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纪烟云-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两亩地怎么会失收的?”有人问。
“一个是深翻,一个是密植。他们深翻的深度达到五尺,把瘦瘠的红土都翻上来了,伤了元气,再加上高度密植,结果,生出来的禾苗都又细又硬,营养不良,不到一尺高就全部枯死了!”张滔说。最近,为了要报高产,他曾经深入去了解几处试验田的情况。
“这场长郑利圃没有耕过田,瞎搞一通!”有人叹道。
“自古以来,农民耕田都是先密密地播种,到秧苗粗壮时候再拔秧来莳田的。如果高度密植可以高产,干脆播下去就行了。违反耕作规律肯定失败!”有人说。
“其实,这是报上介召的先进经验,也许我们还没有掌握要领。”有人辩道。
“最近报纸报导的粮食产量鼓舞人心。水稻亩产两三万斤的已不是新鲜事,省内外的都有。看来,我们在这方面是落后了!”抓宣传的李部长有点儿担心地说道。
“这事我总有点保守。我到下面去了解情况后,开始,对亩产五千斤的不敢相信。后来,报上报导了有亩产一万斤的,我就信了也许个别有五千斤的,不信一万斤的;再后来,报上报导了亩产二万五千斤的,我就信了这一万斤的,不信二万五千斤。唉,总觉得玄啊!”张滔心劲不足地说。
“这亩产二万五千斤的,一亩地产的稻谷可供一个八十人的生产队吃一造的食粮,相当于我们一般三十多亩良田的产量。真是奇迹!”有人在一些具体数字上去计算。
“思想解放了,破除迷信,就什么奇迹都会出现。《人民日报》登了卫星田照片,小孩子竟可以坐在密植的稻穗上。这就是事实!”范书记从高的思想角度去理解。
“可是,这二万五千斤谷子就是两百多担,铺到一亩的地面上去恐怕都有七八公分厚哩!”在具体数字上去计算的同志仍然怀疑。
“昨天,我看了报纸关于徐水县漕庄公社卫星田小麦丰产的报导,当过农民的公社书记刘廷奎介召经验。方法是深掘七尺,施底肥三十万斤;种子先进行人工培育,刚出芽的功夫就播下,土地垒成堆形;播籽一千斤,每平方公分一粒,每棵长八十粒小麦,亩产共十二万斤。有方法,有数据,又是务实农民说的话,你不信也得信!”范书记说。他显然也怀疑过这样的产量。
“夏种前,我曾经读过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他说植物如果能利用照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达到百分之三十,就能亩产几万斤。这是科学的计算。但是,做起来却不容易。现在老农不会耕田,一切都听领导指示,可是,当领导的有几个会耕田?新的经验还要慢慢摸索。”张滔说道。
“报纸报导,河北徐水县三十一万多人口,收了十一亿斤粮食,平均每人每造三千多斤粮食,怎么吃得完啊!”李部长说。
“当前全国丰收增产形势一片大好,徐昌县绝对不能落后!要调查一下还有没有产量高的试验田,我们要争取出卫星田。现在省委、地委都设高产奖,下高产指标,形势迫人。我们也要拿出一部汽车和几部手扶拖拉机来设几个高产奖。奖励一些亩产最高的大队和领导,群众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只要群众的热情调动起来,什么事都好办。”范书记终于下了决心。
“对,就像炼钢铁那样,各个公社下指标,不怕粮食不丰收!”有人提议。
张滔本来想提出反对意见,但又担心自己再度成为保守的典型,便没有再说话。这个提议获得通过。要完成由上而下的高指标,这是唯一的办法。县委把从地委领来的高指标分到各个公社,公社又把指标下达到各个生产大队,大队就分配给各个小队,于是,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地里的稻谷可以在几天内从纸上长出来,秋收的产量一下子就上去了。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至十一月中旬统计,徐昌县终于达到了平均亩产一千四百零三斤,比地委下达的指标还高出了二百多斤!
十一月下旬,终于有一块五分地的青年试验田亩产达四万多斤,射出了全地区的最高的水稻亩产卫星。
这是石陂公社东二大队青年试验田的一块土地。东二大队青年试验田原是副社长易志良组织几个共青团员进行高产实验的基地,一共有四亩,已经耕作了三造。原来,易志良当上了区干部后,从挂钩落东桥村开始就热心搞几亩农田的高产试验。第一造按照有关高产的经验介召,选其中一块地高度密植和深挖土地,落足基肥。结果,禾苗抽穗时全被发热烧死,这一块实验地失收;第二造下足基肥,但只犁深半尺,并且,严格控制行距株距,插田时用麻绳扎签定位,并采用科学方法施肥。结果,这一块地的亩产达到九百一十斤,比一般农田增加了一百多斤;第三造这四亩地全部推广这种科学密植法,禾苗长势很好,稻穗颗粒饱满,丰收在望。他们打算这一造收成之后,把经验向各生产队推广。
团支书卢伟导是东二生产大队的大队长。这人生得五短身材,目清鼻正,嘴唇微微翘起,很会说话,为人极是机灵。有一天他到公社去开估产会议,听了许多大队长的议论。
“亩产顶峰也不过七八百斤,上面分配的产量指标却要达到一千二百斤。我们累死也达不到这个数!”有人苦着脸说。
“报纸讲,‘没有千斤思想,不打千斤粮’。说这话的,没有耕过田,不怕放的臭屁把裤子打穿!”有人笑着说。
“大炼钢铁还可以拿铁锅铁葫芦凑数,这粮食能用泥巴去凑么?”有人问。
“嘿,上级定的产量这么高,是纸上写出来的,哪里需要过秤哩。他敢写,我们就敢报。你吹我也吹,大家粜风卖云!”有人答道。
“对,你说亩产一千斤,我就报两千斤。免得被批判右倾保守,反正法不责众!”有人这样说。
于是,散会之前,桌面上出世的估产数字就出来了。一张总报表上,大家都填写着一些数据:耕地总面积、总产量、平均亩产。人们报上去的平均亩产都在一千二百斤以上,比实际亩产最少高出四百多斤。也有一、二个大队敢报二千斤的。卢伟导最后也报了个出头数字:一千二百一十一斤。
但是,就这个亩产数,报上去仍然远远地落后形势。随着割禾的进度,各地上报的产量也不断增加着,有些山区公社的亩产原来只有三四百斤,现在都已经超过了八百斤,平原地区大部分都在平均亩产一千三百斤以上。县与县相比,徐昌县落后了;公社与公社比,石陂公社也落后了。为了挖潜力,县委办公室搞了几次电话报数,落实最新统计。最后,经过几回修正,全县上报的平均亩产达到一千四百斤。这个产量在地区居于中上水平,已经确实不能再增了。
就在秋收接近尾声的时候,石陂公社办公室曾胜强主任接到东二大队长卢伟导的电话,说东二大队青年的东风试验田丰收在望,有一块五分地的亩产估计可达到四万斤。
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公社立刻把电话打到县里。消息传来,领导们振奋了!县委范书记听了,有说不出的高兴。他拍着张滔的肩膀说:
“老张啊,这一下,我们也有粮食高产卫星上天啦,徐昌县不会落后了!”
大家都高兴极了,张滔却没有话说。一方面,他知道这亩产绝对达不到如此惊人的数字,不能说个“是”字,但更不能说个“不”字,其中必有蹊跷,得去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另方面,他知道这试验田的耕作有易志良的参与,十分担心这里面会出什么问题。不过,这些天易志良到地区参加共青团的代表大会去了,不知他知不知道这个情况。
“组织人员并通知报社,明天收割的时候到现场去参观!”范书记布置道。
这一天,东二大队青年试验田要开镰收割了,四面八方都涌来许多看热闹的人。东沟上,排放着一辆辆单车;东沟边,周围的田埂和空地上,都站满了人。男的,女的,戴笠麻的,戴草帽的;穿着挂膊,卷起裤脚满身污泥的;衣服整洁,穿着鞋袜,朴素大方的。大家都睁大着眼睛,张开嘴巴,惊奇地看着眼前这神奇的土地。只见这块正方的土地上,密密匝匝的生长着两尺多高的壮实的水稻。稻穗上挂满了黄橙橙的稻谷。饱满的谷穗把禾杆都压弯了,但由于密挤在一起,禾杆相互支撑着,谷穗聚成了一片金黄的板块。这一块土地简直就是天然的用无数禾秆支撑起来的空中谷堆!
收割开始了,只见七八个青年欢快而小心地挥动着镰刀,几部打禾机在田边隆隆地响。割禾的,刹刹刹,片刻就有一堆堆的稻禾放在后面;打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