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安大道连狭斜-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   

  玄宗虚心请教道法,吴筠说,道法之妙,最精辟的还是老子的五千文《道德经》,其余的不过“徒费纸札”罢了。玄宗又问,如何才能得道成仙。吴筠一笑,这样的事情,并非贵为九五之尊的天子的人生目标。出语不凡,一矢中的,两个问题,解答得妙不可言。   

  吴筠虽然是个一心向仙的道士,但对于文学也颇有贡献,尤其是他向世人推荐了一个旷世奇才——李白。正是他在京期间,向皇上的隆重推荐,李白才得以进宫献诗,崭露头角,一举成名天下知。李白曾师从吴筠学道,两人朝夕相处,谈经论道,倒是十分投缘的同道中人,李白写诗,自是一派纵横驰骋的浪漫主义情怀,不能不说是从道家、从老师吴筠那里,汲取了丰厚的营养。吴筠的“一睹太上京,方知众天小”,与后来青年才俊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相比,不难看出其中的气势强弱,点滴传承。百业相近,触类而旁通,儒家的文字,有时从宗教里汲取元素,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旧唐书》的编者在文学上也给了吴筠很高的评价,认为他词理宏通,文采斐然,“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将其放在了兼融李、杜之长的高度上进行权衡,过是过了,但肯定了吴筠的文学水准。   

  因为受到皇上的恩顾,吴筠在宫内得到了特别的尊崇。这一点,让崇佛的一派人等深为不满。争夺信任以及特权,是历代宫廷的家常便饭,内臣高力士素日信佛,联结一干人,常常在皇上面前,诋毁吴筠。   

  身居禄位之场,心游道德之乡。官场中的争斗,吴筠深感厌倦。依吴筠的人生追求,他是不会长久地待在京城的。何况这时候的长安,已经大不如初,紧张的局势,已现端倪。于是,吴筠坚请还山,回到深山老林,第一次没有得到许可,再请,三请,唐玄宗的口气也终于松动,放还归山。   

  夫家国之理乱,在乎文武之道也。……然则文武者,理国之利器也,而盗窃者亦何尝不以文武之道乱天下乎?……故圣人不得文武之道不理,贼臣不得文武之道不乱,非文武有去就之私,盖人主失其柄也。   

  ——吴筠《太平两同书·理乱第六》   

  在此之前,吴筠目睹了李林甫、杨国忠专权,朝纲日紊,奸佞当道,他请求过回归嵩山,未得批准。与当时的一批有识之士一样,他敏锐地预感权臣安禄山即将谋反,虽平日微言谏讽,毕竟忠言逆耳,皇上听不进去。吴筠觉得与其留在京城,处于政治的夹缝之中,倒不如归隐山林,仰看云起云落。繁华落尽,归于平淡,进退之间,顺时顺势,俨然道家的仙人先见。吴筠的追求没有改变,他要回到深山老林,茂松清泉之间,撷取天地之精华,寻求得道成仙、羽化登仙的自由感觉。   

  据《太平广记》里记载:“(吴筠)年一百余岁,童颜鹤发,常若三十余。”正史的记载是,他的师傅潘师正活了九十八岁,师兄司马承祯活了八十九岁。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应该与他们平日里清心寡欲,一心修行有很大的关联。唐朝的皇帝,大多寿命在五十岁左右,即使常年服食丹药,也没能长寿。吴筠的长寿秘诀,正是来自于对于自然规律的遵循。   

  得道者,其心自满。吴筠的志向不在为官,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庄子笔下的鲲鹏,是老子称道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曾经作过五十篇《高士咏》,伯夷、叔齐,庞德公,严子陵,这些历史上的隐士高人,是他追随的对象。他离开朝廷,远离君王,一隐而终,如龙升云网,虎入深山,见首不见尾,只留下诗文数卷,泽被后人,至于他到底活了多少岁,没有人知道。         

§虹§桥§书§吧§。  

第28节:贺知章: 风流贺季真(1)         

  贺知章:风流贺季真   

  在唐朝,颇有一批名士,饮酒和做诗为人一样,别具一格,酒品如人,酒风如文,以至于千年之后,逸事佳话随同诗文一起流芳。贺知章便是这样的一位白发老者,八十多岁了,依然乐此不疲地和一帮文友隔三差五地聚会。不乘船、不坐车,骑着一匹马,醺醺然地在长安街上信马由缰地走。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第一个夸赞他:“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那样子,一点架子、一点阵势也没有,谁也不会想到,这个醺醺然的白胡子老头竟然是当朝太子的老师。   

  年事已高,应该安居少出、养身保命才是。可贺知章偏偏不,许多人是越老越糊涂,他是越老越精神,与一帮文化名人饮酒做诗,大呼小叫,喝得月转星移,丝毫没有服老之意,还自己给自己起了个绰号——“四明狂客”。和一帮年轻的朋友坐在一起,谈人生,谈文学,大约是贺老擅长的,史书称其“善谈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请到朝廷里有地位、有影响的人来参加,聚会的人气与质量都会迅速提升,贺知章坐在嘉宾席上,谈上一阵子,小辈们就会拥上来轮番敬酒,老先生性格十分豪爽,要不了多久,自然也就醉意醺醺了。说白了,大家都喜欢跟贺知章一起玩儿,听他神侃。   

  象先尝谓人曰:“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   

  陆象先是贺知章的表兄弟,时为工部尚书,没少为贺知章工作的事情操心。但是看起来,这位高官亲戚很是乐意天天和贺知章在一起,听他讲些开心的事,可以想见贺知章的言谈是多么诙谐幽默,令人生喜。贺老头子作为一个活跃分子,进士出身,少年时代就以文辞扬名京城,曾经参与过国家行政法规《六典》的起草工作,以及大型文化工程《文纂》的汇编工作,身兼侍郎与学士两职,修养造诣自是深厚,而且又有数十年的官场见闻可供谈资,在餐桌上讲起故事来自然是神采飞扬,生动有趣。   

  与贺老交往的这群后生们中间,也不乏调皮的,大概也问起过贺老“攀梯劝退少年郎”的逸事。这则笑谈,发生在贺知章担任礼部侍郎的时候。那一年,皇子李范暴薨,按照祖制惯例,要组织隆重的葬礼,由贺知章负责挑选一批十四五岁左右的官员贵族子弟,充当挽郎,即出殡时牵引灵柩,唱颂挽歌的少年。一俟治丧完毕,挽郎的档案将移交吏部,分配提拔使用。因为僧多粥少,名额有限,那些当官的人家,都千方百计争取自己的孩子能当上挽郎,接下孝忠皇室的美差。结果,贺知章不知怎么搞的,弄得“取舍不平”,很多落选的贵族子弟心怀不满,聚集起来,拥到贺侍郎的办公场所。平日里骄奢惯了的门荫子弟,“喧诉盈庭”,场面很是尴尬,贺知章见势不妙,又不敢从正门出来,只得命人架了梯子,趴在墙头上,向一帮天不怕地不怕的少爷公子们耐心解释。据《唐语林》里说,贺知章不敢得罪这帮孩子,在墙头上安慰他们,“诸君且散,见说宁王亦甚惨淡矣”,言下之意是,听说宁王即唐玄宗之兄李宪也快不行了,大家先回去,下次还有机会。贺大人的“爬墙事件”后来在京城里传得沸沸扬扬,时人传讽。不久,贺知章就被调任工部侍郎。那一年,他已是68岁。         

虹桥书吧BOOK。  

第29节:贺知章: 风流贺季真(2)         

  贺知章不仅会侃,还写得一手的好字,人家总在酒后请他写字题诗。他也不推辞,接过笔来,笔走龙蛇,疾风劲草,飞扬的文字如阳刚的青春劲舞。求字觅诗的人很多,贺老先生高兴起来,十张纸,二十张纸,来者不拒,在一片叫好声中,方才搁下笔来,把白胡子一捋,嘿嘿一笑,复又举杯小酌。   

  盛唐年间,天下太平,涌现出许多个性张扬、特立独行的人物。比如贺知章的好朋友张旭,人称“张颠”,醉后奔走呼号,到处题诗。和贺知章一起教太子李亨读书的薛令之,也是当朝学者,因宰相李林甫与太子不睦,有意克扣他们的经费,使薛先生的生活十分清苦,有一次薛先生竟在壁上题诗:“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不想唐玄宗见了,也题诗于后,进行驳斥。薛令之看到皇帝不高兴,自己一生气,干脆谢病东归,又命当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