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国悲剧-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预言家的真本领,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着了迷。但愿我也能具有这样一种洞察力!”殊不知就在德莱塞对巴尔扎克钦佩得五体投地之时,他“却不知不觉地对自己所处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形象的认识”,十分惊异地发现,“在这里(美国)竟和那里(法国)一样,都有可资描写的事物”。换句话说,年轻的德莱塞早已下了决心,要用巴尔扎克式的方法来描写美国生活。以上这些自述,对我们了解德莱塞从事文学创作之前的思想基础是极为重要的。此外,他还如饥似渴地研读过史蒂文森、大仲马、托尔斯泰、爱伦坡、司各特、萨克雷、哈代、欧文、霍桑、显克微支等名家的作品,深深地被这些文学大师塑造的人物所感动,从而产生了急欲表现美国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的创作激情。由此可见,尽管有人说德莱塞文学修养欠佳,事实上,他早已成竹在胸,充分作好了创作准备。

    20世纪初,德莱塞的头一部长篇嘉莉妹妹在美国文坛上一出现,就产生强烈反响。由于作者在中通过外来妹嘉莉的发迹与高级经理赫斯特伍德的败落,对当时流行的社会道德传统标准提出了直接挑战,使这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作家与他笔下的女主人公嘉莉妹妹“全都成了世界文学中的人物”。正如路易斯赞扬嘉莉妹妹“像一股强劲的自由的西风,席卷了株守家园、密不通风的美国,自从马克吐温和惠特曼以来,头一次给我们闷热的千家万户吹进了新鲜的空气”,另一方面也使作者多年来一直受到责难和攻击。因为那时美国正经历着一场急剧的社会变革,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同时也是整个美国文学沉湎于理想主义的时代,许多作家热衷于描写人生的乐观方面,正如豪威尔斯所说的“生活中笑盈盈的一面,那正是美国的特色”,被视为消遣品,作品中往往充满虚无缥缈的理想或浪漫色彩,而对生活中的现实,主要是贫富两极分化,掠夺者与被掠夺者之间的生活悬殊,以及种种丑恶现象,则根本熟视无睹。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却如实揭示了美国社会生活的阴暗面,结果作者不断受迫害,竟被列为“禁书”,不准在美国出版。尽管如此,德莱塞还是坚持认为:“生活就是悲剧,我只想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他“宁愿饿着肚子跑到纽约格林威治村来写几部反映真实的”。他就凭着那股傻劲,锲而不舍地坚持着,“一年接一年,写出了他的生动有力的,描写被压迫的妇女,暴露巧取豪夺的美国金融家,或是剖析中产阶级下层的各种惨痛的悲剧”。这些包括德莱塞的其他四部被公认的第一流作品,即长篇嘉莉妹妹(1900年)、珍妮姑娘(1911年)、金融家(1912年,“欲望”三部曲之一)、美国悲剧(1925年),以及巨人(1914年,“欲望”三部曲之二)、“天才”(1915年)、堡垒(1946年)、斯多噶(1947年,“欲望”三部曲之三),总计长篇八部,短篇集四部,戏剧诗歌各二部,特写、散论、政论七部,留下了巨大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美国文学界早先对德莱塞的文体时有争议。诚然,他写得不那么文雅精致,有时行文滞重。但是,正如不少评论家所指出,他的作品中并不是全然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德莱塞的描写是极其成功的。事实上,有不少章节他写得严谨紧凑,文采斐然。就以美国悲剧为例,尽管容量庞大,头绪纷繁,但在很多章节里,作者还是完全能写出简洁,乃至于优秀的华彩乐段来。比如,本书第三卷第十三章描写克莱德案发后在伯父家中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德莱塞在短短的篇幅之中叙述得清晰、洗练,而又富于层次感,要不是大手笔,是断断写不出来的,本书第二卷,主要描述克莱德与贫家女、阔小姐之间的三角恋情,不消说,德莱塞又成了一位能干练达、循循善诱的新闻记者。德莱塞在美国悲剧结尾处几个场景的描写,更有一种能言善辩的韵味。德莱塞特别擅长塑造人物,像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克莱德、赫斯特伍德和考珀伍德等都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典型。特别重要的是,德莱塞善于通过大量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社会背景,使他的不仅具有生活真实感,而且还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论争、研究和比较,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评论家和广大读者所确认。1990年,美国评论家理查德林杰曼认为:“德莱塞是美国家中最富有美国气魄的有过一个时期,他就是美国文学中惟独一位堪与欧洲文学大师们相提并论的美国作家。”

第2章 译本序(2)() 
德莱塞慧眼独具,很早就发觉美国报刊上大肆渲染的凶杀案中,凶犯通常并不是仅仅出于仇恨,而是被一种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所驱使。因此,德莱塞认为,这恰好是针对美国虚伪的道德标准提出的强有力的控诉。这类凶杀案总是与私恋事件有牵连。德莱塞从1914年起仔细研究过十几起此类案件,其中即有切斯特吉莱特于1906年在纽约州边远地区,荒无人烟的大比腾湖上溺死女友格雷斯布朗一案。案发后,切斯特被判处死刑。但在德莱塞看来,像切斯特这些人所以会杀人,多半是因为他们头脑简单,抵御不了美国人那种羡慕荣华富贵的世俗欲念的引诱。在德莱塞看来,造成杀人惨案的,不光是罪犯本身,而主要该归咎于美国这个社会,因为当时美国社会崇尚那种仅仅接纳少数人的荒谬绝伦的价值观念,并对两性关系怀着如此病态的恐惧心理。切斯特案情梗概,后来就成为德莱塞的美国悲剧(原名海市蜃楼,后改今名)主要故事框架。当然,作为家,德莱塞以波澜壮阔的社会画面为背景,采用大量细节塑造人物,将凶手犯罪的前因后果及其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主要故事虽以切斯特一案为原型,在某种程度上本来带有推理悬疑的一些特点,但是,可以肯定,德莱塞的兴趣重点,并不在于案件的侦破,而是在于研究当时“美国之梦”的一个受害者。当时美国社会上,确实有许多青年人,特别是那些出身低微、家境贫困的穷小子,无不梦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或者一夜之间突然发迹,成为百万富翁,或者痴心妄想,有朝一日能高攀上富家女,有钱有势,享尽荣华富贵。大肆渲染这类题材的文艺作品,充斥当时美国文坛。而“美国梦”似乎成为一个相当热门的主题。德莱塞在某种程度上虽也采用了这么一个关于“美国梦”的寓言(有时也叫一个关于美国人生的传说),但他反其道而行之,将它的大团圆结局颠倒了过来。显而易见,圆了这美国梦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大多数人只落得遗恨终生,乃至于丧失性命。正如德莱塞在他的中早就说得很清楚:“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看来万物的活动都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或一定环境里,好像一超出范围就注定没法在这个绕日运行的星球上生存似的。”'3'可惜直到今天,世界上仍然有不少人一头雾水,执迷不悟,热衷于“美国梦”。这就足以说明德莱塞远在20世纪20年代写的这部巨著,直至进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依然发人深省,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德莱塞在美国悲剧中描写了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思受到社会上邪恶影响,逐渐蜕变、堕落为凶杀犯、最后自我毁灭的全过程。共分三卷。第一卷描写克莱德这个天真幼稚的青年人怎样受到外部世界腐蚀与毒害,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玩世不恭、怙恶不悛的人,一直到出了车祸碾死女孩,逃离堪萨斯城为止,这是故事的准备阶段;第二卷描写克莱德与富商伯父萨缪尔格里菲思邂逅后,以穷亲戚的关系来到莱柯格斯厂内充当工头助手,随后陷入与穷女工罗伯达、阔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恋情。为了高攀桑德拉,克莱德甘愿违悖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准则,牺牲罗伯达,于是他就通过翻船阴谋干掉了这个被他诱奸而怀孕的年轻女工。事后,克莱德却落荒出逃,逍遥法外;第三卷主要描写案发之后,克莱德如何被捕入狱,受审和定罪,其间还穿插着美国两党和司法机构利用克莱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机的丑闻。最后经过终审判决,克莱德被送上了电椅。结尾处,还描写牧师出场,为临终之前克莱德寻求灵魂拯救的故事。一言以蔽之,内容并不新颖,但在一个像德莱塞那样饱含同情心和悲剧感的大作家笔下却终于成为杰作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