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大王牌军-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腊子口战斗中,胡炳云是红6连的连长,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被评为战斗英雄;后来,他又被调到红2连任副连长,在直罗镇战斗中,当敌人敢死队猛攻红1军团指挥所时,身为连长的胡炳云率红2连和警卫连把敢死队死死压在山沟,保卫了军团部。他本人腹部受伤,肠子都流了出来,但是,他还是大难不死,活了下来。最后,连美国记者斯诺都闻讯赶来专门去采访他和红2连。由于作战英勇,他从连长直接升到红4团的副团长。组建八路军时,胡炳云任115师343旅685团1营副营长,在平型关战斗中,营长受伤,他又在火线上代营长。
  685团进入山东,胡炳云也随着部队来到了齐鲁大地,685团改称苏鲁豫支队之后,1营改为1大队,胡炳云任1大队队长,他的大队被人们称为“胡大队”。他们在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运河以西、淮河以北“大闹天宫”,引起日寇的极度恐慌,胡炳云也因此在日伪军中很有名气,日伪军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胡老大。”
  (2)
  1939年6月1日,徐州城内的小川一郎师团长,亲率1700名日军,分兵七路,妄图将苏鲁豫支队合击于津浦路东贡山一带。
  为了对付这股强悍的日军,支队长彭明治命令胡炳云去打掉他们的锐气。这一天,日军小川师团长骑在高头大马上,机警地注视着前方,他的身后是日军两个支队,约1100名士兵,排头士兵扛着的刺刀枪,上面插着日本膏药旗,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着亮光;紧跟在小川师团长身后的是骑兵队,后边是大马车拖着山炮、迫击炮和重机枪,步兵紧跟在辎重车的后面,队伍庞大,气势汹汹。
  胡炳云派1个营诱敌深入,将他们“牵”进了卧牛谷。 。。

14。“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胡老大”(2)
卧牛谷是贡山一带最险要的地方,谷深坡陡,地势崎岖。当日军队伍走到卧牛谷谷底时,突然,发现路中央有一块木牌,小川叫人上去看看。可是,许多人上去却不认识中国字,他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懂汉文的士兵去“翻译”,“翻译兵”一回来哆哆嗦嗦地说:“报告师团长,木牌上写着:‘小川之墓’。”
  众人一听,脸色大变。可是小川一郎却嘿嘿一笑:“这是中国人的激将法,传我的命令,部队绕木牌而行。”
  “哈矣!”传令兵向前跑去。
  日军绕开木牌继续前进了。谁知这正是胡炳云的激将法,不过他不是“激”小川一郎来“拔掉”这块木牌,而正是“激”他继续往前走。说不中“中国人的激将法”的小川一郎却偏偏中了“中国人的激将法”,结果当他走到“最佳挨打位置”时,埋伏在谷底两侧的1大队和7大队马上吹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八路军向他们发起了攻击。
  霎时间,枪炮声、喊声响彻山谷。
  这一下,小川抬头往上一看,四面都是陡峭的高山,知道中计了,赶紧下令:“部队进行有力还击!”但谷底地方狭窄,步兵辎重车辆挤在一起,挪脚都困难,哪里还能“有力还击”?这时,1大队队长胡炳云挥舞着大刀,率领战士们冲了出来。
  小川见状不好,挥着战刀,大声高呼,“丢掉辎重,向后撤退!”
  趁日军混乱之机,胡炳云带领战士们猛打猛攻,一直把小川打回了小陈庄。
  在小陈庄,小川又纠集部队组织反击。山炮、迫击炮、重轻机枪向山谷猛扫,打得山石乱飞,草木皆焦。但是,他一直打到晚上9时,始终未能攻进谷底。他仍旧不死心,下令:“封锁谷口,明日与中国人决战。”
  此时,苏鲁豫支队在歼敌500余人后,乘着夜色,突出重围,悄悄向路西转移,到了皖东。当小川第二天天一亮,组织决战时,八路军已经不知去向了。转移后,1大队又在魏洼歼日军一个加强连,并击溃妄图协同日寇“扫荡”的反动“大刀会”武装4000余人。接着,他们又连续打下会堂沟、冯庙、大伯圩等10余座日伪据点,击毙日军400余人,烧毁敌车30多辆。
  事后,小川自己反省,一巴掌打在自己脸上:“八路用木牌明明是激我往前,我怎么就听话走呢?”
  (3)
  “胡老大”其实不到30岁,才28岁。在苏北作战期间,他有过一个遗憾。
  1939年初夏,抗战进入与日军相持阶段。津浦路东灵璧、泗县、宿县等地尚未被日本军占领,豫皖苏省委书记张爱萍东过津浦路,在这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灵璧县县长叫许志远,他身兼第5游击纵队第2支队司令。他与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瑾有宿怨。为了一致抗日,张爱萍设了一个“鸿门宴”,自扮项伯,为两人说和。
  张爱萍找了一家大户,把双方都请来了。会谈开始,左边坐着盛子瑾和江上青,右边坐着许志远和他的副官,张爱萍和苏鲁豫支队政委吴法宪坐在中间。胡炳云率1支队负责这次“鸿门宴”的警卫。
  在这次会谈中,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叫江上青的年轻共产党员。江上青是何许人也?江上青原名江世侯,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在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读书时加入地下党,以笔为枪,写诗撰文,创办刊物。抗战爆发后,他带领抗敌宣传队,进行抗日宣传,辗转几个省,后来被留用在安徽省动员委员会里。这时,安徽六安县县长、号称“小周瑜”的盛子瑾由县长提升为安徽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为了步步高升,他请求省动委会派遣一些骨干随他赴任。负责领导省动委的张劲夫派遣江上青等10多人随他到皖东北。在中共特别支部中,江上青任特支书记。很快,江上青赢得了盛子瑾的信赖,并且担任了他的专员秘书兼第5游击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在张爱萍的主持下,这次会谈十分成功。酒宴上,许志远和盛子瑾握手言和,干戈化为了玉帛。
  宴罢,许志远先走,张爱萍送走许志远,又送盛子瑾。
  这时,盛子瑾回到驻地去,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大道,比较远;一条是小路,虽然近点,但是沿路有树林,还有河流,并且要经过一个大柏圩村,村里的恶霸地主柏逸荪与许志远关系过密,并且他手上还有一支武装。张爱萍看了看西坠的太阳,劝盛子瑾说:“你还是走大路吧。” 。 想看书来

14。“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胡老大”(3)
盛子瑾不以为然,笑笑说:“我来的时候就是走小路。我有自卫队,怕他什么猫偷狗盗。你放心好了!”说罢,他催马扬鞭,率队急驰而去。
  这时,政委吴法宪立即大喊:“胡老大,快带人去送他们一程。”
  胡炳云立即带部队追赶而去。此时夕阳西下,晚霞满天。他急跑着,突然,盛子瑾走的方向传来一阵激烈的枪声。
  “不好!他们出事了。”胡炳云猝然一惊,拍马猛追。
  当他和战士们赶上去时,只见盛子瑾等人遭地主武装袭击,正在激战,而江上青和另一人已经倒在血泊中了。
  原来,盛子瑾等人走到小湾村附近的树林外时,柏逸荪率领人马正隐蔽在树林里伏击。江上青骑马走在最前面,毫无防备,枪声一响,当即中弹落马;后面的盛子瑾闻声跳下马来,躲在了路旁的树丛里,自卫队慌乱还击。胡炳云立即下令还击,柏逸荪的人马见大部队来了,仓皇逃跑。
  江上青牺牲时,年仅28岁。
  年轻的特支书记江上青与胡炳云同岁,这次死在地主武装的枪口下,令胡炳云遗憾不已。
  (4)
  程道口是淮南、淮北的交通要道。伪军王光复守备在此,他前后左右共建立了六个据点,四周围上铁丝网,自称为“兵精粮足,固若金汤”。王光复仗着有日本人作后台对程道口的老百姓大施淫威,搞得这一带鸡犬不宁。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亲自指挥打响了收拾王光复的战斗。
  这时,苏鲁豫支队已于1941年在皖南事变后划归新四军编制,改编为新四军3师7旅,旅长彭明治率领7旅全部参战,胡炳云的19团担任主攻。
  将敌据点团团围住后,第一关就要过碉堡前的铁丝网。如何攻破它呢?胡炳云想了想,说“有一个办法,用木板压到铁丝网上去,然后越过去。”
  战斗打响后,战士们高举木板架,把它放在铁丝网上,可是,敌人防守火力太猛,木板架被烧着了,战士们无法越过铁丝网防线。担任突击任务的1连连长马忠林,冒死连续发起攻击,仍一到铁丝网前就无法突破过去;3排长用19层棉被做成土坦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