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国大土改-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凯臣听罢,倒吸了一口冷气,昔日的威风一扫而光。但是,他的脑子毕竟是清醒的,明白当前险恶的形势,要与解放军对着干无疑是以卵击石。与其拿着性命去冒险,倒不如逃走了之。他野牛般地吼起来:“撤!快撤!”
  顿时,在白头山附近溃逃的600多名土匪连同他们的妻儿老少,凭借熟悉的山道和密林的遮挡,急冲冲四散逃亡。
  面对土匪逃散,解放军剿匪主力部队多路出击,把白石山像篦子似地梳了一遍。甘肃军区警卫四团二营留四连、六连坚守白石山阵地,五连进山搜剿散匪。
  第四天,当黎明的晨光撒落在高大挺拔林中树梢的时候,五连向密林中搜索前进。
  突然,搜索中的五连连长郭钱龙发现一处山崖下有一堆被人折断的树枝,上面的叶子还青青嫩嫩,他估摸土匪就藏在里面,便身体紧贴崖壁轻轻用手把树枝拉开,果然有一个暗洞,就手臂一挥,战士们忽喇喇成战斗队形包抄过来。
  “藏在洞里的土匪,快出来投降!”郭连长喊道。
  连喊几声,洞内无人答应。郭连长用枪管顶了顶帽檐,顺手朝天放了一枪,以示警告。枪声把洞内藏的土匪吓得不轻,出现一阵骚乱。过了一会,7名匪首拖着铅样重的双腿爬出洞外投降了。这天,五连冒雨逮住土匪73人,缴枪50多支。
  剿匪部队搜山4天,战果赫赫:击毙匪首赵凯臣、张星五,俘匪800多人,捣毁匪窝数十个,缴获一批粮食和武器弹药。从此,莲花山匪迹根绝。沉寂多年的“花儿”赛歌会重又响彻山谷。
  天山脚下的较量
  乌拉孜拜是个千户长的儿子,1945年投入国民党反动阵营,参加新疆警备总部第二处的特务组织,随后出任国民党景化县副县长兼公安局局长,是蒋介石政府的“国大”委员。他在任期间,任意杀害进步青年和各族群众,双手沾满了新疆各族人民的鲜血的。1950年7月,趁王震将军指挥第六军、第二军乘胜追歼乌斯满匪帮的时候,乌拉孜拜在宗教、民族关系问题上挑拨离间,大作文章,煽动和胁迫部落群众进行叛乱。他们烧杀掳掠,把叛乱的战引向北疆的绥来、景化、迪化和东疆的吐鲁番、托克逊及南疆的焉耆一带。
  伙同乌拉孜拜掀起反革命*的有司迪克、瓦里、阿拉和布尔加甫等反动头目。他们聚匪2000,胁迫群众10500余人,成立“保卫哈族人民革命军”,司迪克任军长、乌拉孜拜当副军长兼政治部长,一时间匪势熏天。
  1950年7月29日,北疆“前指”奉“剿指”命令:六军骑兵团4个连,骑兵七师二十团1个加强连,十七师五十一团1个营,炮兵二团2个连,五军四十团,九军二十六师1个营又1个加强连共2010名官兵,由六军十七师政治委员袁学凯、副师长李凤友指挥,打响了围歼乌拉孜拜的战斗。
  7月30日,五十一团副团长杨兴国率5个连(中路)、骑兵团政治委员吴特率5个连(西路)、四十团团长玉素甫夫率5个连(东路),分由绥来、昌吉、迪化出发,向匪巢三道马场挺进。
  七月流火,炎阳酷烈,火辣辣的太阳把炽热的火焰撒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大漠戈壁,没有风,没有云彩,灼人的气浪把人烤得成了红薯干。那滚滚的流沙脚踩上去哧哧溜溜直往下滑。但是人民解放军是钢铸铜煅的战斗集体,他们在大漠深一脚浅一脚行进,舌干唇焦,眼里冒火,仍然昂首挺胸向前迈,渴了喝马尿,饿了把裤带勒紧一些。剿匪大军走出了茫茫大漠,穿过青山绿水的林海,又钻进了重峦峭壁的深山。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  清匪(25)
剿匪部队当天的宿营地是骆驼脖弯山顶。骆驼脖弯名不虚传,真象骆驼脖子一样的一条山梁挂在天山雪线下。翻第二个山梁时,东南方向雪山深处,一股乌云升起,随着东南风向西北飘移,很快布满了整个上空。当爬至半山腰时,下起了暴雨,随着霹雳的雷鸣,暴雨转为冰雹,打得驮炮的骡子和马乱蹦乱叫,袁政委怕战士们被冰雹打坏冻伤,叫警卫员传令,指战员用衣服顶在头上继续走(因无处躲避)。到达山顶时,气温急剧下降,冰雹变成了鹅毛大雪,穿上皮大衣还觉得冷,风刮得人站不稳。部队宿营要架帐蓬十分困难,后来发现东面绝壁下风小些,就在那里架起了第一顶帐蓬,这时天已黑了下来,通信员报告,五连有一名战士冻昏过去了。袁政委叫卫生员小梁来,对他说:“你就在路旁,等病号一到,赶紧送到帐蓬去,给他将大衣盖上,想办法给搞点开水喝。”
  经过几天的艰苦行军,8月3日11时,剿匪部队突然出击,占领了三道马场,俘敌23人,缴获步枪45支、马80匹、牛百余头、羊250只、帐蓬8顶。被胁迫的包哈尔汉库什毛拉、哈尔哈提、阿也汉、包思良、沙克及东山的乌爱阿吉等10多个部落,均脱离乌匪,归向人民政府。匪首乌拉孜拜率匪徒19人,向塔西河脑后山逃窜。袁政委除派小分队追击外,并派人配合绥来县委副书记高克勤同志领导的哈族工作团和景化县公安局长王文宣同志领导的工作队,深入哈族群众,广泛宣传袁政委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帮助维护社会治安。
  8月29日,剿匪部队进至西沙尔大坂。这里海拔4000多米,空气稀少,上面是冰山,下面是绿川。就是这一段,寸草不生,全是不大不小的碎石片,一敲当当响,走起来比在沙漠里还要难,一上去就滑了下来。几百米的一段陡路,部队爬了2个多小时。重炮连驮炮的骡子一下就陷进碎石里去。五十一团的同志们走在前面,一面走,一面将大点的石片垫在上面。重炮连的同志们将炮身卸下来,十多个人扛着,旁边的人拉着他们的手,就这样炮兵们一步一步连拉带扛地上了西沙尔大坂。带路的哈族老乡伸出大拇指称赞说:“这里道路崎岖难行,我们哈族人也很少走。我到这里也是第一次,你们的大炮都上来了,真是英雄。”
  翻过西沙尔大坂,进入阿比西太沟,这里地势比较平缓,离雪线很近,融化的雪水汇成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两岸还有薄薄的冰层,什么草都不长,却长满了雪莲花。跟部队追剿叛匪的锡伯族的孟翻译告诉袁政委说:“雪莲,可以治疗癫痫病,女人生孩子发高烧,胞衣下不来,用一朵雪莲花熬水,一喝就好……”他这样一讲,袁政委他们每个人都摘了几朵。
  叛匪在满头白、多仑沙尔大坂凭借天险,阻挡解放军,均被击退。为策应乌拉孜拜,匪首司迪克振他的儿子哈米提,亲率百余名匪徒,由乌拉孜拜的参谋长阿不拉哈森带路,翻越天格尔大坂增援,企图阻解放军进剿。
  8月30日,剿匪部队翻越4000多米的阿比西太大坂。下午2点多,进入桥龙沟。这条沟是翻越天格尔大坂,通向南疆的必经之路。阿不拉哈森亲率70多名匪徒在这里阻挡解放军前进,打响了第一枪。敌人藏在半山腰石缝里打冷枪,很难发现。
  袁政委命令道:“骑兵团前卫连边搜索、边前进,如发现敌人就进行追歼。”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清匪(26)
后来枪声愈来愈激烈,袁政委带几个人跑到骑兵团指挥所。这里地势高战场情况可以看得清楚。敌少数人在半山腰打冷枪,大部分人和马匹隐藏在沟内的两块大石头后面,不露头,只是鬼鬼祟祟地打冷枪。吴特政委正在给几个连长交待任务:“一连从正面攻,另一个连从西侧山梁迂回到敌人左侧夹击,防敌向西南方面逃窜。另一个连从东侧攻击……”任务交待完后,吴特同志问袁政委:“行不行?”
  袁政委说:“同意你们的部署。为减少伤亡,尽快消灭这股匪徒,叫炮兵连跑步上来支援。五十一团来一个连,从东面配合你们。”
  这时后面的部队,也向前靠拢了。
  部队展开后,即向敌猛烈射击,躲藏在半山腰的敌人见解放军部队上山,都悄悄后退了。可藏在石头后面的敌人凭借两块几间房大的石头,仍顽强地抵抗。袁政委对重炮连长说:“敌人躲在大石头后面不出来,步枪机枪用不上,手榴弹又够不上,这可要你们显一显威风了。”连长高兴地说:“用杀伤弹燃烧弹各一枚,保证命中。”
  袁政委说:“好!”
  第—颗杀伤弹打出去,“轰”的一声,正中敌群,人马四散外窜。解放军轻重机枪、步枪一扫,他们又卷了回来。这时,第二颗燃烧弹正好落下,敌人、马身上燃着火,惊慌逃窜。袁政委东西两侧的部队均向敌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