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步呀……”
二伯父劝他人生在命,既然任之命是如此,是谓天意。大可不必太难过,际逢变故,当应节哀顺变。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家任之得的是一种急病,鉴于当时的条件,药物奇缺,偏偏又赶上郭家老号的郭子雨被国民党一个大官请走诊病。从发病到死去,仅仅只用了三天。在二伯父给父亲拍电报的时候任之已经没了。以今天的角度来看,他得的当是肝炎一类急症,并不难治。可是对于当时那落后的医疗条件,我们又能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母亲把这一切推之于命,她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切都是因为父亲当年欠下了别人的债。于是,在别人的盍惑下她开始学着积德行善,念经信佛。以至因此都失去了管教那个正在成长中的小儿子的热情。而她,终于又为自己这种不责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任之死后不久,我们家那个刚刚从母亲怀里放下来的小儿子,在一个宁静的黄昏一个人在门前玩耍,被一个拍花的江湖郎中拐走了。
儿子们一个个悲惨的命运,这打击也实在是太大了。父亲从此心灰意冷,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了生养孩子的打算。他认为,也许自己命中注定不会有自己的孩子。直到解放以后,又过了几年,当天下真正太平了,当那些伤心的往事已经被岁月的双手慢慢抚平之后,他和母亲才又生出了想要一个亲生孩子的想法。在他们都已近五十岁时候,母亲最后一次怀孕并生下一对双胞胎。老年得子的父亲喜出望外,给儿子起名汉平,字知非,女儿名东平,字宛晴。他颤抖着双手,工工整整地将这两个名字填于族谱之上。
孩子生下来时,母亲已经老得下不了奶水。父亲只好在镇上雇了一个年轻奶娘。从此之后母亲寸步不离这两个孩子,一直到他们平安长大。父亲母亲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了。
直到年近耄耋,父亲对自己这一生始终都是很满意的。他的三个儿子,不管亲生还是收养俱已功成名就。尽管,三个儿子都有很多让他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但在他心里却一直认为,是他的大儿子,也就是我,帮助他实现了“立德”的愿望;二儿子秀林成为一名冠中外的学术权威,光宗耀祖,让父亲实现了“立言”;小儿子,也是他唯一的亲生儿子知非,富甲一方恩泽乡里。知非的事业为父亲实现了“立功”的心愿;他唯一的女儿东平做了一名大学教师,虽然这有违他对我们所说的“终生不得与人为师”的意愿,但每想到这是自己唯一的女儿,父亲还是原谅了她。以一个平常人的眼光来看,父亲这一生无疑是非常圆满的。这有他九十高龄时写下的一首诗为证:
人去万事空,弥而仍从容。
无功不抱憾,常恕得心平。
与人犹事主,为事不疏松。
虽致道化德,不重身与名。
财货稍堪期,粮务且及陇。
子嗣学有教,德品有仪征。
识天知行健,秀林岂避风。
知非胜知是,宛晴比早晴。
泛泛九十载,恭谨伴始终。
念念日无多,恨恨月难明。
生前家国事,身后毁誉声。
冯唐犹怀愿,耄耋一老翁。
从这首工整的诗里不难看出,九十岁的父亲还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他这种强烈的愿望到底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随着时间的脚步再回到五十年前,让我们来看看当时大家正在进行着怎样的生活吧。我想,只要肯一步步深入分析当年的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进入临清中学之后,遵循父亲的意思,在读着他交给我的儒学十三经的同时,我开始试着去研究另一个人物,他叫韩非。这是一个后来被称作集先秦法家之大成者,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说实话,我并不喜欢他的“以势御下”与“抱法处势”。但相比其他学术名家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他讲究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的观点。他的“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和“知必然之理,必为时之势”是我比较喜欢的处世态度。而他通过改变方法来达到目的的做法也是我认为比较好的行事方式。这个人的学问是研究事物名称与本身关系的,是总结经验并制定行为规则的,是讲究方法的。所以,我一直比较喜欢这个公子出身,虽然因为口吃不能说道却给后代留下了千古史册的人。说实话,我对他的喜欢超过了父亲让我习教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从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喜欢上了法家后人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的精神。
我之所以喜欢他,更是因为韩非这个人真正教给了人们一种方法并能达到富国强兵,安居乐业。我认为,他的方法比儒家更务实。对一个刚刚经历了大难的国家,没有充分的物质保障去空谈境界,这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虽然这有悖于父亲对我的要求,但我想,他的初衷无非是想让我们做出一番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也就算是达到了他的目的,并非一定得按他说的那样去做吧。就此我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
不想父亲却在回信中说,你有这种想法很好。这些日子我也一直在想,我们国家之所以不够富强,是因为我们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动力。也许,这在法家的学术里可以找到答案。你不必为自己有违父命而深深自责,有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这说明你已经长大。古人倘说,“承父之命,以承志为先,承言为后。”你能有自己的想法便没辜负父亲对你一片期望。望你做一个有主见的人。有关问题,望你好好思索,来日方长,大有用武之地。
得到父亲的肯定与鼓励之后,我心里觉得很高兴,于是,便从思想上越来越倾向于提倡“法术势”的法家。
但有很多时候我却想起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样一天天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当想到这个问题,我的大脑又像回到了以前那种像是病了的空灵状态。我感觉到自己好象进入一个无边的黑洞,深不见底。这个问题多年以来一直在困扰着我。有一天,我问了起我的好朋友杨易之。
“开初,你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他认真地想了想,说:“每个人活着的目的都不一样。生命是一个过程,就像一朵花的开放,一滴水的蒸发。人跟世间万物不同,人是有思想的,而人类最大的困惑却来自于他们喜欢对无论什么事都找出一个意义。每个人的思想不同他的生存目的就不会相同。就像,有的人为了高官厚禄,有的人为了富国强家。”
我平静地说:“我知道,你是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可是,如果把所有的人看成是一个人,或者说,当这个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他的理想会是什么呢?”
杨易之用同样平静的语气说:“你放心,像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发生,起码我们不会遇到。”
“不会遇到不说明就没有。”我大声说。
他看了看我,说,“你为什么一天天总是在想这些杞人忧天的问题呢?研究一些实际一点儿的东西不好么。”
我说我必须得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因为它是我想明白其他一切的前提。如果这个问题总是弄不清楚的话,我这一生就会活得糊里糊涂。因为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他这一生是没有意义的。
杨易之说:“我总是说服不了你,告诉你吧,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人能想明白的。也许,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生的命题。”
看看吧,当时的我们就在试着去破解一个人一生的意义,这看起来难免会有一些不自量力的可笑,可是在那个时候,我确确实实在这样庸人自扰地想着。
终于有一天,我想就这个问题应该去请教一下张先生,走到张先生寓所,正好金先生也在他那里。他们两个穿着簇新的蓝哔叽中山装,金正先生坐在椅子上,张先生靠着书桌,两个人像是在讨论什么问题。
金先生鼻子上架着一副金边眼镜,他对我很友好地笑了笑。当我提出这个问题,他们显示出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的样子。张先生说:“行健这个问题很不错,一个人活着应该让别人都能感到他的好处。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他应该让别人都因为他的存在活得更好。”
这时,金先生对我说了一句很深刻的话,这句话让我一个人呆呆地想了好久才把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想透,他说:“行健呵,你要记着,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活着的时候得到了什么,而是要看看他死去之后给人们留下了什么。”
一开始,我觉得这句话跟很多人的说法都有矛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