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人生-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能夫妇也很无奈。他们知道儿子李达的内心深处并不想辍学,只是考虑到家庭的实际困难和处境,才不得已而主动放弃。又想到李达无论如何应当是个有出息的人,如果能够继续送他读书的话,考大学的希望也还是可能的。

  经过再三考虑,父母决定竭尽全力筹集上高中的学费,如果找得到报名的八十元钱,就让李达继续读书;实在找不到那么多钱,也只好作罢。李达当然愿意,便主动配合和协助父母,共同筹备书钱学费。

  找了几家人去借钱,可亲戚朋友们也都是没有多少钱的穷人,并没有顺利的筹集到八十元学费。唯一的办法就是凭借一双勤耙苦做的手,到山上去挖一种叫“老虎姜”的药材。老虎姜是多年生藤本植物,是提取皂素生产避孕药等多种激素药的重要原料之一,其外观像牵牛花和何首乌,块根又像竹根。挖老虎姜就是要挖出它的块根来,然后把它晒干,卖到收购站,一斤可以换取两角钱。李达每天都跟着父亲一道,翻山越岭,早出晚归,在深山老林里穿梭跋涉,饿了就吃随身携带的烤熟的玉米棒子或者山林里的野果之类,渴了就喝山林里溪涧流出的泉水。这样的结果,每天可以挖三四十斤,卖上十元钱。但实在是非常辛苦,一般人根本就吃不消。没几天,李达和父亲的双手被荆棘和锄柄磨得像松树皮一样,张裂着大大小小的口子。

  邻村有个与李达家中人口差不多的农户,也是两个大人,三个孩子,那家的孩子仅读过小学就辍学了,十二三岁的少年,就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把土地和牲畜经营得周到无比,日子过得衣食无忧。见李能为了送李达读书而不惜拼命操劳,便对李能说:“你是为了啥呢?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了儿孙当马驴?再说,即使把他送出来,以后有了工作,他还会认你们这土里土气的农民父母吗?你没听过这样的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那位叔叔所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农村确实很难送出一个学生来,即使送出来了,有了工作后,不孝父母的例子在那时确实大有人在。李达对那种吃水忘了挖井人的不孝之子深恶痛绝,振振有词的发誓道:“要是我以后有了工作,无论如何也要把父母孝敬好,倘若讨个不孝父母或者嫌弃父母的老婆,我宁可不要老婆也不能不要父母啊!”

  现在回过头来分析那种现象,其实并不是儿子不孝,倒是农村出来的人即使有了工作,那可怜的工资既要成家立业,又要应酬交往,还要维持生计,哪有多少余钱剩米来孝敬父母啊。如果讨的媳妇嫌弃农村的父母和亲戚,处处都要看媳妇脸色行事的话,那当儿子的,就更是孝爱难两全了。

  不过,那位叔叔的话并没有动摇李达一家人的信念,相反,他们认为李达将来绝不是那种不孝之子。即使是那样的人,错也不在父母,就像乌鸦的故事一样,父母并非要得到儿女多大的回报,而是为了尽一种责任,只要儿女争气就是最大的荣誉。据说一只老乌鸦需要把三个孩子驮运到大海的彼岸,可那大海实在辽阔,一气呵成地驮着孩子飞过大海需要付出沉重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可为了孩子,老乌鸦还是下定决心,开始把三个孩子一个一个地驮过去。可当它驮着老大飞到大海的上空时,却问道,我冒着这么大的风浪把你驮过去之后,你会怎样对待我?老大感激地说,我一定会好好的孝敬你,为你养老送终!可老乌鸦听后,什么也没有说,便把老大抛弃在大海里,返回去驮运老二,并在大海的上空问同样的问题。老二和老大一样,也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会好好的孝敬你!可老乌鸦什么也没说,像对待老大一样,把老二抛到大海里,返回去驮运老三。在大海的上空,老乌鸦又问同样的问题,你的大哥和二哥都表示过海之后一定会孝敬我,如果我把你驮运到彼岸,你会怎样对待我?老三说,妈妈,我当然会孝敬你,可是,那必须是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又多大的能力,就孝敬你多大的程度,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孝敬您老人家的身上啊,因为我还会有孩子,我还要尽一个父母的责任。老乌鸦听了老三的话,心里顿时踏实而会心的笑了,一口气把老三驮运到了大海的彼岸,累死在目的地,但却满含微笑,因为她得到了一种真实的满足,认为尽责是理所当然的事,只要内心无憾,哪怕累死也是值得的,也是应当的。李达的父母就明白这个道理,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一点也不糊涂,认为养儿不读书,不如喂肥猪;只要尽了责,就不会受到后人的埋怨,就不会有遗憾。所以,别人越是泼他们的冷水,他们越是要坚持送李达读书,始终抱着砸锅卖铁的决心,哪怕自己苦一点儿,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失去追求理想的机会。

  正是这种朴素的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增添了李达的动力和信心。

  既然父母不负李达,李达又怎能辜负父母呢? 所以,李达最终认定,这辈子不读高中是不行了,至于考不考得上大学,那是后话,或者说那是命运的安排。只要自己努力过,即使考不上,也不能怪父母没尽责,也不能怪自己没奋斗。

  就这样,迎着九月的秋风,背着借来的箱柜,李达再次踏上了新的求学之路——全县最高学府——唯一的重点中学高中部。

4。 学习之外的那些事儿——偷鸡摸狗
现在想说说学习之外的经历、感受和生活,那是非常值得回顾和总结的。因为每个人都会为过去的经历而感动,只是普通人的经历很难得到大家的倾听,更难被人们记录和传承,仿佛野草一样,自生自灭,即使燃烧,也最多不过为身下的嫩草奉献一小撮养分罢了。

  但走过路过,就不想错过,李达觉得学习之外的那些事儿,也是影响人生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轨迹上不可缺少的点缀,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音符。

  要说学习之外的那些事儿,最难忘的就是偷鸡摸狗这种不道德不文明的勾当。既然不道德不文明,为何还要大张旗鼓的高论阔论一番呢?难道不以为耻反以荣?

  不过,话分两头说,要看是在什么样的条件和情况下。对于不光彩的事情,顾然不值得提倡,更不能发扬,但毕竟是过去时,回忆起来总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因为人要活得光明磊落,就不在乎揭露过去的短处。何况,许多行为并不是内心深处想要那样去做,而是被迫而为,现在把它说出来,不仅不是揭人之短,相反,更能反映那个时代学生生活的无聊以及年青人顽皮、活泼的情趣和开朗的性格。

  俗话说,饱暖思贪欲,饥寒起盗心。李达那时和同学们一起干的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大概就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的缘故。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会的整体生活水平并不富裕。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如果家里没有负担,凭借一亩三分责任地,收获粮食,饲养牲畜,再做些零工,没有较大的开支,吃饱穿暖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如果家庭有了上中学以上的学生,或者有病人,或者发生个其它意外什么的,生活就可能大打折扣。特别是那些从农村来的学生,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吃在学校的集体伙食团,半年不能回一趟家,生活就自然清苦。许多学生因为家庭无法承受过重的经济负担,或者吃不下来学校生活的苦头,不得不提前辍学。对于能够坚持下来的学生,一到周末,不受老师的管束,留在宿舍也就不安分起来。于是,约几个相好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做些偷鸡摸狗的事也就在所难免。当然,那时学生们的偷窃算不上为非作歹的犯罪行为,不过是到农场偷些白菜、萝卜、辣椒之类的蔬菜,再找个能煮饭的地方打打牙祭罢了。如今网络上流行的“开心农场”这个时髦的游戏,把老老少少都调动起来,半夜三更还要在电脑上大呼小叫地去“偷摘”别人的胜利果实,大概就是得益于李达他们那个时候经常到农场去偷菜的启发。

  随便列举几个例子,李达他们的生活情趣就可见一斑。

  县医院离李达所在的学校很近。一天,彭生和潘扬到医院去侦探,发现五层楼的医院顶楼上有一个鸡圈里居然喂养着三只母鸡。为了安全地把这些可爱的宝贝偷出来美美的享受一番,彭生、潘扬和李达他们三人又分别借故去侦探过几次,再经过多次慎密的设计和商议,终于制定出如何偷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