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悠哉人生-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了大约十分钟,到了高中门口,正好碰见中午放学的,先出来的是走读生。方默南她们推着车子站在大门的一侧。
学生们很奇怪的看着这对组合,祖孙两人站在门口,推着车子,上面放着大簸箩,也不像是找人的呀!有三、四个好奇看了会儿,走了过去,停下。
姥姥在那傻站着,看着他们走进,紧张得一副不知道该怎么办。
“你们找人吗?”其中一个理着小平头,十五、六岁个头中等的眼中带着疑问试探地问道。
“我们……”姥姥紧张的话都说不清。
“我们来卖馒头的。”方默南甜糯的童音,踮起脚,把簸箩上的白纱布,掀起一角,浓浓的馒头香,扑面而去。
姥姥这时也平静下来,说话也利索起来,“对我们来卖馒头的。”
三、四个学生上了一上午的课,都有点儿饿了,看着馒头,一个男的道:“真白,比学校食堂里的馒头白多了。”他虽然走读,曾经在学校里吃过,真让人难忘,再也不想去了。
另一个道:“就是小点儿。”
另一个道:“不过看着挺软和的,食堂里馒头硬的能当砖头使。”
另一个深吸一口气道:“你们仔细闻闻,还有牛奶的味道。”
姥姥还没招呼,他们自己先讨论起来了。姥姥听着他们说话,又看见有些学生围了过来,先别管卖不卖的出去,光是这么多人,看着也怪高兴的,心下计算起卖多少钱合适,
方默南看着人群围了过来,国人都有从众心理,于是便大声的叫卖道;“好吃的白面馒头,又香又甜,还有牛奶味。”人群中更是叽叽喳喳起来,说什么的都有。
第一个开始说话的男生问道:“这个怎么卖。”
姥姥笑着说道:“加粮票五分钱两个,不加粮票三分钱一个。公家食堂卖馒头价格是二分钱一个加粮票,不过他们的面黑,俺们的是精面比他们的白,价格自然比他们的高些。”
‘哄’比公家卖得贵,学生中有人说,还没等祖孙俩回话,其他人就说,这么白,而且香,也不算贵。
对于新鲜事物,他们抱着尝尝的心态,当场就有人买了。掰开馒头分给身边的同学,吃起来,旁边的人看着,等待着他们的反应,“嗯!好吃!比我妈蒸的还好吃。”
有人打广告,其他学生也纷纷掏钱买了,住校生见门口围着一大群人,也好奇的走过来,一看,卖馒头,比学校食堂里的好,就是觉得有点儿贵。
方默南看着他们犹豫的样子,“今天第一天开张,一毛钱,四个不要粮票。”
这下他们不再犹豫,买了馒头就着家里带来的咸菜,比吃食堂里的好。
走读的见他们纷纷掏钱,也想着这么好吃的馒头,买回家让家里人尝鲜。姥姥手上缠着一块干净的白纱布,拿馒头,方默南对着他们,举举手里的小纸箱到钱放到这里。
方默南看着进来的钱,默数着仍进来的钱,有硬币,有纸币,其中还夹杂着粮票。有人好奇的看着方默南快速的收钱,就问道:“小妹妹,你可别数错了。”
“我才不会出错”方默南特地大声的数出来,从刚才的手忙脚乱,到现在方默南这报数,姥姥那边快速的换算着几个馒头,她们二人头一次合作,倒也默契十足。
像姥姥这个年龄的妇女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简单心算却很快,因为常年累月的买菜,买生活用品,这些算数是不用教的,生活里得来的。
 

第十三章 卖馒头(二)
更新时间2012…9…5 8:29:21  字数:4076

 “小妹妹可真聪明,我家弟弟都五岁了,还不会数数呢!”看着方默南十足的小大人这样子,旁边的学生也跟着笑了起来。
“那当然,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6像口哨嘟嘟叫;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扭一扭;9像勺子来吃饭;10像筷子加鸡蛋。”方默南一边说,还用手指数数。
旁边的人听完后,想想很形象生动,便说道:“哇……在说一遍,让我记一下,回头教我妹妹。”“我弟弟……”
其他学生家里有弟弟妹妹的,也让方默南在念一遍,记下来。
有人认识姥姥,“莫大娘,你外孙女真聪明。”
姥姥对他们的夸奖比卖馒头挣钱都高兴,笑得合不拢嘴。
很快方默南她们带来的将近五十个馒头,一售而空。其他没买到的人,看着空空的大簸箩,“怎么这么快就卖完了,明天还来吗!”急切地问道。
“来,明天还来。”方默南说道。
姥姥看着他们遗憾的走掉,没说什么,她现在焦急的想知道,她到底买了多少多钱。
方默南她们两个顶着秋老虎,满头大汗的急匆匆赶到家后,顾不上又渴又饿,更顾不上着梳洗一下,大门都没开,姥姥就在走廊下,急慌慌地把纸箱里的钱倒在小木桌上数了起来。
总共一块两毛五,没算粮票,这么多,姥姥有些不敢相信,前前后后数了三遍,没错。姥姥心情激动地掰起手指,嘴里喃喃自语:“扣除面粉多少钱,煤球钱,还有扣除杂七杂八的费用……纯利竟然有一块钱,这要是天天干一个月就是三十块钱。这比你小姨开的工资都多,而且这么一会儿馍馍就卖完了,数量上可以再多蒸一些,那么一天就不止这些钱了,这怎么可能。”虽然只是偶然事件,但经不起细细的琢磨,姥姥头脑发热的想象着以后的美好生活。冷静、冷静!这样家里阁楼上存得面粉也有了着落。南南妈别地本事没有,这两年没少往家里卖平价的面粉。
要知道当时人们的工资水平也就二三十块钱,小姨是个临时工当时的工资才十几块,所以姥姥被她算得数目吓着了。愣在哪,久久都没回过神来。
方默南把钱都收到纸箱里,冷静的想,第一天人们好奇的心理,所以才会有这么好的收获,而且上的起高中的家里多少有些家底,家长再穷也不会穷了学生,尤其是住校的,怎么也得有孩子吃饭的钱,再加上本来馒头的质量比公家的好,虽然贵个一两分,一些人也咬牙买了。过了开始的新鲜劲儿,销售就会下滑,她心里算算抛去成本,和不确定因素,怎么一个月也能挣五、六十块钱,应该很轻松。
现在看姥姥那股子高兴劲估计不用方默南鼓动,她也会干下去。
方默南想的是关键是后续的问题,这才是她该怎样说服姥姥能坚持下去。
即使是在运动时代,私营经济也未曾全部禁绝,县城里也还是有一些摆摊糊口的无业人员。譬如图书摊、钟表修理摊、卖油炸食品摊、冰棍摊子之类。
现在时代不同了,可以正大光明的干,她们馒头对公家来说还是有优势的。
八十年代初的个体户,八十年代末的股票,九十年代的房地产,二十一世纪的网络。这些都是最挣钱的。八十年代初摆个地摊都能发财,纵然有历史的原因,但大都不敢,八十年代末,原始股,买了就挣钱,可很多人不相信。
要知道在八十年代,但凡做点什么,十之八九,都会成为后人眼中,先富起来的那群人中的一员。多少人曾经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懊悔白白错过了下海的好时机。但在那个年代,干个体,确实是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不务正业瞎折腾的玩艺儿。多数的从业者,好些都是劳改出来的,或者街上的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大家宁可守着工厂从早辛苦到晚,挣那二三十元一个月的死工资,就觉得那钱挣的心里踏实。
方默南看着姥姥脸上洋溢的傻笑的幸福笑容,也挺高兴的,总算给姥姥找了个没有技术含量的活计。重要的不是能赚多少钱,而是培养她们这种认知。几年后不是流行一句话吗,搞导弹的,赚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吗!遇到问题到时候再解决得了。不过很快她考虑的问题都被林老爷子一一化解了,有知识的就是有远见。
姥姥傻笑着,方默南抱着箱子,坐在小木桌上,没等到姥姥恢复过来,却等到了小姨下班回家。看着家里一大一小,傻呵呵的坐在门前,连大门都没开。
“南南,你姥姥怎么了?”小姨看着她,手指着傻呆呆的姥姥问道。
“哦!你看。”方默南把钱箱给了她。
小姨一看,这么多毛票、硬币,挑挑眉毛,“怎么回事。”
方默南就把刚才的事对她说了一遍,很显然小姨虽然也点儿吃惊,不过到中午,干了一上午的活,又累又饿,吃饭才最重要,也没有细算。推推姥姥:“妈,中午了我们吃什么?”
“啊!”姥姥这时回过神儿来,“中午啦,吃馍呗!”开开屋门,看着空荡荡的蒸馍锅里,“糟了,我们把馍全卖了。”当时只想着吃不完会坏掉,只管往里头装,忘了留几个自己吃了。她一拍大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