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午之华夏新史-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不愧为是陆军行家,一句话就说中了问题的关键。”徐杰心中暗暗赞叹道。其实与人们一般认知不同。北洋入朝参展的陆军战斗力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差,甚至就是后来被人讥笑为懦夫的叶志超选择败退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在平壤会战中,叶志超并不是因为胆怯而撤退,据史料记载,清军在9月15ri白天的战斗中,和ri本军队打的基本上是势均力敌,而真正的溃败是在15ri夜从平壤撤退时被ri军伏击而引起的,既然白天可以打平手,按说叶志超不至于在没有外因的情况下选择撤退。而且叶志超是跟随淮军宿将刘铭传起家的嫡系,打仗素以骁勇初成,不至于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仓狂出逃。而真正的原因就只能有一个。叶志超已经弹尽粮绝了。

    当年徐杰在翻阅史料的时候查到了以下几组数据,出处是掌管盛军军械给养的邱凤池提供的,当年,驻扎平壤的盛军一共接受了如下的军械,7关炮50000发,枪弹50万发。而这些库存弹药在经过15ri激战后还剩多少呢?7,而加特林机关炮则是0!而15ri的战斗消耗呢?子弹75万发,炮弹2800发(注加特林算速shè炮,其弹药消耗不算炮弹)即使考虑到盛军出发时5000名步兵,每名步兵携带的150子弹,20门火炮每门携带50发炮弹。在经过15ri激战后,全军弹药只剩子弹50万发和600发炮弹。也就是说,剩下的物资连一天也不够用,不撤,怎么办??(相比较而言,ri军在平壤战役中消耗炮弹2800发,子弹28万发。当然了ri军炮弹消耗主要以75级别的野炮和山炮为主,子弹消耗确实比清军少得多。说清军乱放枪也是有依据的。)

    如果说仅从邱凤池的记录是一家之言的话。ri军的记录更能说明问题,平壤会战结束后,ri军缴获7,炮弹209发。而加特林机关炮是4门,仅仅117发的备弹,还不够4门炮打2分钟的!!

    如此低的弹药量对战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和粮食问题比起来,弹药问题仅仅是一个小问题。据资料显示,为了支持平壤会战中清军,北洋先后为其筹备了7000石军粮。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一粒米运到了阵前,万般无奈之下,1万多清军只能自己筹集粮食,但是粮食哪来?要知道,当时平壤也只有2万多人。根据ri本最后的缴获统计,ri军一共缴获粮食如下:大米2600石,稻米(还没脱壳)302石,大麦4石,粟米817石,小麦317石,玉米102石。这些东西按一石和50斤来计算。这些粮食大约为20万斤,而以平壤城有1万5的清军来计算,勉强还能支持10天左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是平壤战役期间缴获的,在15ri夜清军撤退时,粮食问题会更加糟糕。所以用弹尽粮绝来形容平壤清军的处境,一点也不过分!(以上资料来源于陈悦编写的《沉没的甲午》)

    “北洋陆军,不,整个清国的陆军补给实在是太糟糕了。李大人的部队后勤补给完全依赖驻地进行筹措。在后勤线上没有设置兵站为前线输送给养,而且部队中根本就没有补给单位编制,这样一旦打起来,后勤补给将十分的虚弱。”说到这里,汉纳根不有的摇了摇头说道。

    “还有更关键的问题,第一,如果一个战场上有多支部队的话,各支部队的补给都是du li的,这就造成了补给体系的混乱。第二,北洋难以征集足够多的民间力量去为部队提供后勤保障。而且缺乏一个统筹机构来协调整个后勤补给。”徐杰补充道。

    在历史上盛军,奉军军资依靠驻地筹措,得不到国家后勤体系的补给。各军队补给之间不互相接济。无法征集到足够的民船进行运输,这一切都一切都使得在平壤苦战的清军后勤崩溃,而这些东西,都需要徐杰一一解决。

    经过一下午的讨论,徐杰结合自己的记忆和汉纳根达到经验最终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如果北洋需要有足够的后勤补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有一个后勤部总管北洋陆军后勤。第二,各支部队设置专门的后勤编制。第三,民间有足够的船只和车辆可以进行补给(ri军在甲午期间就增加船舶吨位17万吨,用于运输,而甲午刚开战是也只有18万吨的总吨位)第四,民间后勤人员动员机制,必须有足够的人力去运输。第五,制定一套严谨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补给。(作者对后勤懂得也不多,大家看看就好,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求推荐,求收藏~~后面几章将系统分析陆军~~

    ;

第七十三章 飞旋的火龙() 
一下午的交流让徐杰感到身心俱疲。但是为了弥补自己策划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徐杰只得在晚上继续工作。既然要筹建陆军,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选择合适的武器。而在选择武器之前,徐杰必须要知道新军和ri军之间的差别。

    徐杰在白纸上首先写下这样几个字:数量优势。根据史料记载。甲午时期ri军在一线部队达到6大主力师团,合计15万人以上。每个师团平均2万多人。这是ri本明治维新后积攒了20多年的家底。而北洋一线部队只有5万,众寡之势一目了然。即使考虑徐杰和北洋再扩编一些部队。(这些新扩编的部队只能是地方团练xing质的,不可能得到zhong yāng的承认和补给)因为经费和政治的原因,也不可能数量太大。原因很简单,第一养不起。要知道ri本当年常备部队只有不到20万(常备师团中有不少在甲午时期大扩编)。但就是这20万部队,每年的军费比ri本海军花费的还要多!即使算上北洋的潜在盟友,北洋也绝对组建不出来一支可以与ri军比肩的陆军来,而且清国中枢也绝对不允许在老李如此扩军!!

    “火炮优势”。随后,徐杰在纸上有些下了这几个字。如果说相对于ri本的13式和22式单发步枪来说,北洋装备的各种步枪有xing能优势。那么在火炮方面,ri军就占有决定xing优势,根据徐杰回忆,ri军野战师团每个师团装备7hè程5千米,后者shè程3千米。这绝对比清国拉出2磅野炮和加特林机关炮充数的火力要强上太多了!!而且除了ri本各部队装备的火炮,ri本在甲午时期一共自产了7路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火力也绝对不是清军可以比的。

    而这两点仅仅是硬件上的差距,至于战斗意志,训练方面的差距,这个根本无法用具体数字去衡量,一方是武士道jing神武装起来的ri本军队,一方是以混饭吃为主要目的的清军,此种差距,一想便知。

    所以面对极端不利的情况,如果想要遏制住对方的进攻,那就只能在装备和训练上进行强化。而作为当时已经有的,最适合克制集团冲锋的武器。自然就是威名赫赫的马克辛机枪。每分钟高达600发的shè速。(当然了,因为使用的子弹不同亦或者储藏时间不同,马克辛机枪的shè速是以600发每分的标准上上下浮动,但是影响不大)而和马克辛同时代的加特林机枪和加纳德机枪都是手摇机枪,前者一般shè速不超过400发每分,后者shè速即使在设计者本人手中,最高shè速也不超过250发每分。综上所说,真正的自动机枪马克辛的shè速是最高的。至于马克辛机枪的战果,完全可以用以下几个例子来说明。在英国与祖鲁人的战斗中,50名英军使用4挺马克辛机枪在连续打退对手5波冲锋,shè杀5000名部落武装。在1896年的乌姆杜尔曼战役中,马克辛机枪至少屠杀了多达1万5千名伊斯兰战士。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在对付装备落后的部队,那好,让我们看看ri俄战争中的战例吧。在1905年1月8ri的一次战斗中,2挺马克辛机枪在面对200名ri军冲锋中仅仅shè击2分钟,打出1000发子弹,对方的200人进攻部队就几乎全灭。至于马克辛机枪的可靠xing上,奉天战役中,8挺马克辛机枪在一天之内打退对方7次进攻,shè击20万发子弹而没有出任何故障。这足以说明了马克辛机枪是一种威力巨大,结实耐用的武器。

    当然了,此时的马克辛机枪还有很多问题,重量偏大,不适合人工搬运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不过在徐杰眼里,这些技术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德国一战使用的shè击原理都深深的印在了徐杰脑海中。相对而言,维克斯机枪比德架的话,维克斯机枪依然达到了近50kg。)。更加节省人力枪可以用4人cāo作(有时也会安排6人机枪组)但是呢,维克斯机枪也有自己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冷却水蒸发的太快了~~。据统计,维克斯机枪打出5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