好好想想,圣上已经严令天下,不许再颁发新的度牒,同时出家要经父母允许才可,你父母可曾亲口答应让你出家?这于理于情都不许,你想出家只是空想罢了。”
崔居虽然接受了崔向所说的无奈的现实,不过还是心有不甘:“那怎么办才好?我就想出家,不想考取进士,不想作官,不想学文……”
崔居今年十五岁,在崔向眼中还是一个孩子,有出家之心,他既不好劝阻,又不好多说,只好含糊其词:“九郎,听我一言,想要出家也并非坏事,不过现在时机不对。等当今圣上何时重新大开兴佛之门,到时要是你出家之心未死,我可亲自领你前往百丈寺受戒。”
“当真?”崔居高兴得手舞足蹈,“二郎,你认识百丈寺哪位高僧?”
“……”崔向差点噎住,支吾半晌,才吞吐说道,“反正,反正是四大班首之一。”
“到底是哪个?是首座、西堂、后堂?还是堂主?”没想到崔居懂得还挺多,还要刨根问底。
“都认识,行了罢?”崔向没好气地答道,心想,问那么清楚干什么,两年之后新皇才重兴佛教,不信你到时还想出家,恐怕连娘子娶了。
崔居只高兴得抓耳挠腮,一脸讨好地说道:“二郎,快给我讲讲百丈寺的建制,有多少僧人,有多少田地,有多少奴仆?是不是当年怀海祖师所立的百丈清规,还可约束百丈寺的僧众严守清规戒律么?”
说话间,二人穿街走巷,已经走到了袁州城最繁华的袁江路上。
袁江路宽有十丈,因临近袁江而得名。袁江穿城而过,两岸商贾密布,参差几百人家,虽远远比不上秦淮河畔的繁华,也自有小巧雅致之美,曾有诗描述袁江:永水清如此,袁江色可知。到家**坼,亦莫怪归迟。
崔向对崔居一心向往百丈寺颇为纳闷,便问:“城中有龙兴寺,城外有仰山寺,你又为何偏爱百丈寺?”
崔居一改嬉笑本色,换了一副悲天悯人的神情,摇头叹息:“我大唐佛教大兴百余年,近十几年以来,泥沙俱下,许多高官权贵之中不得意的庶子,甚至是一些获罪的官员,各自买通祠部官员,办理度牒,假冒僧人出家,不但可以免除地税徭役,还可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得道高僧。再加上各地官员和豪门大户崇佛,纷纷为寺庙捐钱捐地,结果导致许多寺庙拥有不下万贯财产,甚至还有许多寺庙,每名僧人都有一个奴仆伺候,哼哼,出家之人,当六根清净,不被物欲所转,怎能贪图红尘之物?如此寺庙,别说参悟佛法,连最基本的佛家戒律都无法遵守,我才不会到这种寺庙出家,平白毁了我的名声!”
这一番话,令崔向顿时肃然起敬,对崔居不得不刮目相看。
没想到出身富贵之家的他,不但对现今佛教看得如此透彻,而且还不堕其志,有志于寻一处清静之地出家,令人不可小瞧!
想起平常崔居嘻嘻哈哈没有正形的样子,却也有别样的心思,崔向心中感慨,果真是人不可貌相,谁能料到看似最没有心思之人,却有着如此深深的心事。
“九郎所言极是,天下寺庙众多,其中不乏混迹于僧人之中的营营役役之辈,非为出家济世度人,实为一已之私,或为穿衣吃饭,或为名利供养,不过好在真正的高僧大德也隐身于混乱之中,佛教精髓仍在,倒也不必过于执念……说来百丈寺,倒还真是一处净土。”
崔向侃侃而谈,将心中想法如实说出。
他后世也是好佛之人,多与高僧学禅,来到唐朝,又与百丈寺比邻。虽然平常学业繁重,不过一有空闲还是会静下心来看一些佛经。
别看崔居年年轻轻,志向倒是很高,还能对现今僧人之中鱼目混珠的现象有独到的见解,也算难得。崔向暗暗赞叹,单从发心上来进,富贵之家衣食无忧之人出家,和贫寒人家为了穿衣吃饭而出家,只在心性和境界之上就差了十万八千里,虽然不敢说日后谁的成就更大,但至少如崔居者,起点高了许多。舍富贵荣华而出家,本身就是常人难做之事,不由得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百丈寺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到会昌年间已有七十余年。初时是由新吴一名名为甘贞的乡绅创建,当时名为“乡导庵”。后延请到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遂改名为“百丈寺”。
佛教禅宗自达摩首创以来,到唐朝时达到顶峰,因为出家人众多,鱼目混珠,不免出现了有戒不守、有律不循等争端,甚至还出现过争当法嗣,争夺袈裟等丑闻。从前的清规戒律已起不到制约规范的作用。怀海禅师到达百丈寺后,对此现象深感不安,他多年勤研佛经,探究禅理,终于在百丈寺为禅宗另立一种规式,他采寻大小戒律,综合儒家礼仪,撰写了“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从此百丈寺声名大振,香火极盛,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
正是因为怀海大师的“百丈清规”的建立,百丈寺的僧人,都严格遵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规,而且百丈寺的寺规要求僧人必须事事亲为,亲身耕种,每天必须下地耕作,不耕者不许吃饭,怀海大师以身作则,年近八旬时仍然下地劳作。弟子唯恐他累坏身体,偷偷将他的锄头藏起,结果怀海大师便不再进食。弟子们无奈之下,只好让他下地劳作。
正是因为怀海大师的高风亮节,传承到今日,百丈寺依然是戒律森严,对出家僧人要求甚严,非真正为求佛法和济世度人而出家者,没有真才实学者,百丈寺一律不收。所以与现今许多大寺庙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僧人相比,百丈寺不过区区百余名僧人,而且一直自耕自食,并不收受善男信女捐献的田地。
崔向将百丈寺的情况详尽地说给崔居,崔居只喜得跃跃欲试,直想马上动身出发前往新吴,却被崔向劝住:“先去文渊阁将崔安劝回,然后再去龙兴寺一观,如何?”
崔居知道去百丈寺只是想一想罢了,真要不顾一切前去,父亲知道后,非得打断他的腿不可。龙兴寺就龙兴寺罢,说不定也有高僧在内。再说,崔向谈论佛学起来头头是道,看样子也是喜爱佛学之人,有他同行,也算大幸。
崔居想着,一抬头,喜道:“文渊阁到了。”

第二十八章 老者(求收藏)

(第二更到,闲话两句:老何曾经完本过一本160万字的VIP作品《人间仙路》,无断更,无拖欠,质量稳定,说到做到,这本《佐唐》也可以郑重承诺,不断更,稳定更新,尽量多更。所以希望大家收藏一下,投几张推荐票,一天三更,要8000字,大家看完之后,放入书架,扔上几张推荐票,作者就算再累一些,也会很高兴。另,晚上还有一更。)
文渊阁是一座三层小楼,占地不小,临街而建,至少有七道门面冲大街,可见实力非凡。今日只开了三道门,不时有羽扇纶巾的士子以及大腹便便的财主进进出出,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文渊阁以寄卖名人字画而闻名,据说此处经常有孤本和世面少见的真迹出现,真心喜爱者,附庸风雅者,鉴赏者,想要据为己有者,各色人等,纷踏至来,几乎要踏破文渊阁的门槛。
文渊阁的主人名凌静安,原先以卖画为生,后来不知从何处得了一笔飞财,就盘下袁江路上一家经营不善的酒楼,改为文渊阁。
初开之时,无人看好名不见经传的凌静安,因为要买卖名人字画,不但要有雄厚的财力,还要有过人的眼光和鉴别水平,并非一朝之功,需要年深日久的积累和熏陶,凌静安是谁?不过是一名二十多岁的书生,业内无人知晓,都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无知后生,贸然进入一本万利却又是步步危机的字画业,稍有不慎一件赝品就能让人倾家荡产,所以大家都等着看凌静安的笑话。
谁知开业仅三天,文渊阁就推出王羲之的真迹孤本,至于是哪一幅名帖,并未说明,众人虽不相信,不过都抱着一试的心理前去一看,当天就被一名自京城而来的收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