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朝的另类史-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二人同处辽东,经略、巡抚不和,已经广为人知。

后金,明朝相持之际,王化贞手下都司毛文龙率数百精兵,突然袭取了镇江(今辽宁丹东附近),明廷举朝大喜。王化贞自以为奇功。

熊廷弼大不以为然:“三方兵力未集,毛文龙发之太早,致使虏泄恨辽人,屠戮四卫军民殆尽,灰东山(蒙古)之心,寒朝鲜之胆,夺河西之气,乱三方并进之谋,误属国联络之算。名为奇功,实为奇祸!”

疏上,明廷不悟。

王化贞闻之,认定熊廷弼嫉妒他属下首功,心中更恨。

王化贞为人,素不习兵,轻视大敌,文人轻狂、目空一切的习气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获镇江小胜后,他感觉好得要飞天,奏称可以联络蒙古炒花等部合击后金。朝中兵部尚书张鹤鸣信之,全依王化贞的话行事。

所以,当时王化贞在广宁城拥重兵十四万,而他名义上的上级熊廷弼徒拥“经略”之名,身边只有几千弱兵。两人事事龃龉,加上老熊为人量浅,盛气凌人,更与王化贞火水不容。

与此同时,熊廷弼上奏,明白直斥兵部尚书张鹤鸣不与自己商量,擅自调派部队。由此,熊、张二人矛盾日深。

王化贞一直嚷嚷蒙古会派精兵四十万来援,熊廷弼不信。结果,蒙古始终未发兵,王化贞不敢进兵。

天启元年(1621年)底,河水冻合,广宁的百姓认定鞑子兵肯定要渡河来攻,纷纷逃亡。王化贞分兵镇守镇武、西平等堡塞,集大军守广宁。

朝中兵部尚书张鹤鸣要熊廷弼出关相援。不得已,熊廷弼出关在右屯(今辽宁锦县东南)驻兵,仍旧坚持守议,以重兵内护广宁,外扼镇武、闾阳,准备清兵行至中间时夹击。

部署既定,王化贞轻信后金间谍之言,忽然主动发兵攻袭海州,结果半途而返,劳师丧气。

回广宁后,王化贞仍不减斗志,再上疏请兵六万,表示要一举荡平后金。当时,王化贞的座师叶向高重回内阁不久,非常偏向自己的学生,熊廷弼之议自然不受重视。

朝中官员察知辽东经、抚不和,多上章弹劾二人,乱成一锅粥。

彼时的魏忠贤还未成大气候,与客氏专心在内宫谋杀怀孕嫔妃,外廷之事皆是几个阁臣主持。互斗了多日,明廷不明确表态支持熊廷弼或王化贞,仍旧兼任二人,只是警告二人加强合作,功罪一体。

努尔哈赤方面,秣马厉兵,准备充分,于天启二年(1622年),初春时分调发五万精兵,兵分三路,直向广宁杀来。

后金军在三岔河渡口修整后,首先猛攻西平、镇武诸堡垒。王化贞轻信早已与后金军有约的内奸孙得功之言,尽发广宁守军,让孙得功与祖大寿率领这批主力明军出城与祁秉忠等人一起寻找后金兵交战。

此时的努尔哈赤最怕攻城,最擅长就是旷野运动战。平阳桥上(今辽宁台安),两军相遇。刚刚交锋,孙得功率本部兵先行自溃,镇武、闾阳兵登时惶骇,四处奔逃,明将刘渠、祁秉忠等人皆战死,六万明军基本被后金军杀个精光。

此时,有人建议熊廷弼急驰广宁救援,但最终为人所阻,未能成行。

孙得功逃回广宁后,王化贞仍不知他已经暗中降金,对这个叛将仍旧言听计从。城内明军人数不多,不少人趁乱缒城逃走。孙得功本想把王化贞本人与广宁一道送与努尔哈赤当见面礼,幸亏参将江朝栋救护,拥王化贞千辛万苦逃出城去。

广宁遂为后金所有。

狼狈踉跄之余,王化贞在逃到大凌河时(今辽宁锦县境内)时与熊廷弼相遇,失声痛哭。

此时,熊廷弼心中又急又恨又幸灾乐祸,微笑地问:“六万大军想一举荡平建奴,现在何如!”

王化贞再无昔日的精神头,俯首怀惭不能回答。

喘定后,他与熊廷弼商议,想遣军夺回广宁。熊廷弼说:“现在讲这个,为时太晚,只有护送溃逃民众入关这一种选择。”

于是,他把手下五千军兵交予王化贞殿后,然后尽焚军资,徐徐掩护难民撤退。

此时此刻,再也不见从前那个雄才大略的熊廷弼。本来,明军在西平等地战败时,如果熊廷弼出军,或许能与广宁守军固守城池。即使王化贞弃广宁,如果安排得当,明军仍可坚守锦州、宁远等地,步步为营阻击清军。

由于同僚间互相倾轧,熊廷弼心灰意冷,故而根本不想再做抵抗,一直回撤入关。

努尔哈赤方面,派人把广宁城抢个精光后,一把大火焚毁城市,金军撤回辽阳。至此,后金军基本在辽西掌握了军事主动权,明朝再也无望恢复辽东,步步后撤,最终只能以山海关为依托了。

熊、王二人入关不久,双双被逮。当时魏忠贤已渐握朝柄,索银四万不成,索性以熊廷弼为名目大兴“辽案”。以受贿罪把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牵涉入内,一一残杀,熊廷弼本人也难逃闹市被诛的结局(天启五年)。不仅他自己家,与其有姻亲的家族也受牵连,财产尽被罚没。其长子熊兆珪不堪地方官凌辱,自刎而死。其女熊瑚悲愤,呕血而死。直到崇祯二年,朝廷才下诏允许其家人持其首级归葬。王化贞与熊廷弼一起下狱论死,但多活了几年,直到崇祯五年(1632年)才被斩首,以平公论。

熊廷弼被杀,当时御敌的袁崇焕闻讯,悲愤交加,作《哭熊经略二首》: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

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

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苦失声。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

家贫罄尽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

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将兵。

这位熊爷一死,其实是明朝自己砍去支撑明王朝的一根巨柱。

宁远大战——后金不败神话的破灭

广宁大败消息传至京城,朝中兵部尚书张鹤鸣吓得差点尿裤子,为减轻罪责,他立刻“自告奋勇”去山海关“督师”。明熹宗做木匠活儿之余,闻言大喜,马上赐其尚方宝剑,让他立刻赴山海关。

躲过追查责任这一关,张鹤鸣擦下一头冷汗,一路磨蹭,行了二十天才抵达山海关。然后,他立即以自己身染重病为由,递上辞呈,溜回老家。

明廷只得另觅人选,决定让兵部右侍郎解经邦经略辽东。这位文人胆子奇小,连连辞任,即使被朝廷革职也再所不惜。丢官可以回家颐养天年,丢命可就吃啥不香了。

最后,明廷只得进行“民主”集议,谁得票多,谁就得去。选了半天,王在晋被大家选中,任其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如此职高权大的位置,王在晋力辞。

最后,明熹宗发愤翻脸,表示如果再敢推辞,“国法不容”。

勉强之下,王在晋只能受命。他集中近十二万精兵于山海关,本人坐镇关上。

城上危楼控朔庭,百蛮朝贡往来经。

八窗虚敞堪延月,重槛高寒可摘星。

风鼓怒涛惊海怪,雷轰幽谷泣山灵。

几回浩笑掀髯坐,羌笛一声天外听。

此诗名为《镇东楼》,乃明朝成化年间进士萧显所作。镇东楼,今人可能茫然不知此楼为何物,其实就是我们游客所理解的“山海关”。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在今天的山海关建关设卫,而“山海关”之名,也是由彼时而起。此雄关倚雄伟的燕山,襟带辽阔渤海,是一道坚固的防守关垒。而“镇东楼”仅仅是山海关城四座门楼中的一座,其余三楼为望洋楼、迎恩楼、威远楼,每座门楼外都有瓮城环而卫之,但如今保存完整的只有镇东楼瓮城,其余三楼的瓮城均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天下第一关”五个雄浑大字,相传为萧显所书,又有一说为明朝大学士严嵩所书。笔者个人认为,如此气势恢宏、典雅大气的书法,应该是当过相爷的人才能写得出,所以,严嵩可能是五个大字的书写者。萧显的官职,最高不过是兵科给事中、福建按察司佥事这样的“司局”级,书法也不是特别闻名。但恰如“苏黄李蔡”四大家,后人认为“蔡”是蔡襄而不是蔡京一样,皆为“忠奸”心理所致;人们感情上倾向于本身老家是山海关的萧显,而不是身为相爷的声名不好的严嵩。

搜索史志,可以发现山海关历史悠久,商朝时其地属孤竹,周朝时属燕地,秦汉属辽西郡,至隋文帝时代,在这里设置榆关,唐朝又属临渝县,宋朝时此地属于辽国,设迁民县,元朝时称迁民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