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给谁来酿酒-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国藩后来回忆自己的少年时期说,那时基本上就是除了读书还是读书,乡间世事都不必去管。虽然他的祖父、祖母等辈都一直从事着一些农村辅助性劳动,但他自己没有参加过什么生产劳动。然而,这并不妨碍曾国藩对农村生产劳动的重视,即便做了两江总督,家门鼎盛之际,他仍时时嘱咐儿女们要谨守耕读家风,在种田上下功夫,〃再辅之以书、蔬等〃八宝。   

  曾国藩天分并不十分高,但他勤奋好学。先是跟随父亲读了十余年,《曾文正公年谱》载〃公禀学于庭训者凡八年〃,而综合其前后记载推算应该有12年。到20岁时开始外出求学。先是到衡阳的唐氏家塾和湘乡的涟滨书院学习,继而在中秀才后进入湖南的最高学府长沙岳麓书院读书。在他14岁那年,曾国藩父亲的好友欧阳凝祉到他的家塾中访问,看到曾国藩所作的诗文,十分赞赏。其父也有意卖弄一下儿子的才学,便要欧阳命题考一考曾国藩。欧阳以〃共登青云梯〃为题命作一律,其实曾国藩自言〃最短于七律,其余诸体皆工〃,不想曾国藩即席赋成,让欧阳更加喜爱,觉得此子前程不可限量,便要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曾国藩为妻。二人一拍即合,此女当时9岁,便是曾国藩的妻子欧阳夫人。   

  在家风家学的影响下,曾国藩一生读书不辍。从读书之中,曾国藩读出了一般读书人所读不到的东西。一般读书人读死书、死读书,最后读书死;而曾国藩读常人所读的书却能读出一种精神来,即便是程朱理学那些教条式的语录,曾国藩读后也能把它运用到行军作战、为人处事上来。         

BOOK。←虹←桥书←吧←  

第20节:再破天荒(5)         

  曾国藩在30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即〃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之道。   

  《易经》集中了中国古代最高的智慧,用阴和阳两个符号代表宇宙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对立而相关的现象。比如说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生和死、男与女或者是雄与雌、公与母,还有进与退、人生的顺利与坎坷。还可以推导出人之心与理、科学与艺术等这些宇宙和人类最值得关注的对立又紧密联系的现象,这是我们中国古人一个很伟大的发现。   

  曾国藩从中悟出什么东西呢?他认为一个人的功名、事业、富贵、地位、权势,一切好的东西可以把它比之为〃阳〃,那么一切坎坷、不利、退让、宽容、压抑,这许多方面则归之为〃阴〃,这两方面要互补、要调和。曾国藩很早就认为自己阳的方面很多了,他说已经做了中级官员之后,祖父、祖母、父母都在,而且还有儿子女儿,兄弟姊妹也都有,所以他就提出了要〃求厥〃,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功名享受要尽量少,这就是偏重阴的方面,来进行平衡。到晚年他干出很大的事业,阳已经不得了,所以他时时刻刻有一种恐惧之感,深怕因为阳刚太盛使自己陨灭,所以他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长寿的少,所以他求阴来补,所以退让、宽容别人、压抑自己,使得这种平衡尽量不要被破坏。这就为他后来出征洪秀全,虽屡败而不止,最后功成打下了思想基础。   

  因为会读书,故而曾国藩对读书人了解得格外通透。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曾国藩一直重视培养、造就读书人。曾国藩建军的基本原则就是:〃选士人,领山农〃,他深信〃儒门出将,书生知兵〃,从而做到了兵为将有,以礼治军,培养出一支儒学色彩极浓、战斗力极强的新式军队。         

→虹→桥→书→吧→BOOK。  

第21节:五唱朝阳(1)         

  五唱朝阳   

  一年之内,连升四级,一般只有在戏剧里面看得到,而今却实实发生在这个湖南士子身上。曾国藩何以能有如此殊荣呢?各种猜测纷至沓来。一种说法是,此人才具平平,然而却官运很好,当时,左宗棠就持这种看法。一种说法是,靠的是此人攀上了穆彰阿这棵大树,有了这个大靠山。野史记载,一次,朝廷传旨让曾国藩次日中午在养性殿等候召见。第二天上午,曾国藩在养性殿端坐一个多时辰,不见动静。正在纳闷之中,有人传旨说改在明天上午的养心殿见驾。曾氏颇为奇怪,便去请教他的座师、时任大学士的穆彰阿。穆也思考良久,此类事情从未有过,莫非皇上有什么用意?于是用三百两银子,买通养性殿太监,让他将殿内四壁所挂字画全部抄录下来送至穆府。他对曾国藩说,养性殿是收藏字画的宫殿,从来不是皇帝见臣工之所,赶快将这些字画记熟,定有大用。果然,第二天,皇上召见曾国藩,便问起先天在养性殿所见字画的情景,曾氏因而应对如流,深得皇上赏识,于是便青云直上。   

  果真如此吗?清代皇帝仅仅凭一个人对字画的熟悉程度就越级提拔?须知道光时期,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年轻的道光皇帝也不是那么昏庸,要这种人才于国家何益?上述说法,仿佛是说曾国藩的青云直上靠的不是真本事,而是一些历史学家所谓的〃阿谀奉承〃、巴结满洲权贵所得。或者仅仅是靠运气而已。   

  事实并不如此。曾国藩一生性格耿直,平素轻易不结交权贵。举个例子,当年八大臣辅政之时,肃顺权势中天,而曾国藩竟无一书信与他。而肃顺依然对他重用不减。在京时,作为礼部一高官,本来按例皇帝赏给大臣父母荫福的文书是不用曾国藩开口的,然而,由于曾氏不想花钱打点礼部办事人员,故而一纸文书一拖再拖。   

  曾国藩的〃进步〃,固然与当时的朝廷重臣穆彰阿等人的推荐分不开,但更主要的恐怕还在于他本人的努力。有清一代,对汉人的提拔,其要求往往要比对满人的要求高得多,严格得多。穆彰阿,还包括倭仁等人,对一个汉人的赏识,一方面说明两个民族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小,一方面说明此人必有过人之处。当时,满人对汉人在朝廷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直心有不服,嫉贤妒能之辈大有人在。而要越级提拔一个汉人,倘若不能让满大臣心服口服的话,皇帝是万万不会这么做的。古往今来,无数能做到二品大员的人,差不多都到了两鬓斑白的年龄了。   

  细思曾国藩〃进步〃之谜,无出乎以下两条:一是进德,一是修业。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给其弟的信中就写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在曾国藩看来,〃科名者,食禄之阶也〃,〃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这里面讲到三个方面的因素作用在一个人身上:一是天意,一是他人,一是自我。天意从来高难问,曾氏笃信天命,凡成功一事,他必分一半功于天。他人则起着一种制约或者推动力的作用,所谓〃出门靠朋友〃即是此类。故曾国藩在京城之时,一是乐意广交朋友,二是遍求名师。曾氏早年朋友之多,范围之广,在他出征十余年间尽行可知。他自己说:〃师友挟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他和朋友成天读朱子全书,谈修诚之事,于日记中检点自己的一念之差、一事之失,毫不留情;他拜理学大师倭仁为师,倭仁的声名并不好,但倭仁所教他二字〃研几〃之修身要诀,却成为曾氏终身受用的法宝,他佩服左宗棠的正是此二字。他向同乡前辈唐鉴虚心请教,唐鉴所指出的两点均为曾氏所接受,并终生奉行不悖:一是读书之法,文章、义理、考据三学问中,义理为首;二是静字工夫。这对于后来曾国藩行军打仗起到了莫大的帮助。而唐鉴深受咸丰皇帝的信任,一月之内连续召见他15次,征询治国之道。正是因为唐鉴向咸丰帝面荐曾国藩,朝廷才得以让丁忧在乡的曾国藩出山组建团练,经营湘军,而且唐鉴还为他打下了伏笔,说作为书生出身且久做京官不懂军旅疏于民政的士大夫,开始之时必然不顺,但皇帝对他要有耐心,相信他今后一定会成功。这样,曾国藩在出师之初屡战屡败,而朝廷依然信任他,莫不与此有关。另外,士大夫舆论,一定会对这种与皇帝身边的红人关系密切,且有师生关系的青年士人格外看重,这正是曾国藩拜师所得到的一些看不见的好处。中国读书人都有好为人师之癖,那些官位高有学识的人也自然对那些甘心拜己为师的人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