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传媒巨人默多克-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生涯中,他从未在洁问证人时被人打断过,因此他宣布退出听证会。

对南澳大利亚人来说,德高望重的尚德退出听证会标志着州法律制度的
威信的彻底衰落。这一天《新闻报》的标题最为辛辣、激烈,其反响一直持
续到 
1960年中期。委员会继续听取证词。一名资深的当地律师被选为斯图尔
特的第二个辩护律师,但不久后他也退出听证会。第三个律师从维多利亚赶
来,这次是用公费支付其报酬的。至此,斯图尔特的死刑已减为无期徒刑。
宣布减刑的那天上午,默多克也在法庭。至 
10月听取完诉状,委员会便宣布
体会。《新闻报》与州总理之间的战火硝烟在盛夏的酷热中慢慢地散去。但
是,普莱福德从此对里维特和默多克恨之人骨,因为正是他们让州政府名誉
扫地。

斯图尔特案后,一场针对《新闻报》的官司看来在所难免。因为早在听
证会初期,内皮尔就对《新闻报》表示反感。他说:“如果在听证会前没有
人告诉我们哪些证人将说些什么,那我们办起事来就容易得多了。”这话似
乎是指跟踪报道狄克逊旅行的几家报纸,但其实只有《新闻报》一家发社论
要求进行调查。内皮尔后来说的一段话更加直言不讳:“让人来告诉我们到
何处去寻找真理和正义,而不是由我们自己去发现,这对我们是有害无益
的。”

报道尚德退出听证会的那天,《新闻报》连续发出两条标语。第一条是:
“尚德退场——说‘你们对斯氏不公平’。”后一条说:“委员会瓦解,尚
德怒斥皮内尔。”那天先后印发的各版报纸均保持统一的标题:“尚德控诉
内皮尔——说‘这些委员不胜其职’。”里维特一整天与默多克保持密切联
系。第一条标语发出时默多克是知道的,而第二条是他自己起草的,“委员
不胜其职”的标题也是他建议写出的。作为报纸主编,里维特后来接受了发
表标语的法律责任。

尚德退出听证会后,委员会曾为此休会 
10天。听证会复会后,协助委员
会工作的检查官声称有人企图在尚德退场的问题上混淆视听,并以此为借口


攻击委员会成员。

攻击委员会成员。

这是明白无误的警告!《新闻报》随即发表题为《让我们澄清事实》的
评论作为答复。评论承认,标题中引号内的引语并非尚德的原话,并为此表
示遗憾。评论接着说,标语所言“。。尚德怒斥内皮尔”应为“尚德攻击内
皮尔”。这个评论是默多克亲手起草的。但《新闻报》的麻烦还远未了结。
皇家检查官说:”报纸试图参与审判,这是十分危险和恶劣的事情。”默多
克和里维特的麻烦终于来了!

1960年 
1月 
19日,皇家检查官就有关尚德退席的报道对里维特和新闻
集团提出指控:被告人发表了煽动性的诽谤文字,并且是在明知这种诽谤不
属实的情况下发表的。每个被告均被指控犯有九大罪状,并被命令在 
1月 
25
日前去见地方行政法官。

检查官起诉的理由是:被告说法官对某人“不公平”,这是对法官的“严
重”诽谤;说委员会“瓦解”了,而实际情况是委员会不过是休会,以便为
斯图尔特寻找新的辩护律师;说尚德“怒斥”内皮尔,但事实并非如此,这
证明其用意是恶毒的。检查官提问的第一个证人是《新闻报》办公室主任,
由于他拒绝回答一长串问题,结果被拘留。第二个证人是默多克的私人助手
肯·梅,接下去是报纸的新闻编辑。第五天,默多克接受提问,但他对一系
列问题拒不回答。

由一名法官主持并有一个陪审团出席的审判于 
3月 
7日开庭。里维特和
新闻集团分别由各自的律师代表出庭。检察官再次提问作为证人的《新闻报》
工作人员。这些人提供了对其老板和主编有利的证词。例如:报纸通常使用
引号来概括一件事,尽管引用的不是说话人的原话;在新闻上“怒斥”几乎
是“批评”的同义词。八天后,法官通告陪审团说,被告不是恶意煽动的,
但是否发生了诽谤则由陪审团决定。

审判闭庭前,里维特在被告席上发表不作宣誓的供述。经默多克许可,
他透露了他的老板在那些引起争议的出版物背后扮演的角色。里维特的辩护
律师在总结发言中暗示,检察官的指控具有政治背景,起源于政府的报复。

陪审团决定,被告没有犯知情故意诽谤罪,但他们对“尚德退场。。”
那条标语是否具有诽谤性质看法不一。这样,九大罪状只剩下一条了”现在
由政府司法官员决定,是进行重新审判还是撤回起诉。6月初,诉讼正式中
上,这场官司告一段落。两天后,《新闻报》发表社论说:报社从未暗示皇
家委员会的成员不具备裁断斯图尔特案的资格。并且,《新闻报》认为,在
南澳大利亚法官匮乏的具体情况下,法官不得仲裁针对自己的申诉这一规则
应该灵活执行。与《新闻报》先前的漫画相比,这无疑是后退一大步。里维
特的心腹可以肯定,这篇评论不会是他写的。这篇忏悔性社论发表的前一夜,
默多克飞抵悉尼,投入到另一桩媒介事件的忙碌之中。由于这场先胜后败的
政治风波,他与里维特分道扬镳之日已为期不远了。“都是里维特惹的祸!”
默多克的心中一定在咒骂着。

默多克对澳大利亚广播管理委员会信口开河谈及要限制先驱和时代周刊
集团的垄断时,他完全是一本正经、洗耳恭听的。斯图尔特事件没有使他忘


记初衷。在斯图尔特走上证人席的几天后,新闻集团董事长斯坦利·默里致
信广告报团董事会,建议两家合并。他预示新闻集团将以三股自家股票交换
四股广告报团股票,外加 
40先令的现款;或者,新闻集团愿意以 
62先令 
6
便士的价格收买每一个广告报团的股票单位。

就市场行情而言,这个建议是十分慷慨的。几天前,广告报团股票的报
价是 
36先令。但新闻集团所建议的非同一般。即将发行的股票附带特殊选举
权,经此并吞的两家报纸的控制权,都将落入新闻集团普通股的头号股东默
多克家族的手中。

从商业角度来讲,这一并吞也很划得来。如果凯思爵士在世的话,也肯
定会赞同两张报纸在一个印厂出版、由一个系统发行这种做法。但在其他方
面,这个建议就显得不现实了。先驱和时代周刊集团持有广告报团 
36%的股
票,而后者同时又是前者最大的股东。默多克想控制广告报团,这意味着他
要跨入墨尔本的大门。

广告报团董事长劳埃德·杜马对新闻集团的建议很冷淡。三天后,他的
读者在《广告简报》第十版读到他的答复:在证询了持有公司 
50%股票的股
东们的意见后,他们决定不接受新闻集团的建议。他说:“我们相信,我们
的股东以及所有南澳大利亚人都为《广告商报》感到自豪,不希望它效仿《新
闻报》。”

默多克在阿德莱德可谓屡战屡败。他没有协调好他的政治行动和经济行
动,结果两者背道而驰,相互矛盾。他没有赢得独家电视广播执照,未能吞
并掉他的竞争对手,在同州总理的较量中也甘拜下风。此外,新闻家庭如费
尔法克斯、比勒布鲁克、诺思克利夫、塞西尔·金一直是鲁珀特·默多克注
视的焦点,默多克总梦想能建立自己的帝国或连锁。到 
50年代后半期,新闻
公司为鲁珀特·默多克赚了足够的钱,默多克开始想走出阿德莱德。对他来
说,阿德莱德这个地方已经太小,太拥挤了。当他从罗网下溜出来后,默多
克就再也不去那里居住了,用他的话来说,那是一个“倒霉的地方”。


第五章悉尼与《每日镜报》

第五章悉尼与《每日镜报》
默多克兴奋地跳起了舞
·“爵士之子卷入街头打斗”
·要让默多克“夹着尾巴,拖着断腿滚回阿德莱德老家去”
·“疯狗与大亨”
·默多克公开向对手挑战
·亨德森给默多克上了一堂学费高昂的课
·《澳大利亚人报》的受挫
·默多克的第二次婚姻
·凯文的地主,慷慨的主人
60年代的悉尼是一个繁荣、膨胀的大都市,就是在这里,默多克塑造了
自己,使得整个世界得以认识他。在悉尼,他开始把出版公司的资金凑在一
起。如果这家同时拥有新闻纸生产、报纸和书籍出版以及电视台的公司设在
纽约,很早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他通过比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