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龙斩-第2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平经》卷四十二提到“食气”,认为:“夫人,天且使其和调气,必先食气;故上士将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⑹此所谓调气、食气即早期道教的行气法。到晋代,道教对行气的论述愈益增多。《抱朴子内篇至理》论行气的功用时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吴越有jin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不染”。⑺《抱朴子内篇释滞》也说:“yu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jing行气,服一大药便足”;“行气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jin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ke,或可以延年命。”⑻《释滞》篇还讲了行气的具体方法、行气的时间以及注意事项。它说:行气的大要在于胎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yu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放于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气,死气之时,行气无益也”,“行气大要,不yu多食,及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强气难闭。又jin恚怒,多恚怒则气乱”。⑼魏晋至隋唐,是道教行气术最盛行的时期,出了许多著名气功家,创造了许多行气法。仅《云笈七签》即用了七卷的篇幅收载宋以前诸家气法,加上《道藏》的其他气法书,数量甚多。现择数种略述于后,以见一斑:
    (一)陶弘景六字诀。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云:“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yu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呬,道家行气,多不yu嘘呬”;“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呼、吸二气出之。肺脏病者,xiong膈胀满,嘘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痛,忧愁不乐,呵气出之。……此即愈病长生要术也。”⑽这是道教以疗病为目的的行气法,且种类甚多。
    (二)龟鳖行气法。《云笈七签》卷三十四载此法为:“以农复口鼻,不息,九通,正卧,微微鼻出气,愈塞不通,反两手据膝上,仰头,像鳖取气,致元气至丹田。……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⑾这是模仿动物的行气法。另外还有虾蟆行气法、雁行气法、龙行气法等。
    (三)服元气。《云笈七签》卷五十八《尹真人服元气术》云:“人身中之元气,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ke,不饥ke盖神人矣。”⑿同卷《服元气法》云:“服元气于气海,气海者是受气之初,传形之始,当脐下三寸是也。……气海者与肾相连,属于癸水,水归于海,故名气海。气以水为母,水为阴,阴不能独生成,必以阳相配。心属南方丙丁火,是盛阳之主。既知气海,以心守之,阳既下临,阴即上报,是以化为云雾,蒸熏百骸九窍,无所不达,亦能为津液如甘雨,以润草木,正气流行,他气自匿。”⒀卷六十《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行气诀》云:“每三连咽,即速存下丹田,所得内元气,以意送之,令入二穴,因想见两条白气,夹脊双引直入泥丸,熏蒸诸宫,……想身中浊恶结滞邪气瘀血,被正荣气荡涤,皆从手足指端出去,谓之散气。……如此一度则是一通,通则无疾。则复调之……如前闭气鼓咽至三十六息,谓之小成。……至一千二百咽,谓之大成,谓之大胎息。”⒁这是与存思结合的行气法。
    (四)墨子闭气行气法。《云笈七签》卷五十九载:“长生之道,唯在行气。……行气名炼气,一名长息。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日,行气,鼻但纳气,口但出气,……
    初为之时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气yu止,辄一咽之,乃复鼻内气,……凡内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⒂道教行气法即今日之所谓气功,其内容十分丰富。实践证明,经初步整理后,推广于社会,确有治病健身的效果。今后进一步加以发掘整理,将对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内视又称内观。为道教早期方术之一。《洞玄灵宝定观经》说:“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注云:“慧心内照,名曰内观。”⑴即不以目视而以“心视”,以灭动心。
    此术早见于《太平经》。《太平经钞壬部》云:“上古第一神人、第二真人、第三仙人、第四道人,皆象天得真道意。眩目内视,以心内理,阴明反洞于太阳,内独得道要。犹火令明照内,不照外也,使长存而不乱。今学度世者,象古而来内视,此之谓也。”⑵《太平经》卷七十云:“思养性法,内见形容,昭然者也;外见万物众jing神者,非也。”⑶这一内见形容法又往往和存思五脏神联合运用,以收治病之效。卷七十二说:“四时五行之气来入人腹中,为人五脏jing神”。⑷画之为人,使王气色、相气色、微气色三合,斋戒居善靖处思念之,“思之当先睹是内神已,当睹是外神也,或先见阳神而后见内神,睹之为右此者,无形象之法也。”⑸内视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有进一步发展。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云:“吾闻之于师云,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亦可有效也。”⑹《遐览》篇即著录《内视经》一卷。陶弘景《真诰》卷九引《丹字紫书三五顺行经》论内视法:“坐常yu闭目内视,存见五脏肠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也。”又引《紫度炎光内视中方》曰:“常yu闭目而卧,安身微气,使如卧状,令旁人不觉也。乃内视远听四方,令我耳目注万里之外。久行之,亦自见万里之外事,jing心为之,乃见百万里之外事也。”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一引《轩辕黄帝内视法》云:“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⑻可见内视和存思一样,要求所观之对象比较形象地反映在心中,通过具体形象的感觉达到收心入静。
    内视又有不动心,即心不为外物所扰的意思。《庄子列御寇》云:“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俞樾注曰:“心有睫,谓以心为睫也。”“内视者,非谓收视返听也,谓不以目视而以心视也。”⑼对此,《太上老君内观经》论之甚详。它说:“心者,jin也,一身之主,jin制形神使不邪也”;“人常能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窈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⑽这里,道教的内观修心已引进了佛教义理,颇具理论色彩,由此“内观形容”的内视术即演变为“静神定心”的修心术,当是此术的高层境界。    法器是科仪中的用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供布置科仪坛场之用的幡等物,另一类是科仪过程中使用的法尺、法剑和九节杖等。《道书援神契》和《上清灵宝**》等书,屡有记述其制作和要义。
    幡道教“建斋之始,近斋坛空隙地,立长竿,预期扬幡,启闻穹厚,普告万灵”,使得“显幽共睹,鬼神遥瞻”。⑴幡的种类很多,据《灵宝无量度人上经**》称,有引魂明光之幡、接魂洞照之幡、威灵拔度之幡。玉皇赦罪之幡等二十四种。⑵但据南宋道士金允中称,古幡仅二种,即迁神和回耀。迁神宝幡以“绛缯七尺或四十九尺,造幡一首,以朱砂雌黄合研,书日月斗形于幡首,书幡名于幡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