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全球黑帮花名册-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这件改变了上海黑帮格局的丢脸事儿之外,有关黄金荣的风流故事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关于他与儿媳李志清不清不楚的关系,就一直是坊间的笑话之一。此事虽然没有直接的根据,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桂生姐离开黄家之后,黄门的当家人就是儿媳李志清。而解放战争后期,黄金荣之所以无力出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志清卷跑了他的大部分财产。而从这个角度来说,黄金荣对儿媳之好也算得上是惊天地泣鬼神了。
至于有没有传说中的私情?只能说是智者见智了……
5。绝望的江湖
在很多黑帮电影中都曾经出现过这样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句话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人善恶有报的观念。而事实上,在我们身边,很多事情的走向也的确如此。一个人作恶太多,必然会遭到报应。就以上海滩三大亨为例,张啸林叛国投敌,结果被暗杀;杜月笙虽然大节大义保持得很好,但作为“四一二”的刽子手,他最终客死异乡,也是晚景凄凉。
和以上这二人相比,黄金荣要稍稍好一些,他既没有遗臭万年,也没有客死他乡。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准备解放上海,蒋介石特别召见杜月笙,让其带信给黄金荣,嘱咐他“抓紧时机”到香港或台湾去,“以免遭种种不测”。但此时已是82岁的黄金荣却有着自己的打算。儿媳的出逃让他对身边的人失望至极,八十多岁的高龄也让他看淡了生死。在经过仔细地考虑之后,黄金荣再次做出惊人的决定——留下来。
在当时,他对身边的弟子说:“我已经是快进棺材的人了,我一生在上海,尸骨不想抛在外乡,死在外地。”而事实上,黄金荣之所以没有离开上海,这与他认识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有很大关系,更与中共对于帮会的政策密不可分。对于他这样有影响力的人物,中央当时并不打算处以极刑,比如刘少奇的看法是“观察一个时期再说”,周恩来也强调要“努力使上海不乱”,因为上海不乱对稳定全国大局和恢复经济至关重要。
就这样,作为上海帮会的旗帜性人物,黄金荣最终选择了与人民政府合作。上海解放初期,他全力约束门下弟子,不惹事、不对抗政府。本人也蛰居在家,深居简出,不问外事。按照当时的传闻,黄金荣每日享受三样东西:吸大烟、搓麻将、下澡堂(解放后,政府虽有明令禁止抽大烟,但是黄金荣早已经在家中藏了大量上好的大烟土,据说足够他后半生吸食)。
1951年全国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黄金荣不少徒子徒孙被抓捕,警察又在黄公馆搜出枪支弹药和鸦片。为了表示自己无意与人民为敌,黄金荣主动交出了清帮的花名册。接着又保证听新政府的话。他的这次表态,最终换回了上海市市长陈毅的承诺:“对他不抓不杀。”
这之后,政府官员又特意召见了他,要求他写份悔过书,向人民交代和认罪。最终,在政府的敦促下,黄金荣于5月20日在《文汇报》和《新闻报》上刊登“自白书”,表示“愿向人民坦白悔过”,“拥护人民政府和共产党”,要“洗清个人历史上的污点,重新做人”。
这份自白书的刊出,在当时极为轰动,对稳定社会秩序、震慑帮会残余势力起了不少作用。同时也将黄金荣从帮会龙头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老人。此后,虽然他的生活再没有以前那样铺张奢华,但终归还是能吃饱穿暖。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这个选择最终满足了他埋骨家乡地的愿望——
1953年5月10日,黄金荣于上海家中病逝,终年86岁……
五、正邪两面·杜月笙
1951年8月16日,下午4时。
香港坚尼地某处豪宅,一大群黑衣男人不断地进进出出,他们的脸色或慨叹,或悲痛。
此时,就在这间豪宅的主卧室里,一个形容枯槁的男人正在与死神做着最后的搏斗。这是一个一生少有败绩的男人,他的存在就是一段传奇!历史无法给他公正的评价,因为他本身就有着阴阳两面。
好人?坏人?这不足以评价他的一生……
他就是杜月笙!20世纪上半叶,中国江湖中最富有传奇性的人物。
他从一个小瘪三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地下皇帝。他身材消瘦、语态祥和,但一转脸就可以拔刀杀人。他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刽子手,但抗战中却挺身而出。他是日本人的眼中钉,也是中国人恐惧不已的黑道魔头。他有太多传奇,爱国的同时也卖鸦片,杀人的时候也救人……
时间一点一点地挨过,这是一代枭雄最后的挣扎!
没有人知道病榻上的他正在想些什么,是放不下红颜知己孟小冬,还是想不开为什么自己一生嚣张却折戟沉沙?
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他能再挨过一天,因为二十四小时后将是他的生日……
但死神何其无情!一如他当年喋血江湖时的冷血霹雳……
4时50分,杜月笙卒,子弟恸哭,天无异象。
1。谁都有当年
按照心理学的解释,一个人成年时的种种作为大多能在童年时看出蛛丝马迹。比如少时富贵纨绔,年长后大多败家无良;又比如儿时生计艰难,长大后自然勤勉刻苦。这是世人总结出来的规律,与之悖逆的特例肯定存在,但大多数却都逃不开这个人性的魔咒。
杜月笙绝对不是天才,他的一生自然也没有逃出事物的发展规律。从小到大,他的成长,完全可以说是一部“另类”的励志大片——少年家贫,四岁丧母,五岁丧父,三餐不继,衣履难周。一般来讲,这种没有人照看的孩子,想发达就只有两条路:一种是凿壁偷光,奔个功名;一种是落草江湖,求块肉吃。而杜月笙的选择是人类的最本能选择——他对功名无所求,只是想在乱世之中活下去。
老家的亲戚很难对一个没了爹娘的孩子好到哪里去。杜月笙要想吃饱穿暖,也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和一般少年心性的孩子一样,他也向往更繁华的所在,比如离家不远的上海,就是他的目标。
然而上海虽好,却不是那么容易混出头的。此时的十里洋场虽然繁花似锦,但却险恶至极。小小的杜月笙除了年轻人的血性之外等于是一张白纸。
他从浦东乡下进入上海,没有读完一本书,也不认识几个大字,明善恶,辨是非,确非他的能力之所及。他本来也想混口饭吃,能活就成。但却不知,人入江湖,身不由己。从他踏上征程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已经由不得他了。
想活下去,就得适应,就得随波逐流。在这个嗜血的大都会里,机会到处存在,但留给一个乡下孩子的却不多。
没文化,注定做不了洋行的先生。有血性,那就只好混江湖了。杜月笙的江湖,从卖水果开始。
从浦东乡下过来后,杜月笙先是落脚在他伯父杜阿庆所在的张恒大水果行,当起了学徒工。这是他人生第一份赚钱的买卖,也是他接触社会的第一个窗口。
按照常理而言,对于一个初入都市的小孩,父母亲人首先要把好教育关,否则学坏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过可惜的是,杜阿庆并没有这个前瞻意识,当然更大的原因是,即便他想管,也没有那个工夫!他不是老板,同样也在别人的屋檐下讨生活,他哪有闲情逸致去管教自己的小侄子呢?
还是那句话,“老实本分,能活就行”。这是他对杜月笙唯一的言传身教,但很显然,这句话对他的侄子来说,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和成年人心思深沉、难以结交新朋友不同,小孩子在交朋友这问题上可以说简单很多。到上海没多久,杜月笙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当然,他的朋友不可能是富家子弟,也不可能是学堂里的天才少年。一个卖水果的孩子,他所能接触的自然都是和他一样,流落市井的苦哈哈。
有了朋友之后,杜月笙的生活也开始丰富起来。乡下孩子淳朴善良的一面在这时暴露无遗。朋友想吃水果了,杜月笙二话不说,慷老板之慨;朋友想喝酒了,杜月笙也没问题,反正自己有工钱,到饭店赊两顿自然也不在话下。
就这样,一来二去,小杜的朋友越来越多,但麻烦也越来越多。赚的钱越来越少,老板直皱眉头,欠的钱却越来越多,最后要债的要到了水果行……
依照店里的规矩,杜月笙被扫地出门几乎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好在水果行老板是个心软的人,或者也有可能,他从这个乡下少年身上看到了日后发达的蛛丝马迹。总而言之,不管是什么原因,杜月笙虽然在张恒大水果行屡次进出,但最终老板还是给了他一条生路——把较次的水果批给他,让他在十六铺码头上摆个小摊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