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钵记(gl)(原名青蛇)-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法海哼道:“妖孽之口,只能说出妖言!除非菩萨来此,我才信你一分!”
  小青道:“恐怕你等不到见菩萨,却要先去见阎王了!”
  她剑锋一转,生生穿过法海喉咙,法海瞪着眼睛,定定地往向小青,手脚徒劳地挣扎了两下,眼睛一翻,倒了下去。
  (八十七、西湖畔状元祭塔)
  
  小青奔上去紧紧地拥抱着素贞,仿佛要将她嵌入身体。她又一次流泪了,为素贞这十六年,为她们这十六年。十六年,流逝得什么也不剩了,再没许仙,再没法海,没有端午的断肠,没有三月三日的相识……只得她们两个相依为命。
  从此,青儿只有素贞,素贞也只有青儿。
  ……
  白素贞道:“苍生疾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何必管那许多?我入得尘世一遭,别的没有学到,却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世人做出诸般荒唐事,不过为情为爱,为名为利。天下自古就是那般,如今不过分分合合,并没有什么变化。七情六欲,汝等看来是大罪恶,但世人并不如此看。与有情人做快乐事,于挣扎后畅享名利,皆大欢喜,何来缘,何来劫?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人有恶念,天必弃之。苍生自有苍生福,哪用神佛妄揣度。我只想苍生快活便好。”
  (八十八、雷峰倒白蛇出世)
  
  这时只听许姣容托起了媚娘的手,道:
  “媚娘,我都将你当女儿了,你便唤声娘来听听可好?”
  媚娘裂开嘴,单膝跪下,爽快地喊了一声:“媚娘拜见娘亲,祝娘亲身体安康。”
  许姣容眼含泪光,点点头,碧莲早就已经哭成泪人,和许姣容抱作一团,嘤嘤地啜泣起来。
  (九十二、比翼双飞成正果)
  
  情之一字,总是令人唏嘘不已,纵使轮回不再,世间流转的,仍旧是拨不开的情。
  而前世早已远,来世尚未见,情若至深,便只愿永生永世。神佛念众生无明,坠入情网,殊不知,众生其实早已开悟,不过是,只羡鸳鸯不羡仙,而已而已。
  (九十六、只羡鸳鸯不羡仙)
  
  含有福利的章节:19、29、39(文下评论)、62、91
                      
作者有话要说:为了方便大家找想看的那一章什么的。




☆、毕业论文,有些无聊

  李碧华《青蛇》中青蛇形象分析
  
  绪论
  《白蛇传》自宋朝至今,已经流传了近千年,成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近年来,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白蛇传》的学者,他们将自己从事的工作称为“白学”。可见在多年的发展演变中,《白蛇传》的研究价值逐渐显现,已经成为一部有独立研究价值的作品。李碧华《青蛇》是当代文学中以白蛇传为题材的众多小说中比较独特的一本,因为在李碧华《青蛇》之后,影视文学界的作品不再像以前那般关注许白情感的叙写,而是越来越关注青蛇形象的塑造。
  为什么李碧华的《青蛇》有如此大的感染力,足以影响一个民间传说的发展?本文将对青蛇的形象演变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将着重谈李碧华的《青蛇》以及电影《青蛇》对传统青蛇形象的颠覆以及这个形象所具备的现代意义。
  
  一、 青蛇形象的历史演变
  (一) 白蛇传的起源
  我们所熟知的《白蛇传》是一个著名的民间传说,既然是传说,便未必是从头到尾郑重其事地编撰出来的,多是作为一种民间轶事在百姓中口口相传,后被听到传说的文人雅士记录在游记、野史、经传中。《白蛇传》经历一系列的演变,才演变成今天的样子,而且其演变速度之快,居四大民间传说之首。可以说,现在的白蛇传和五十年前的白蛇传相比,已经出现了不小的差异。
  北宋李昉的《太平广记》曾经提到有关白蛇的故事。卷四五八《李黄》篇写到:
  “元和二年,陇西李黄,盐铁使逊之犹子也。……因见白衣之妹,绰约有绝代之色。……李子整衣而入,见青服老女郎立千庭,相见日:“白衣之姨也。”……遂归宅……李已渐觉恍惚,祇对失次……但觉被底身渐消尽,揭被而视,空注水而已,唯有头存。家大惊慑,口乎从出之仆考之,具言其事。及去寻旧宅所,乃空园。……问彼处人云:“住住有巨白蛇在树下,便无别物……” 
  这是白蛇故事首次出现在正式的书面记载中,也是青蛇在书面上的第一次亮相。有学者认为《太平广记》的这一篇不应该算作的正统白蛇传的故事,因为其从主人公到故事情节都与我们熟知的白蛇传有所差异。不过笔者认为既然出现了白蛇、小青、男子这三个形象,本文就应该被看做是白蛇传发展中的一部分,起码是《白蛇传》的一个雏形。但这绝不是否是白蛇传说最早的起源,只是最早在书面上的证据,“白蛇传”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尚待考证。
  此外,在南宋宫廷说书人的话本里,有《双鱼扇坠》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与青鱼(而非青蛇)修炼成精,与许宣(而非许仙)相恋,盗官银、开药铺等情节,都与后来的《白蛇传》类似。并且在其他的文学作品里,也有类似的故事,
  《白蛇传》的故事早期因为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在宋元期间流传的白蛇传中,青蛇仅仅是一个比较附庸的角色,甚至连角色都称不上,名字也几乎没有,用现代人调侃的话说,只是一个“打酱油的”。
  (二)明清时期青蛇形象的发展
  在明清时期,由于政治上对思想的限制,文人更多地把目光转向了小说和戏剧,使小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民间传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大文人的钟爱,他们纷纷拿起笔,对民间传说进行了有意识的在加工和创作,使各种民间传说得到了极大的完善。《白蛇传》也在这一时期有了篇幅较长的、细节化的描写。
  最被学界认可的白蛇传的最初记载是明朝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中的一篇《西湖三塔记》,其中写道:“……有一子奚宣赞,其父统制弃世之后,嫡亲有四口……向前问这女孩儿道:‘你是谁家女子,何处居住?’女孩儿道:‘奴姓白,在湖上住’……奚宣赞到里面,只见里面一个着白的妇人,出来迎着宣赞。……两个青衣女童安排酒来……娘娘听了,柳眉倒竖,星眼圆睁道:‘你犹自思归’叫:‘鬼使那里?与我取心肝!’……造成三个石塔,镇住三怪于湖内。” 
  此外,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也对这个传说有所提及:“传湖中有白蛇、青鱼二怪镇于塔下…… ”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学者们认为最先出现的完善版《白蛇传》,其中第一次将青蛇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从此青蛇有了自己的形象——白蛇的侍女和姐妹,也是个妖怪:“许宣看时,是一个妇人……这妇人肩下一个丫鬟,身上穿着青衣服……白娘子道:‘青青是西湖内第三桥下潭内千年成气的青鱼,一时遇着,拖他为伴。他不曾得一日欢娱,并望禅师怜悯!’ ” 
  到了清朝,《白蛇传》更多以戏剧方式呈现,故事也变得多姿多彩,更加细节化起来。
  清乾隆三年(1738年),曾任杭州府同知的黄图珌刻本《雷峰塔》问世,共二卷三十二折。黄本虽有可取之处,但作为一部完整的戏曲来看,仍有不少欠缺。尤其是将白娘子和小青写成了满身妖气的邪妖,伶工和观者很不喜欢。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方成培在黄本上改写创作的《雷峰塔传奇》问世,共四卷三十四出。这一版戏剧为青蛇单独创作了一场戏,就是第五出的“收青”。在这部戏剧中,小青第一次以“青蛇”而非“青鱼”出现,至今三百多年未变,这在无形之中加深了青蛇与女主角白蛇之间的联系。这部作品中青蛇的出场通常和白蛇在一起,做为联系各个事件的一条锁链,青蛇本身并没有独立的事件发生,更不要说角色人格的独立。《雷峰塔传奇》虽然没能将青蛇描写的更丰满,却基本确立了“小青”这个角色的女二号身份,是“白蛇传”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还有一部值得一提的作品,就是清朝年间的《雷锋宝卷》。“宝卷”是一种宗教文学,作者不详,有一点像我们当今的“佛教故事大全”之类。《雷锋宝卷》虽不为多数人所知,然而根据其为蓝本拍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