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黑白朱元璋-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廖永忠探明情况后,他马上派人到山中去伐来笔直的杉树,在大船的舵尾架起天桥。
  朱元璋率兵下江州,大破陈友谅。
  朱元璋顾不上休息,亲自坐镇,指点工匠军士们赶制天桥,到天明时分,已在二十余条大船上装好丈多高的天桥。他立即令各营造饭待战。
  东方晨曦渐露,晓月西悬,天色将曙。
  朱元璋又站在舵楼上遥望城头,只见灯火阑珊,刁斗声断,人影稀疏,只有偶尔飞起一声敲梆报更声,却显得苍凉冷落,有气无力。
  他知道这正是守军疲困之时,便传令攻城。
  几十艘搭着天桥的大船悄悄驶出,直朝东南方向的城墙下驶去。
  几十条船在城墙下泊住,那天桥刚好与城堞相齐。船舱中的健卒立即跳出,顺着天桥登上城堞。
  待到那睡眼蒙眬的守军察觉,未及惊呼,那刀已砍到了头上,城头即已落入朱军之手。
  陈友谅不曾料到朱元璋会以此法攻城,梦中听得城中喊杀声起,以为是天亮了朱元璋又在攻城,犹不以为意,没想到亲随侍卫冲进门来,给他披上衣服,拉起就往外跑。
  幸亏他跑得快,刚刚挈了妻小和几个心腹将相跳上坐船,那城就陷落了,险些做了俘虏。
  他只得突围逃往武昌。
  江州是陈友谅的国都,此城一失,江西全境震动,安庆不攻自破。
  朱元璋下令乘胜扫荡江西和湖北。
  南康、蕲州、黄州(今湖北黄冈)、黄梅、广济、兴国等地守军皆不愿为陈友谅卖命,朱军兵不血刃,四处招降,各城相继归顺。朱元璋“吊民伐罪,纳顺招降”的策略取得辉煌成果。
  

大搞统战,纳顺招降
这一天,驻守龙兴(今江西南昌)的陈友谅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和平章祝宗,见大势已去,派胡之外甥康泰,携其亲笔信到江州,向朱元璋请降。
  胡廷瑞在信中说:
  “所领将校因相处日久,上下融洽,人情相安,都怕投顺后,大元帅将他们编散,让他人统领,故心存疑虑。故恳请大元帅在投顺后,仍让罪官保存原有军伍,则罪臣立即率部来投。”
  朱元璋一目十行,将信看完,脸色立即沉了下来。这胡廷瑞真是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陈友谅都是老子手下败将,你胡廷瑞不过是他手下一个行省丞相,胆敢如此无理!正待发作,那脚后跟却被人踢了一下。
  他返过头来,只见刘伯温在给他递眼色。
  他恍然大悟:招降纳顺是大事,条件是可以废弃的,先把他招降了再说。立即堆起笑脸,说:
  “此乃小事,允尔所请,兵不编散他一个,将不调走他一员,叫他仍旧统领便是。”
  他提笔写了封回信,说:
  “大丈夫相遇磊磊落落,一语契合,洞见肺腑。故吾对归顺之人,皆赤心相待,按其才能任以官职:兵少的人吾拨兵与他统领,位卑之人吾授之以高爵,乏财之人则赐以厚赏,从无彼此之心。这便是吾待士之法,故十年以来,四方豪杰贤士纷纷来投,吾怎会调散尔部属,使人自疑,而辜负尔来归之心呢!”
  胡廷瑞见信,立即决定举部投顺。
  朱元璋亲自往龙兴受降。
  胡廷瑞率属官迎谒于龙兴新城门外。
  朱元璋远远见着他们,跳下马来,缓步前行,与他们一一握手言欢,大家见他如此宽厚,悬着的心立时安定下来,无不雀跃鼓舞,额手称庆。
  朱元璋还亲到胡廷瑞家中拜见其母,奉上厚礼一份,令胡廷瑞感激不已,愉快地接受朱元璋叫他留任的命令。
  朱元璋将龙兴路改为洪都府,以叶琛为知府。
  他还在城北龙沙上搭台,召集城中父老绅耆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
  朱元璋盛赞胡廷瑞说:
  “他灼见天道,即率尔等来归,实为尔等之福。”
  胡廷瑞感激不已。
  朱元璋还与父老绅耆们约法三章:
  各事本业,毋游惰;
  各守圣道,毋胡作非为,以陷刑辟;
  各安本分,毋结交权贵,以扰害良善。
  他动情地说:
  “尔等皆吾之民,与尔等约法三章,是欲尔等皆安居乐业。吾今日向尔等郑重宣布,凡遵守约法者皆吾良民,凡各保父母妻子者为吾良民,吾将重赏,否则将受重罚!”
  他还当场宣布,废除陈友谅向百姓征收的各种军需供应,父老士民无不感悦,民心顿时大安。
  消息传开,吉安、龙泉守将相继来投。
  江西全境,湖北东南角全部归入朱元璋的版图。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的第一大战役获得全胜。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刘伯温在奔母丧时即指点了玄机
从龙湾大战到洪都归降,在刘伯温的筹划下,年仅三十三岁的朱元璋只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将他与陈友谅的强弱之势一举扭转,感到刘伯温确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从洪都班师回应天后,想与他再讨教下一步的行动方略。
  谁知刘伯温却来恳求放他回乡葬母。
  原来刘伯温接家中噩耗,其八十老母已弃世而去,催他赶紧回家安葬。
  朱元璋闻讯大惊,急忙劝留他说:
  “老先生令堂辞世,实为先生不幸,亦为朱某不幸,吾为先生同掬悲泪。不过务请先生节哀,令堂高寿八十余岁,人生在世能有几个如此?她是有福之人。先生欲归乡葬母,于礼,吾正当不合教先生休去。为何,我掌纲常,正宜教人忠孝,不应当挡先生归去尽孝。然先生既来助我,事业未成而先生撒手而去,可乎?今日先生老母任逍遥之路,踏更生之境,有何不可?先生当以宽容加餐,以养怀孝抱德之体,助我成功,那时必当遣官与先生一同至乡,荐母之劬劳,岂不美哉?”
  刘伯温涕泪横流,请求道:
  “主公,伯温方寸乱矣,乞放我归。吾母十月怀胎,含苦茹辛,把我拉扯大。死时我为主尽忠不能随侍在侧,死后若不能亲手安葬,岂非不忠不孝之人?吾宁死,不能如此。”
  朱元璋见他执意要去,且自古忠孝难两全,移孝作忠,拦他不得,只好答应,说:
  “先生去心已定,我亦不好勉强,只有一言务必在心:请先生早去早回。”
  说到这儿,朱元璋眼圈儿也红了。他停了停,又说:
  “先生还有什么要交代我的吗?”
  刘伯温被朱元璋感动了,哽咽着说:
  “臣辞主公,诚出于不得已,盼主公谅察。葬母后臣当尽速返回,为主公尽忠。依臣之见,陈友谅、张士诚一时不会有何大举动,所挂心的,一是浙东投诚的苗兵,一是洪都新附的降将。他们各领原兵,一有疑惧,便有可能反叛。”
  朱元璋想起离开洪都时,胡廷瑞曾向他提起祝宗、康泰二人对投降不满,请他注意提防之事,觉得刘伯温虑极深远,很感激地说:
  “先生所虑,吾一定记在心上。盼先生不为三年守制之说所囿,早日归来。”
  说着,携着刘伯温的手,将他送出门外,洒泪而别。
  

以铁血手腕对付反叛
刘伯温走后,朱元璋召集诸将,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规划战斗方略。
  邵荣提议说:
  “张士诚占据苏、湖饶沃之地,钱粮广有,我军粮饷匮乏,可先取以增强我实力。”
  此言一出,立即获得平章赵继祖的附和:
  “主公,邵将军言之有理,张士诚切近,陈友谅稍远,且友谅受我打击,其心已怯,必不敢来攻。我若再先攻友谅,士诚必乘我后。”
  诸将纷纷应和,要求主力东调,先打张士诚。
  朱元璋把形势和两个对手的情况仔细权衡了一番,又分析了一下邵荣、赵继祖的心理,知他们仍是畏强胆怯,贪图张士诚的钱财的念头在作怪,便说:
  “打强防弱,乃吾与刘先生所定方略,变它不得。友谅剽而轻,其志骄。士诚狡而懦,其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友谅虽屡受挫败,但元气未伤,亡我之心未死,我若先图士诚,他必空国而来,那时我将疲于应对,困难就大了。若先攻友谅,士诚必不会逾姑苏一步,袭我助他。”
  说到这,他加重了语气:
  “邵荣、继祖,乃吾濠州旧人,随吾多年,应以大局为重,岂能只顾打下苏、湖,发笔大财,装满腰囊,而不惜坏吾夺取天下之大计?”
  邵荣、赵继祖面红耳赤地退下。
  朱元璋决定继续执行“打强防弱”的方略。没想到接连发生了几起叛乱。
  先是婺州、处州等处苗兵叛乱,杀了胡大海、耿再成、孙炎及两处守官,投向张士诚。
  朱元璋闻讯极为震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