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3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分摊到40名工人身上,相当于每人要分担550公斤的重量,相当于每2个人要抬起一辆日本车……而他们所能利用的工具,只有非现代化的滚杠加撬杠……50吨水分摊到200人身上,相当于每人提了250公斤的水,即使每次用桶提25公斤的水,也要往返矿区10次……这种精神和党派无关,和政治旗帜无关,它的动力来源于人内心的激情。一个数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承受了数百年的压迫和苦难,当整个民族有机会翻身的时候,没有人会彷徨犹豫。
每个人都向往优质的生活,但优质的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经过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民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文化大革命等一连串事件,华夏民族积累的历史红利,已经损耗殆尽了。10年,20年或者30年的辛勤工作,远没有到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候,只能是默默地庆幸罢了。
正是老技术员这样的人,奉献自己,为国家换到了难得的积累。
是老技术员这样的人,用奉献,用奋斗,用人生,将中国从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拉扯了出来。
大庆石油会战时期的石油工人,如果要住好房子,要机械化生产,要充足的食物和额外的加班工资,那2020年的中国和2020年的黑非洲,也不会有多大的区别。
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依然只能每年用石油换外汇,用外汇买粮食,然后尽量养活贫民窟里呼喊着公平的国人……李政夫的经历注定他无法理解这样的社会和这样的人民,他给伊藤信重翻译了一遍,同时评论道:“把自己唯一的食物给别人,自己又怎么有力气干活?这样的做法太不符合经济调配了,这样的国家和公司,怎么发展?他在讲故事吧。”
伊藤信重却有些失神。
他是50年代生人,四十岁刚过。当他有记忆的时候,日本同样穷的底掉,许多地位很高的人也买不起袜子,以至于他的父亲每年冬天都要光着脚穿木屐上班。伊藤信重至今还记得父亲拼命工作的场景,那种辛苦到深夜,也不肯浪费一分钟时间的模样,给予了他极大的刺激。
听了李政夫的翻译,又听了他的评论,伊藤信重换上了凝重和尊敬的表情,眼睛看着老技术员,口中道:“你是无法理解那种迫切的想要民族复兴的心情的。为了日本的复兴,我们可以不吃不喝只工作。哪怕累死在工厂里也没有关系,只要日本能够强大起来,能够成为骄傲的国家强大起来……”
李政夫有点不自在了。和日本比起来,新加坡连小国寡民都算不上,总共300万的人口,甚至不够一次大型战争消耗的。
因此,他确实是无法理解民族复兴这个词,新加坡甚至都不算是一个民族。但他还是不喜欢伊藤信重这样说,于是,李政夫打断了伊藤信重的呢喃,道:“这个人说的是中国。”
“那说明中国是走在复兴之路上。”伊藤信重顿了一下,再轻声道:“我们挡在了他们的路上。”
“何至于。”
伊藤信重笑的很古怪,道:“看看苏城的疯狂就知道了,铁路运输是源源不断的。现在是7支勘探队抵达了,那在路上的也许还有七八支勘探队,在中国,他不知还组织了多少人准备运输……”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开始试钻的时候。”李政夫微微皱眉,道:“勘探期间,咱们还能用装备弥补一些,钻井对人力的要求就有些高了,咱们就算按照勘探队的数量来算,也就是四五个钻井队,要是第一批的钻井没有出油,就很危险了。大华肯定会装备10个以上的钻井队。”
伊藤信重低头想了会,道:“我们不可能在人数和钻井队的数量上超过大华实业的,如今的办法,就是准确判断钻井的位置,争取第一次试井能有重大发现,两轮以内找到油层。”
在石油勘探中,使用地震仪、重力磁力等手段,都是为了判断地底的情况,这种时候,准确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找错了地方,钻井队钻的再深,钻的再快也是没用。
不过,第一次钻井的时候,因为信息不足,往往都是钻不到油的,所以才叫试井。大多数时候,第一次钻井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地下信息,并不一定会选择有可能出油的井位,而是选择能够了解地层的位置。通过钻取岩心等方式,了解地质状况后,再安排接下来的钻井位置。
正常的勘探,钻三五口干井是非常普遍的。要想两轮内找到油层,除了技术以外,还需要一些运气。
李政夫也没有好办法,只能点头说道:“我尽量准备充分一些,但钻井队的数量,也确实要增加一些……”
他还想说什么,声音被中国人的笑声给盖住了,凝神去听,那老技术员已经开始讲笑话了。
老技术员手舞足蹈,比划着道:“我当时从那老鼠窝里,足足掏出了3斤半的黄豆,回去以后,把我师父给乐的,连忙给煮了,全队都喝黄豆汤,有好几个腿肿起来的,立马就好了……”
缺乏蛋白质。李政夫心里想着,却见苏城不知怎的向外走去。
看到他的动作,李政夫就一阵脑仁疼。
莫非又来了勘探队?都这么晚了,他们就没有休息的吗?
他盯着苏城一路走到伐木场的外圈,然后一拐,顿时松了一口气,暗想:不是去门前接人的。
然后,就听轰隆隆的发动机声。
“不是吧,真的又来人了?”李政夫转念一想,又乐了:“他们两支勘探队都住不下,这下子,我看他们住哪里。”
伊藤信重在旁看着他又喜又忧,不由碰了碰他,道:“你怎么了?”
“嗯?我想大华实业又有勘探队来……”
“是挖掘机。”伊藤信重给他指了一下。
发动机的轰鸣,果然是几台挖掘机发出的。
吃饱喝足的勘探队员们也跑了出来,重新拆卸安装帐篷。
西伯利亚的冻土极结实,要是用铁锨和镐头的话,一天一夜也挖不出一个地窨子,大会战时期,30多人要挖一两天,才能有个勉强栖身的地方。用挖掘机的效率就高多了,功率足的情况下,十多分钟就能完成一个地窨子的初步工作。自然有熟悉的勘探队员,跳下去进行修缮。
见中国人挖地窖,新马集团和伊藤集团的人都好奇的跑了出来,阿里克塞也是满脸抱歉的向苏城解释住宿不足的情况。
只有伊藤信重,满腹的心事。临时营地的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止苏城增加勘探人数了。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章 勘探地
库瓦克的临时营地,被中国后勤工作人员称作铁打的营盘,因为勘探队来到这里,最多休息两天时间,就会开赴油区。一队又一队的人马来了又走,应了那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铁营”的说法很快也被外国人所接受了。不管是苏联人、日本人还是新马公司邀请来的挪威人和巴西人,都用铁营来称呼他们的总后勤基地。
不过,他们并不是因为那句中国谚语,而是因为来自中国的物资。
大量的井架、绞车、天车、钻机,成吨的钻杆、套管、钢丝绳、加重杆,成箱的钻头、水龙头、振动筛、齿轮、皮带……堆积在铁营的物资越来越多,铁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废弃的伐木场就变成了一座堆砌着钢铁的小镇。中国人来来往往,占据了大部分的地方,并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食品和生活物资。
这些原本是提供给莫斯科的小商品,有几个中国小老板,敏感的发现了商机,顺路供应到库瓦克,不仅满足了中国人的需求,还能够高价卖给外国人,赚的竟比去莫斯科还多,此后就专做此类生意了。
新马集团和伊藤商社当作没有看见似的,任由中国人向他们提供高价商品……与之相比,中俄之间的铁路显然更方便一些,运输来的产品种类也更多,而日新两国由于只能使用空运措施,成本只会更高。假如没有中国商人的来往,迫不得已,他们自己也要去俄罗斯境内采购了。
总的来说,库瓦克的临时营地的生活渐渐的舒服了。中国人用前所未见的速度做出了锅炉房,弄好了洗澡堂,还给日益增多的野营房通上了暖气。可供百多人同时吃饭的食堂也建了出来,旁边甚至有一个中国小老板开的饭店,里面单独经营炒菜,并供应酒水,很快成了营地内消遣的主要场所……随着道路的改善,紧张的物资供应局面宣告结束,大部分人都轻松过来,李政夫却是个例外。
他只要看到苏城,心里就会有抽抽的感觉。
经过库瓦克营地的中国勘探队实在太多了,当第20支勘探队经过的时候,李政夫就放弃了技术碾压的念头。大华实业聘请的勘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