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多难登临录-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ling out particular investors and institutions whose choices proved unwise。
  2) Its ambiguity。 Neither the mission of the new agency nor its oversight are clear。 If taxpayers are to buy illiquid and opaque assets from troubled sellers; the terms; occasions; and methods of such purchase must be crystal clear ahead of time and carefully monitored afterwards。
  3) Its long…term effects。 If the plan is enacted; its effects will be with us for a generation; for all their recent troubles; America’s dynamic and innovative private capital markets h*e brought the nation unparalleled prosperity。  Fundamentally weakening those markets in order to calm short…run disruptions is desperately short…sighted。
  For these reasons we ask Congress not to rush; to hold appropriate hearings; and to carefully consider the right course of action; and to wisely determine the future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the 
  首先要说的,是我认为保尔森与联储局长伯南克皆一时才俊。前者是金融专家,在市场身经百战,他不懂金融没有谁懂了;后者经济学教授出身,不认识他,但认识他的朋友一致给他高评价。双方都是聪明人,不会有理说不清,主张不同可能起于大家对事情的严重性与复杂性的估计不同。我是局外人,凭不尽不实的资料下笔,恐怕见笑天下。学者反对的三点清楚。翻意不翻字,生动化一下略说如下:
  一、愿赌要服输,吃得咸鱼要抵得渴。投资者买错马要纳税人出钱挽救是不公平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经济学者的反对信(2)
二、搞什么鬼的?要纳税人出钱买困难资产,怎可以不先说清楚条件如何及怎样善后呢?
  三、救灾计划牵涉到一整代人。尽管美国的资本(金融)市场最近出现了不少麻烦,但这些市场给美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因为短暂的困扰而破坏金融行业是短见。
  让我也试分三点回应:
  说不公平无疑是对的。然而,我们听到或读到的可能的灾难数字,皆近于天方夜谭,孰真孰假无从判断。输了的钱覆水难收,如果听到的可能灾难是真的话,那么花七千亿能成功地止蚀,平复下来,倒算相宜,不要管公平不公平了。
  问题是七千亿可以解决问题吗?解决不了就大件事!继续增资救灾,整个国家的权利结构可能改变了。如果决定不再增资,七千亿救不成会使政府失信天下,最坏的效果多半会比完全不救为差。
  我还有另一个想法。如果政府完全不救,让市场自生自灭,灾难如期出现,政府只协助一下市场的自动调整,最终的效果可能不是那么差。这观点来自一九九七的亚洲金融风暴,灾难最大的韩国复苏得最快,灾难也大的泰国也复苏得快。输了的是钱,财富的分配可能大执位,但国家的资源与生产力依旧,亚洲房地产之价下跌了七成又再回升破纪录了。
  (二)认为保、伯二君没有解释清楚一切是对的,但我们不难想象,有些事,有些情,他们不便公开说。是敏感的话题,某些数字的公布可能引起恐慌,救谁不救谁先说出来有争议。保尔森似乎是说:「我想出解救的方法,知道可行,给我权力让我办吧。」有些事,有些情,是需要这样处理的。另一方面,美国的经济人材鼎盛,保尔森可找三几个资历老到的学者,关起门来细说几天,达到共识不应该很困难。可以通过了议案才再考虑,准备花的钱不一定要花。
  (三)我不同意美国的经济学者是他们说的第三点。个人的判断,是美国的资本(金融)市场有问题,而整个次贷风暴是那里的资本市场的合约结构出现了大漏才产生的。
  当十多个月前次贷东窗事发,我立刻问:怎么可能呢?香港的房地产暴升暴跌无数次,中国九十年代也跌得破产无数,但没有出现过类似次贷的风暴。从香港人的经验看,美国的房价下跌是小儿科,怎会搞出那么大的困难呢?究其因,是次贷合约串连出来的所谓衍生工具的借贷或债券合约,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保障的,加上格林斯潘不断地把利率辘上辘落,讯息上出现了大问题。
  愚见以为,美国面对的困难不是救灾那么简单,而是资本(金融)市场的结构不要再先进了,要回复到欠债有还钱保障的合约安排。此举也,这些年以倍数增加了的借贷总额,无可避免地大收缩很头痛,联储局要处理。看来又是宁要通胀、不要通缩的时候。
  我的困难是对货币的看法早就跟教我的分离。我反对佛利民认同的无锚货币制(fiat money);认为利息率是一个重要的市价,政府不应该左右;我也认为货币的主要用途是一个计算单位,协助贸易,所以货币政策是不应该用于调控经济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互不相干二三事
(2008…10…10 08:19:12)
  先要指出前文说的一项失误,关于网上的中文引用次数。我提出的数字是由一位同学及一位朋友分别提供的。但感谢一位网站编辑,指出用远为可靠的精确算法,我的《中国的经济制度》只被引用或提及八万五千八百次,《资本论》还是九十九万次,而《国富论》二十多万次。后者可能还有其它称呼。以「精确」算法,我的《佃农理论》二万又七百次,《卖桔者言》一万三千九百次,《经济解释》八十八万次。其它不易查,互联网的怪脾性,读者应该比我清楚。
  对我来说,这些数字皆可观。《国富论》一七七六发表;《资本论》一八六七;《佃农理论》一九六九,先出的一文是一九六八;《卖桔者言》一九八四;《经济解释》二○○二;《中国的经济制度》只三个月前。我想,如果中国的发展会实践高斯的希望,《中国》一文总有一天跑出;如果炎黄子孙不争气,烧掉该文算了。
  有一件琐事。朋友给我看一篇国内专栏,作者说我漠视*,又说:「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得出*的效率最高的结论并因此获奖。」这奇怪。占美何时转了性,高举*了?他的多年拍档是个中国通,当年我不敢在他面前提及「*」一词。听说德姆塞茨最近批评中国不够*,他何时开始看到皇帝的新衣呢?这些日子批评中国的人老是拿出他们搞不清楚何物的「*」或「*」,却不敢提及李宁点火。二十世纪写过*问题的有五位拿得经济学诺贝尔奖──海耶克、佛利民、布坎南、阿罗、贝加──我都认识,同学们要找他们的论著细读,不要人云亦云。
  转谈另一件事。最近发表《中国的劳工比我的儿子矜贵了》,同学说,几个网站加起来的点击逾四十万,给读者骂个半死。当然无所谓,但有什么值得骂的呢?任何人要不工作或少工作随君便,但平均每星期有四十八小时的上限我就是不懂。我不相信北京高层有哪位平均每星期工作少于八十小时的。为什么高层可以,低层不可以呢?
  多年以来,无数学子到外地深造的,找我问前程,我喜欢说:「衔头不重要,但争取学问有意思。如果要有点学问,论文之外,你起码要花两年读得死去活来,天昏地暗,像个疯子。如果你不愿意付出这痛苦的代价,什么学问云云可以免问!」我的意思是人各有志。如果只要学得一门专业,找得养家的工作,不易也不难,但如果要在一门学问上强可成家,你要有心理准备,读得精神错乱可不要怪我。说有什么快捷方式是骗你的。
  严格来说,工作或职业没有贵贱之分,行行有状元是也。要争取有点成就,总要在适当时机拼搏一下,也要用脑思考,要策划及安排时间。我信奉的哲理是社会要让每个成员有机会争取自己的生计,争取自己的成就。给每个人机会,不等于每个人皆可有成。上苍不公,先天或后天遇到惨情的人存在。这些我们要设法帮助。为炎黄子孙争取他们应有的机会,这些年我用中文写了近三百万字。我是研究经济的,政策的效果自己分析得快,分析得准──准过我认识的任何人。认为政策增加劳苦大众的机会,我站起来拍掌;认为政策扼杀劳苦大众的机会,我大声疾呼;认为自己出错,立刻改正。不敢说半句自己不相信的话。这样的行为是先父与老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