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千古中医故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骗刚会笑的孩子。”
扁鹊尽管对中庶子的话很反感,但并没有着急,只是感慨地说道:“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竹管中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小而不全。我行医多年像太子这样的病人见得多了。只要知道体表的病,就能推断内脏的病;只要知道疾病内在的原因就能推知外在的表现。我决断的方法很多,不会只停留在一个角度看问题。你如果认为我说的不真实,你现在就进宫去看看太子,你会看到他耳朵还有听觉,鼻翼还在微微张动,顺着他的两条腿往上摸,还会感觉温热没有消失。”
中庶子听扁鹊说得这么有把握,不禁惊呆了,他赶紧进宫,把扁鹊的话禀告国君。国君又惊又喜,立即传令请扁鹊进宫。他对扁鹊表示感谢,说着还掉下了眼泪。
扁鹊根据大家谈论的病情,断定太子并没有死,他说:“我认为太子的病是‘尸厥(假死,类似休克)’,此刻他正处于昏迷状态,手脚冰凉,脉搏微弱,乍看就像死了一样,其实并没有死。懂得五脏六腑道理的就可以治好这个病。”
国君听了大为折服,马上请扁鹊进太子的房间治病。扁鹊来到太子面前,仔细观察太子的气色,给他切了脉,然后,又解开太子的衣带,摸了摸太子的胸口。叫弟子子阳磨好针具,然后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位上扎了针。过了一会儿,太子果然苏醒了。扁鹊又赶忙调和了两种药,让弟子子豹用它在太子腋下熨烫,经过这样的治疗,太子终于完全清醒了,居然能坐起来了。扁鹊又留下药,要太子按时服药,20多天以后,太子身体完全恢复健康。
扁鹊使太子起死回生的消息迅速传开,人们奔走相告,见到扁鹊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扁鹊只是笑笑,说:“我秦越人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太子本来得的就不是死症,他是可以活下去的,我只不过帮助他重新坐起来而已。”
治疗虢太子的病例,全面展示了扁鹊的高超医术,望、闻、问、切,“四诊法”全部用上了。“望”,走到太子身边近距离观察;“闻”,走近后自然得知太子的气味;“问”,问中庶子、问路人,了解太子的病情;“切”,这是诊断太子病情的重要环节。扁鹊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综合分析,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望、闻、问、切,在治疗虢国太子的过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扁鹊之后,中医确立了这种诊断方法。
从史书所记载的扁鹊治病案例中,可以看出,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在“四诊法”中,望诊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扁鹊不仅诊脉的能力非同寻常,望诊的技术更是出神入化,而最能表现扁鹊这一绝技的就是已经编入中学教材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如何树立扁鹊的神医形象的呢?
在中医四大诊法当中,望诊是医疗实践的第一步。大家都知道,如果人有病,往往会使脸色、皮肤、神色发生变化。“望诊”就是察看气色,以便了解疾病的部位以及轻重程度,《扁鹊见蔡桓公》就是典型病例。
不过在文献中,《韩非子》一书写的是见蔡桓公,《史记》写的是见齐桓侯,具体过程差不多。究竟扁鹊见的是哪位?研究文章很多,各说各理,至今意见没有统一。我倒觉得,不必做过多的争论。本来这则故事就是一个寓言,其目的不在见哪个国君,而在这个故事所反映的问题和深刻意义,姑且我们就叫桓公或桓侯吧。
下面我们先看看这个故事。
一次,扁鹊拜见蔡桓公,他站在那里,观察蔡桓公的脸色,看了一会儿,说道:“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腠理是指皮肤纹理。这句话的意思是,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说:“寡人无疾。”扁鹊离开后,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再次观察桓公的气色,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扫兴地走了,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他看到桓公的情况越发严重了,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离开,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入宫,一见到桓公,转身就跑。桓公赶忙派人去追,问扁鹊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人的寿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也是没有办法的。桓公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公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不久桓公就死去了。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扁鹊望诊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经典,其价值在于:
第一,从名医扁鹊角度看,反映了他高超的望诊医术和对病人的关心,虽然桓公一再拒绝治疗,但扁鹊一直忠告他,直到最后桓公执迷不悟,失掉机会,扁鹊才放弃了治疗。
第二,从疾病治疗方法上看,符合医学原理。扁鹊认识到人体有腠理、血脉、肠胃、骨髓等组织结构,并且具有层次性,人体感受邪气发病后,疾病的演变也是按这一层次顺序由表及里、由轻变重逐渐发展变化的。扁鹊在分析蔡桓公的病情时说:“疾之在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这段话包含了人体解剖组织结构、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治疗疾病的法则及具体方法等医学思想。所以,治疗疾病自然是越早越好。
第三,从蔡桓公角度讲,他讳疾忌医——接二连三地丧失治疗的机会。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有病须早发现早治疗,切勿耽搁病情。由此引申出的道理有以下几个:
第一,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第二,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和帮助。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
第三,要见微知着,及早提防。谨慎对待,避免困难。
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由拒绝治疗的病人联想到治国问题,国家出现问题却不及时整改,任其发展,后患无穷,寓意十分深刻。
那么,在见桓公过程中,扁鹊的态度有问题吗?我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怎一个“逃”字了得!》。文章认为,扁鹊发现桓公有病,不是耐心解释,积极治疗,而是仅仅说说,并不作耐心细致地解释,直到最后,一跑了之。
文章批评扁鹊:“扁鹊一代名医,今见死不救,逃秦自保,实不可取。”文章还说:“初见彼病,未尽其职,是为不智;卒而逃秦,是为不仁。不智不仁,医德安在哉?”
也许大家对这篇文章可能会有不同意见,或赞成或不同意。
我认为,从韩非子这则寓言的本意看,重点人物讲的是桓公执迷不悟,影射腐败国君,对国家问题不思改正,醉生梦死,最后终于亡国。而医术高超的扁鹊(也可指有抱负的改革家),意见不被采纳,人不被重用,良好的愿望最终破灭,愤然离去(人才流失),从这个角度讲,扁鹊不应受到指责。他离开蔡桓公,远赴秦国,是明智的选择。为什么这样说呢?
公平地讲,扁鹊为了桓公的病情,曾三次参拜桓公,好言相劝,苦口婆心,为此还忍受着桓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奚落和侮辱,他对桓公态度是真诚的。当桓公病情恶化到已无药可救时,扁鹊当机立断,“望桓公而还走”。当“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的时候,扁鹊却“已逃秦矣”——已经没希望了,还给他治,治不好,不就等着倒霉吗?扁鹊知道桓公已贻误了治疗时机,无力回天,即使自己留下来全力救治也无济于事,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走了之,足见扁鹊的机智和果断。
当然,如果非要找扁鹊在此事中的不足,那可能是他应该把桓公的病情向他的家人或周围的人讲清,让他们帮助做桓公的工作。——如果扁鹊这样做了,桓公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让扁鹊治疗了,吃药了,好了。
可照这样说,那还叫韩非子的寓言吗?
平心而论,早在两千多年前,扁鹊就能从齐桓侯的气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发展,这是很不简单的。所以,汉代着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赞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