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实习记者-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蔓想了一下,觉得还是看本报的最是捷径,看看本报的好的右头条都怎么写的。
资料室的东西是不能外借的,除非是部主任开条。其实资料室除了资料员老康以外,也没有别人要来。杨蔓在资料室里一扎就是几天。
4
老康每天上午站在他靠门的桌前整理各种刚刚收到的报纸。一般的报纸都是两份,一份要夹到架上,另一份要收起来,以便一个月结束的时候,做成合订本。整理完报纸,还要整理收到的杂志,登记、贴上标签、上架。这些事做不了多久,就做完了。剩下的时间,便是看报纸、打盹,如果有人说复印机纸用完了,老康就给复印机换一包纸。
老康在这儿工作好几年了,其实老康对报社的很多人都还不认识。但杨蔓来报社不久,就认识了老康。最先,杨蔓是来看看杂志。杨蔓总是对老康展现出她自以为无敌的那种甜蜜微笑,然后“康老师、康老师”地叫着。
老康对杨蔓很有好感,觉得这女孩好学上进,因此特意对这女孩也放松政策。没多久,杨蔓就有了可以借阅期刊的权利。当然这是私下的,杨蔓也知道,这些期刊万万不能丢,到时候老康还得做一年的合订本呢。
后来,部门里慢慢发觉了杨蔓很能在资料室借出东西,便常怂恿杨蔓替他们借一下报纸,查个什么东西。杨蔓老大不情愿,觉得不能滥用老康对自己的好感,所以要么她自己去替他们查到他们要的内容,然后复印出来给他们,要么就真地去找石主任开条,正式去向老康借阅。
报社里的人大都以为老康是个沉默的人,因为从资料室路过的时候,总看见他在那里埋头摆弄那些报纸啊杂志啊,要不就苦着脸,对着报纸发呆。
杨蔓发现,老康其实是个有话的人。慢慢地,他对杨蔓有说有笑,他跟杨蔓会讲起他的儿子的事情,讲起他以前兵团的事情。杨蔓发现,老康哪里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明明是个爱唠叨的人啊。很像自己的一个姑父。自己的那个姑父永远像个老好人,对孩子,永远唠叨个不停,讲车轱辘话,不能挑起他的话头,一挑起某个话题,那他就刹不住车了。
平时,要是杨蔓有时间,杨蔓就会在十一点过去资料室。因为如果杨蔓在资料室,帮老康看一下门,老康就可以先下去食堂吃饭,这样就不用锁门。资料室由于是双开的玻璃门,所以上的锁是链子锁,锁门的时候,一根彩色的链子在门上要卷上两圈。如果资料室十一点就锁成这样,实在太招眼了。假设杨蔓不来替老康,那老康多半就会十二点半甚至一点才下去吃饭,那时,食堂的饭菜已经不好了。

第17节:第三章实习记者杨蔓报道(5)

但这两天,杨蔓都来得很早。拿着本子和笔,把一些本报的合订本拿下来翻,一脸的严肃。老康觉得奇怪,过来说话,说:“小杨,前天有本杂志,那个封面女郎很像你呢!”
杨蔓说:“康老师,别拿我开玩笑,我正在发愁呢!”
老康连忙收住笑容,坐下来,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杨蔓说:“也不是什么大事啦,只是现在让我写一篇右头条,我真是不会写,我来找资料看看。”
老康对着杨蔓点头:“你没问题的。”
杨蔓说:“就是有问题,我到这儿来只会做编辑,毕业后也只做过编辑,让我删改稿子、做标题、划版,都没问题,可让我一下子就要写成一篇观察报道,我真不知怎么写呢。还有两天就得交稿了,怎么办啊?”
老康说:“咱报社里的许多记者平时又不想事儿,又不努力,还不都能写点文章。这也就是个熟能生巧的事。这完全可以依样画葫芦嘛。你把我们报社这一年的好稿找出来参考一下,看一下类似的稿子是怎么写的。”说着,老康就打开文件柜,找出了报社每月的好稿评比结果通知。
老康拿出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一本,翻开给杨蔓看。
杨蔓认真看着,每月都评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有时还有特等奖。老康给杨蔓解释,说,特等奖一般是有特殊贡献的,比如抗洪抢险的报道啊,一等奖多半是配合市上的宣传配合得很好,受了表扬的稿子;二等奖多半是社会观察、经济观察这种深度报道;三等奖和优秀奖大约就是前三种内容,但又没评上的,就会归到这两类。所以老康建议杨蔓多看看二等奖的作品。
5
杨蔓仔细查了查,数了数,发现这一年二十来篇二等奖的稿子里面,有五六篇都是孙淼的。她把这二十来篇的篇名和刊发日期都抄在一个小本子里,然后就先开始查找去年的报纸。
杨蔓以前就发现,这报社的文章是有些套路的,跟其他报纸有区别。哪怕是一条消息,开头也会说:“昨天早晨,家住和平门的王大妈晨练的时候,发现……”,但你读下来,可能这是一条关于自来水涨价的消息,也可能是公安局发还被盗自行车的消息,还可能是春运提前的消息。新闻的内容,多半跟这位王大妈没什么关系。但这样一来,就显得很亲切,很贴近百姓。这就跟北京的很多更大的报纸拉开了距离,显得有人情味,这也是报社一直沾沾自喜的地方。
这条比较好学,杨蔓也喜欢这一条。因为以前在课本上学习的新闻写法,实在不好看。后来,她还发现,这一条其实也是跟报社的性格有关系。报社的人,很爱说“我们”什么什么的,喜欢装得很亲热,跟人套近乎。比如,记者打电话给采访对象,喜欢说:“我们厂里最近……”或是“我们所里现在……”,最让杨蔓心里笑个不停的是,一个记者给公安局打电话,问一个案子的时候,说:“我们犯罪嫌疑人……”

第18节:第三章实习记者杨蔓报道(6)

杨蔓仔细地看了孙淼去年获奖的报道,他的开头就比较灵活多样一些,不局限于王大妈、李大爷的晨练和遛弯,开头有时开得很大很猛,最厉害的一个,居然是“明朝崇祯坐在什么殿上……”,最温柔的也是“公元一九九六年九月五日……”
杨蔓越看得多越糊涂,这孙淼真不好学啊,他怎么能一下子天,一下子地,这么气势磅礴呢?
杨蔓又翻看了另外的记者的那些二等奖作品,大都海阔天空,左一下右一下,天一句地一句,杨蔓的思路觉得有点跟不上了。
她忽然灵光一现,想着去看三等奖。三等奖里的一些观察报道,就比较明白好学了。周末版的一位记者,有好几篇作品获了三等奖。杨蔓看到其中有两篇,都是报道什么什么趋势的,开头仍是以某某百姓开的头,中间讲述得比较老实明白,有各界说法,专家分析,一、二、三,简单明白。杨蔓觉得这个可以学,这个好学。
杨蔓就坐在资料室里写起来。
虽然没有专家分析,但是有旅行社的分析和数据,没有各界说法,但有杨蔓做的参与春节旅行的人的采访,他们的说法还是比较多样,最后还有柱形图和饼形图,也算是有模有样。
思路理清楚了,写起来就容易了。
杨蔓边想边写,一下子就写了两千字的样子。其间,还给旅行社打了个电话,又补充了个采访。
写完了然后去电脑上打印出来。晚上值完班回家,很晚了,又拿出来看了一遍,然后把它放在枕旁,早晨还躺在床上,又想了一会儿,去到报社,又修改了一下。
终于觉得应该可以了,然后就去找孙淼。
孙淼仍然没到报社,杨蔓给孙淼打电话,说她稿子已经写好了,想请他修改。孙淼说:“小杨,不用改了,我相信你!你发稿吧。”
杨蔓把自己的稿子,连同本部门其他记者的稿子,一齐打印出来,长长的一卷,交给了石主任。
石主任下午五点钟开始看稿。
6
石主任看稿的时候,杨蔓假装在整理热线电话记录,她其实一点也没看进去,耳朵竖着,想听石主任怎么说。
石主任像平时一样,边看稿子,边嘀咕了几句,但杨蔓听出来了,那是在抱怨另外两个记者。石主任最后把稿子一放,抬头看见杨蔓坐在角落的热线电话那儿,正望向自己,便说:“小杨,你先下去吃饭吧,今天总编来得晚,我们等会儿再划版。”
杨蔓说:“石主任,那稿子可以吗?”
石主任愣了一秒,说:“哦,行行,长了点,你等会儿删删吧,版面上大约最多能上一千五百字。”
杨蔓得到这句话,心里欢喜,她下楼梯的时候,是一步两级下的。

第19节:第三章实习记者杨蔓报道(7)

到了食堂,杨蔓拿了餐盘,看到美编邹皮跟另几个人坐在一起。但邹皮前面的位子是空着的,她便过去坐下。
邹皮以一贯的嬉皮笑脸的态度跟杨蔓打招呼。
因为邹皮经常被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