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光荣与梦想-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惠伦那时已经五十三岁了,但是每次在社交场所出现,上衣翻领上还是带上一朵栀子花。他是博览会的纽约市官方招待员。如果哪个前来参观的外国达官贵人得不到他亲自招待,献上一个纽约市门匙徽章,就觉得挺不光采(理应有此感觉),象是美国要跟他们断绝外交关系了。这个博览会叫做“明日世界”,是惠伦精心设计的杰作。他希望,无论游客要看什么,都能看到:上自名家艺术,下至裸体跳舞;新奇的如叫做“埃莱克特罗”的会说话、会抽烟的机器人;庄严的如用三百种不同语言译出的《主祷文》,总之应有尽有。博览会闭幕那一年,西德尼·M。谢莱特在《哈泼斯》杂志上写道:“这个博览会十分不统一,不谐调。有好东西,又有坏东西;愚蠢粗俗到了极点,聪明高雅也到了顶峰。”《纽约时报》记者迈耶·伯杰给它起一个名字,叫“疯人园地”。可是这个博览会设想虽然疯狂,布局却有条理,今天看来,它本身所具有的明确目标比其中的庸俗布置更值得注意。纳粹德国没来参加(这是唯一不参加博览会的强国),可是关系不大。总而言之,这个博览会在技术上非常成功,对于战后美国社会的发展影晌很大。

博览会里最成功的是通用汽车公司的“未来全景”部分,每天有二万八千人来买票参观。他们一个个坐在扶手椅上,下面有输送带托着,缓缓往前移动十五分钟之久,沿途一边看着诺曼·贝尔·格迪斯所设想的1960年的美国风光,一边听着录音解说辞。格迪斯的对于未来的估计并不是全都准确的。他预料到了1960年,美国人会个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精力充沛,玩儿的时间比干活的还多。(没有提到黑人,他显然以为那时已经没有黑人了)那时美国人对衣服家具之类已不感兴趣,所以博览会里没摆出多少这样的东西,在未来的美国的乡村,公路宽广,纵横交错。汽车都有空气调节,售价却只有二百元。全国各地多数绿树成荫,最舒服的是住在村子里的人,全村只有一家生产单一产品的工厂,粮食都是各家各户自己种的。

到了那时,发明家和工程师还要用一点原子能,可是主要的动力来源已经是液态空气了。望远镜功率极大,从地球看月亮,比现在清楚三百倍。癌病再也不是不治之症。人们平均寿命延长到七十五岁。房屋轻巧易拆,要是不喜欢,把它拆下丢掉就是了(丢到哪里去可没说)。大多数人都是中学毕业生。每个村子都有个机场,飞机不用就放进地下机库,要用就拿出来,上上下下都利用升降机。办公大楼和公寓大楼,每座高达一千五百英尺,四周有高速公路,能容十四辆车并排行驶。

约翰·布鲁克斯指出了格迪斯的设想的显著缺点,这就是他看不出三十年后在国内引起许多麻烦的城市问题。据格迪斯看,将来城市当中将有一条条高速公路穿过,全市分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这样的城市设计是为了汽车进城更快,可是在哪里停车却没有安排。然而这恰好是格迪斯预测未来测得最准的地方,后来的实况正是如此,弄得我们无计可施。布鲁克斯说得好:“格迪斯梦想的天堂已经大致成为事实,但是糟就糟在理想实现之后,倒有点象是地狱了。”

※※※

1939年6月中旬参观纽约博览会的有不少外宾,其中有一位是说话结结巴巴的英国人,名为乔治六世。此人一身兼任奉天承运的大不列颠、北爱尔兰、以及其他属地的国王,印度帝国的皇帝,英联邦的元首,基督教的保卫者。陪同前来参观的还有英国王后(闺名伊丽莎白·安吉拉·玛格丽特·鲍斯·莱昂)和一大群仪仗人员、秘书人员、随从人员。惠伦一辈子最得意的大概是这一时刻了。他系着宽大的白领带,满脸堆笑,毕恭毕敬地领着英王到各处走了一圈,然后送他们上车直驶海德公园村罗斯福公馆去。

罗斯福那天尽地主之谊,亲自开车陪英国贵宾环游全县(汽车是“福特”牌特制产品,煞车用手扳,不用脚踩),请他吃红肠面包,还特意斟上英王要喝的“鲁伯特”牌啤酒。华盛顿有六十万人夹道欢迎;副总统加纳笑哈哈地说,“英国人来了!”凯特·史密斯也应贵宾的邀请,高唱《明月照山头》。没有什么铺张,可是政治意义极其重大。三个月前,希特勒已经夺取了捷克的残存国土,战争迫在眉睫,罗斯福现在想要让全世界知道,除向德国总理府拍发一些空谈原则的电报外,他还能做好些事情呢。他公开说,美国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可是现在已经醒过来了,侵略者还是当心一点吧。但是德国元首照样对总统不客气,说罗斯福是“诡计百出的犹太人”,还说“罗斯福大人模样很象黑人”,可见“是个杂种”。

德国国会崇拜希特勒,美国国会可联合反对罗斯福,二者截然相反,白宫的人们想起就痛心。罗斯福要求希特勒保证不进攻弱国,据威廉·L。夏勒报道,希特勒果然在国会里严肃地保证,决不进攻美国,弄得“那些大腹便便的议员们放声大笑”。参议员奈伊是孤立派的代言人,他说这是罗斯福自讨没趣。中期选举时,罗斯福种下了恶根,这时从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得到恶果:慕尼黑事件曾经震动全国,人们本以为外交委员会要提出取消中立法的,可是结果反而是以十二对十一票反对取消。投反对票的有沃尔特·乔治和盖伊·吉勒特两位参议员,罗斯福早就想叫他们退休的。

在当时的知名人物中还有个查尔斯·A。林白,他的广播听众之多,仅次于罗斯福。林白说:“有人说,我们的国境线就在欧洲,这是外国的宣传,千万不要上当。我们东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这还不够了吗?大洋是个大屏障,连现化飞机也难以飞越。”这种意见,他后来更说得振振有辞。参议员阿瑟·H。范登堡发誓,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决不同意派美军到国外参战。厄尔·白劳德在弗吉尼亚大学夏令政治讲习所演讲,有人问他斯大林会不会跟希特勒结成联盟,据白劳德的回忆,“我当时的回答是,这比选我当美国商会主席还难以想象”。弗里茨·库恩因伪造文件和盗窃罪判刑,他所领导的德裔美国人同盟叫嚷说,罗斯福由于政治原因把人关起来,库恩是第一个。8月20日希特勒首次要求波兰割让但泽,第二天柏林和莫斯科就联合公布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显然波兰人是陷于绝境了。可是美国军事评论家还老是说波兰怎么道路不修,“泥将军怎么妨碍进军”,好象天气既然不好,第二次大战就不会爆发似的。

美国人看问题爱简单化,所以关于外交政策和本国所受的威胁,没有运用理智来好好辩论。英国人的安全全靠捷克在苏台德区设防,张伯伦看不到;美国除海洋外还需要屏障,美国人也看不到。可是罗斯福和赫尔知道,大英帝国再也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安定力量了,因为英国的软弱性已经在慕尼黑暴露无遗。英国舰队固然还安然无恙,可是万一法国沦陷,英国人困守本岛,“地理政治”①的引力中心必然西移。希特勒已经直认不讳,最后目标是征服全世界,德国间谍在阿根廷也已大肆活动。罗斯福知道,为他自己这一代人乞求和平是做得到的,可是代价未免太高。到了下一代,美国就只能孤军作战,危乎殆哉了。林肯说过,有了舆论支持就什么都做得成,没有舆论支持就什么也办不到。如今美国的舆论情况怎样呢?据盖洛普博士的报道,经过调查,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赞成抵制德国:百分之五十七要修订中立法;百分之五十一预料1939年欧战会爆发;百分之五十八以为美国会参加欧战;百分之九十说,一旦美国被侵略,他们就参加抗战;但是只有百分之十说,即使美国不受侵略,他们也愿意打仗。

①又译作“地缘政治学”,这种理论把国家比作为生物有机体,因此为了生长与发展,国家就要求夺取别国的领土,开拓自己的疆界和获得“生存空间”。这是一种为帝国主义扩张侵略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动学说,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首先出现于欧洲,后成为德日法西斯扩张侵略的理论根据。——译者】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如果这时美国政府要采取类似宣战的行动,人们必将起而反对。罗斯福身为总统,不能不体察民情,审慎行事。这可教他为难了。但是他还有两个重要步骤可以采取:一是向参议院领导人随时汇报情况,二是加强陆军(当年夏季美国陆军兵力还不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