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活法-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面》序:在路上(1)
序:在路上
  《面对面》栏目组
  2003年1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团队——《面对面》,如今《面对面》已经走过了三年多的发展历程,此丛书记录的正是《面对面》栏目在成长道路上留下的足迹。
  翻开丛书,每一个采访人物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一段难忘的经历,一种鲜明的个性,从他们的身上,您可以读到与我们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的无数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的略显沉重,如“反腐败”,“防治艾滋病”,“打击毒品”; 有的轻松愉快,如“个性”、“青春”、“知名度”;但有了具体生动的人物作为这些关键词的注脚,有了王志对每一个关键词的深入探究,这些关键词都具有了深度新闻报道的分量和闪烁其中的人性光芒。在您翻开丛书点击这些关键词之前,不妨先认识一下《面对面》,了解一下《面对面》节目制作的大致流程。
  《面对面》是一个新闻人物专访节目,新闻人物代表着“一面”,王志则代表着“另一面”,而且对于《面对面》的栏目来说,王志是不可或缺的“另一面”。有时在节目的评议会上,有的编导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说《面对面》的节目就分为两类,一类是观众想看某个新闻人物,一类是观众想看王志,就看王志怎么提问。
  王志的提问让大家觉得最精彩的地方是质疑,质疑为什么会成为王志采访的风格, 2004年沈冰对王志的一次采访中专门就这一点提出了问题:
  沈冰:质疑,很多人都说,尤其是我们的同行都会说,这是记者应该有的素质,但是现在大家一提到王志就觉得是质疑的典范。
  王志:质疑是我的一种追求,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可以用。
  沈冰:大家通过你的节目,都有这儿一个猜测,王志在生活当中是一个很多疑的人,是吗?
  王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不是一个多疑的人,我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人家说主持人是话唠,我生活中间话很少的,我有时候是强迫自己说话,因为你要不停地说,但是你可以看到在节目中间,我提的问题是很短的,我的话是很少的,能够不说我尽量不说。
  沈冰:但一定要问。
  王志:但是我一定要想。
  沈冰:那你不觉得你活得太累了吗?对任何事情都要质疑?
  王志:这是一种习惯,不累。我一天到晚不想问题,我不问为什么你就不累了吗?别人会认为你是个傻子,尤其是当记者的你要去告诉人家道理,你要去把人家看不到的东西展示给大家,你这点脑子都没有,你能当一个合格的记者吗?
  沈冰:但是质疑它是一个万能的钥匙,它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王志:质疑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态度,但是它更是一种手段,它把这两个点联系起来,把这个过程充分地展示给你,那你不解决观众这些心目中的疑问,那不就像过去唱那首歌一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怎么个好法呢?正常人会这么说吗?但是那个年代不一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我喜欢从常识出发。
  沈冰:什么叫常识?
  王志:这个概念解释起来是很难的。
  沈冰:我想知道在王志眼中的常识是什么?
  王志:比方说观众看到我们这期节目,我们这些常识就是说沈冰你来采访我,你是自愿的吗?还是领导的安排?这就是常识。不要先入为主,这是记者的大忌。只有通过这种质疑的方式,只有你从反面,用排除法把你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之后,我才敢相信这个天是蓝的,我才敢相信这个终点它是真实的。
  探寻事实真相是记者的职责,而质疑是探寻真相时最有力的武器,有人把王志的采访比作是外科大夫式的,像在做解剖,一层层地解剖下去,直到发现事实的真相,不过王志本人更喜欢将自己的采访比作是剥洋葱,剥洋葱时会有一种强烈的刺激,甚至会让人流泪。
  这种刺激不是新闻学强调客观、公正时的一本正经,不是循规蹈矩,反而有点类似于剑走偏锋,不按常理出招。当人们都在使用一种方式采访的时候(这种方式通常四平八稳),王志使用了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与众不同,而方式上的差异首先就造就了很强的形式感,而电视又是形式感很强的媒介。
  《面对面》是人物专访,访谈占据了节目的大部分内容,记者与新闻人物两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交谈,用纯粹的语言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如果没有一定的刺激性,仅依靠谈话的内容根本无法达到理想的收视效果。但是质疑可以制造出谈话中的对立,让双方的观点发生碰撞,产生出一种戏剧性的效果,这样传播的效果会更好,观众也更容易接受。王志曾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质疑在访谈中发挥的作用,质疑就是将黑白两色放在一起,有了黑色的衬托,白色会显得更加白,如果你想突出白色,这种方式简单明了又十分有效。
  电视是一个家用媒体,也是一个娱乐化的媒体,当人们回到家里的时候,想得到的是放松或者趣味。但很多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不明白这一点,因此很多时候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我们的节目制作得这么好,而观众却不买我的账?节目的收视率就是上不去。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节目制作者把自己认为好的,强加给了观众。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站在观众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如果他们想更加轻松地了解信息,那么就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告诉他们信息,而质疑也就是一种这样的方式,你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娱乐化的手段,质疑让《面对面》这档新闻人物专访节目有了娱乐性。
  

《面对面》序:在路上(2)
新闻并不等于娱乐,但新闻并不拒绝娱乐性,《面对面》也需要娱乐性的东西将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看完一个长度有40分钟的节目。新闻与娱乐又是一对矛盾,就好像前面提到了,质疑是新闻记者的职责,这是人们听起来就会感觉到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而到后面,质疑又成为一种形式感很强的东西,一种娱乐化的手段,听起来似乎已经远离了严肃的话题,但事实上质疑的确就以这样的方式存在,它的价值也就体现在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而王志懂得如何去把握这样的矛盾,并在《面对面》中使用到极致。
  质疑是王志提问时的一种状态,但并不代表他提问时的全部状态,面对强势人物、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时,王志质疑的风格会显得更加鲜明,不过出现在《面对面》的人物并非都是强势人物或争议性的人物,因此,也并不是所有《面对面》节目都会去追求质疑,或者刻意要质疑什么,这个观点耿主编曾经反复强调,人有无限种可能,一个新闻人物专访节目的风格也有无限种可能。
  王志的采访会因人而异,质疑只是他采访风格的一个方面,并不代表全部,王志有时候将质疑视为一种手段,他更看重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王志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最远的和最近的都是心的距离,《面对面》连接心与心的直线距离。”
  一个新闻人物,他可能会先后出现在不同的新闻人物节目中,但他出现在《面对面》的效果会不一样,原因何在?如果一个新闻人物是一个丰富的新闻矿藏,有的栏目来挖,可能挖了几下,挖到了几块金子就走了,但是《面对面》来挖的时候,会沿着新闻的主矿脉一直往下挖,直到将所有的金子都挖出来为止。《面对面》的编导在做节目的时候也会追求一种感觉,如果某一个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被《面对面》报道,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在这一个新闻事件上,其他新闻媒体无法超越我们的报道,深度成为《面对面》栏目里每一个人都追求的报道效果,而且“深度”已经如此自然地进入了我们的意识。
  但电视如今已经成为一个“肤浅”的媒体,不少学者甚至喊出了“拒绝电视”的口号,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对深度孜孜以求呢?如果一定要给电视的深度找出一个理由的话,责任是最好的理由。电视目前仍然是中国社会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古人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一个人在电视上说话的效果就如同一个人登高而招、顺风而呼,传播面广了,影响力大了,不能不讲电视报道的责任,不能不追求电视报道的深度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