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视机、发明了各种运动器械,这些都是满足我们身体性欲望,对我们的视觉、听觉、肌肉感觉产生效力的新东西,也就是说人类正在逐渐地认识我们自身,包括我们的各种感觉上的需要。我们可以认可看电视作为精神的需要,可以认可谈恋爱作为精神的需要,自然也可以认可性作为人本性的需要。从这方面观察,主流文化和单身者文化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只是主流文化所处的位置和单身亚文化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单身亚文化可以作为主流文化的补充,而主流文化却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
然而,中国社会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和不婚记录却在说明着另外的问题。单身亚文化具有它无奈的一方面,许多人是无奈地选择了它,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有吸引人的一方面,许多人是主动地在摆脱婚姻家庭,放弃着他们感觉到身心难以承受的家庭重负,主动地投入单身者行列。当然,我们认为这种放弃对于主流社会并不构成什么损害。
单身文化在西方 
葛红兵 胡榴明 
谈到单身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首先必须谈到中西方单身文化的发展演变史,如果没有这种历史的展示,就没有今天单身文化成为这个社会最大的亚文化群落的事实,也就谈不上单身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婚姻家庭之所以存在了数千年,截至目前也并不见其解体迹象,说明了婚姻家庭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也是符合(至少是符合先阶段的)人类需要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它受到了单身亚文化的挑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欧洲传统的单身生活方式和禁欲相联系,当时的单身者普遍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尤其是单身女人。基督教在欧洲盛行,造就了大批的神职人员,尽管教会分裂为各门派,但是多数教会不允许神职人员结婚,教会人员大多采取极端的禁欲主义生活方式。神职人员特别是中世纪意大利和希腊的隐修士,常常过着一种艰苦甚至残酷的单身生活,这是一般人不堪忍受的。因为这种生活与人类天性本能相违背,所以也会出现太多在忍无可忍之下的违背教规的行为,薄迦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狄德罗的《修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汤达的《红与黑》、玛丽·伏尼契的《牛虻》、霍桑的《红字》、昂贝托·埃科的《玫瑰之名》,这些小说都生动地叙述了人性对于宗教禁欲主义的反叛。
世俗社会的单身者,男人是出于生活困窘而无力建立家庭,女人则是因为没有嫁妆无法出嫁。
单身男人的私生活可能随便一些,女性单身者的生活依然是禁欲主义。那个时代的单身者往往生活得孤寂而凄凉,我们可以通过传记和小说了解到这个事实:例如《安徒生童话》中的故事《老单身汉的睡帽》,讲述的就是作者年老时的孤独生活情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临终前一直轮流住在姐姐和朋友的家里,最后在英国剑桥由医生照料他直至生命的终了江怡:《维特根斯坦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姐妹靠给人做家庭教师和写小说的稿费维持着孤苦的生活;19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尼采一生孤独,45岁那年中风,以后精神分裂,直到56岁去世,一直依靠母亲和妹妹的相继照料。由上述事实我们可以推断西方传统的单身者的生活一般都是凄苦的和禁欲的,并没有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
西方单身者以最激烈的离经叛道的姿态出现在19世纪,其中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和美国现代舞蹈家伊莎贝拉·邓肯开一代风气之先河。作为女人她们公开地拒绝婚姻,但是坚持过着人所应有的性生活,她们以叛逆的生活方式向西方传统的道德秩序挑战《邓肯自传》几乎成了全世界单身男女的生活教科书,她用她的亲身经历让人们了解,在人类社会即使排除了婚姻和家庭,依然可以享受到性爱的自由以及生活的乐趣(同时她也是一个未婚生子的单身母亲),这在当时称得上是触目惊心的人性的宣言。就这样邓肯成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单身女人,她独具一格的私生活和她创立的舞蹈流派都对20世纪的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有20世纪50年代风靡全美的〃垮掉的一代〃嬉皮士精神,有60年代风靡世界的性解放运动。短短几十年之间,世界变化天翻地覆。此时的单身者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在精神上打破了禁欲主义的禁锢,获得了身心上的自由;另一方面因为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单身者有可能依靠一己之力而在现代社会获得较好的物质生活形式。因为没有家庭的羁绊和拖累,单身者的生活普遍要比已婚者好一些,不仅是经济压力轻一些,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家务、社会必要交际时间等方面都要松弛一些。
于是乎,单身者到了现代,成了生活轻松生活方式自由的代名词,成了享受生活者的代名词,婚内者有可能会羡慕单身者,这是在上一个世纪里人们连想都不要想的事。
随着传统思维的打破,主流社会对单身者的接受限度也加大了,单身者不再是生活失败的代名词,不再是生活腐败的代名词。一批有志于单身的人开始过一种他们喜欢的现代单身生活,其中最著名的有哲学家萨特和他的女友著名文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他们以非婚性同居的生活在一起生活了一生,他们是事业上的伙伴,精神上的伴侣,他们共同为人类思想的进步而战,为人类道德的进步而战。萨特被称为〃20世纪人类的良心〃,获诺贝尔文学奖,波伏娃也曾经获法国最高文学奖,被认为是法国最有魅力的女人,20世纪女权主义运动的创始人,现代女性意识的守护神。他们之间独特的〃伴侣婚姻〃,数十年来一直成为东西方社会学学者以及普通民众感兴趣的话题。
设想如果没有上述这一切,如果没有20世纪以来单身生活方式本身的变革,主流社会中谁也不会对单身生活、单身个体、单身群体产生兴趣。尼克松时代的基辛格博士(虽然他和情人南希后来正式结婚)年轻有为,仕途通达,身边美女如云,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最出风头的政界单身美男子。80到90年代,一批年轻的性格更为奔放的单身男女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他们不仅富有而且深具个人魅力,性感、激情,富于感召力,他们之中有西班牙王储菲利普,世界级歌星麦当娜(于2002年结婚),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女影星朱迪·福斯特,等等;2000年新当选的芬兰女总统塔里娅·哈洛宁未婚与其律师男友同居15年,弄得国民不知以何称谓称呼总统的男友(后结婚);1999年在美国迈阿密海滩被人枪杀的世界级时装设计师范思哲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单身男子。现代社会,人们即使不通过婚姻也可以获得他们想获得的一切,例如爱,例如性,例如孩子(譬如麦当娜和朱迪·福斯特非婚生子),例如财富,例如荣誉,人们还有什么必要非得用婚姻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来束缚自己呢?难道做一个自由的人不好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都被形形色色的责任义务的规章约束得已经十分不耐了,于是有一批人率先在人类束缚最紧的地方解放自己。
上述的一切进步和演变都与世界的变革有关,与现代社会中主流社会的容忍有关,如果主流社会一如既往地歧视和压抑单身者,那么单身者便无法获得金钱、地位和荣誉,单身文化也就不可能在全世界获得如今天这样的发展的机会。
单身文化在中国 
葛红兵 胡榴明 
传统中国是一个反对单身的国度,中国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婚生子被看成是生活成功最重要的标志,〃无后〃则被看成是失败的标志。中国主流文化就是这样特别,一方面强调禁欲,一方面又强调生育。宋代开始盛行的程朱理学,就是儒家伦理学说和佛教的禁欲主义两相结合的畸形怪胎。法国的性学家福柯从来就不承认中国传统的禁欲思想和行为,在他眼里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性享乐的国家福柯:《性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可以以中国宫廷收藏和民间流传的大量的春宫艺术品为证)。这是因为古代中国禁欲主义政治蔓延的文化格局下,统治阶级宣扬的是婚姻体制内的女性禁欲主义,与此同时又培养了很多过着奢侈的肉欲生活而满嘴道德伦理的卫道士,这就是中国独特的禁欲主义,一方面是男子多妻制的纵欲主义,一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