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口气读懂南北朝史-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苻坚非常失望和烦恼,他想到自己多年来精勤治国,已拥兵百万,资杖如山,为什么不可以乘统一北方的胜势征服东晋呢,以致于夜睡不宁,食不甘味。这时,怀有二心的前燕宗室将军幕容垂和羌帅贵族姚苌,都希望苻坚伐晋失败,以便趁机恢复故国的统治,所以竭力怂恿苻坚南伐。

第三章 谢安东山再起()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先秦军,当时东晋的君主孝武帝司马曜可着了慌,急忙让丞相谢安拿主意。这个谢安,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当时与王猛齐名的贤相。关于他,还有一个“东山再起”的故事。

    谢安唐朝刘禹锡的名诗《乌衣巷》中有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两家是东晋最大的名门望族。谢安就成长在这样一个显赫的世家——陈郡谢氏家族。谢家上可追溯至谢安的祖父谢衡,他曾是曹魏时的大儒。谢安的伯父谢鲲在西晋末年曾是东海王司马越的相府参军,过江后死在豫章太守任上,他也是“江左八达”之一。东晋初,谢安的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

    谢安虽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但却比他的兄长们更有名气。他自幼聪明多智。4岁时,有一天被当时的尚书吏部郎桓彝(东晋权臣桓温之父)看到,引得桓大人大发赞叹:“这孩子风俊神清,以后肯定不啻于王东海(王东海即王承,是晋一代名臣)!”稍大一些,谢安更出落得聪慧敏悟,气宇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着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

    谢氏渡江后,寓居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会稽山清水秀,从来就是一方名士乐居的沃土;而此地的东山就因为谢安年轻时隐居于此而声名大振。然而谢安年青时却无意仕途,每天跟一些名士一起谈文论诗,畅谈玄理之外,还经常与他们一道游赏山水,借以自娱。与谢家齐名的王家的子弟、“书圣”王羲之就是谢安的好朋友。王羲之的着名代表作《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谢安等一班朋友雅会兰亭时所作,当时谢安也『吟』诗作文,以尽雅兴。

    在谢安盘桓东山,放情山水的时间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和孙绰相约泛舟海上,不料后来起了风浪,一时间波涛汹涌,浪卷云翻,同伴都大惊失『色』,想要马上返回。只有谢安一个人游兴正浓,『吟』啸诗文,若无其事。划船的老头看他相貌安闲,神『色』愉悦,便继续向远方划去。直到风急浪猛,小舟像一枚树叶在惊涛骇浪间翻转的时候,其他人惊恐万状,站起来喊叫,谢安却从容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大家才平静下来,船得以平安驶回。也就是从这件事上,大家才认识到他的心胸胆量,足以镇安朝野。

    青年谢安确实以其名士风度闻名于当时,就在他流连于会稽山水的时候,也曾多次接到举荐信,请他出山做官。第一次是当他年仅弱冠时,扬州刺史庾冰听到他的声名,几次下郡县敦请『逼』迫他作自己的属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告别自己喜爱的家园乐土前去赴召。可是才过了一个多月,他便打道回府了。另一次是在七年后,大将军桓温征伐蜀汉时也关注到谢安的盛名,就上报朝廷让谢安作他的司马,谢安这回更加干脆,以世道难行为原由,婉言拒绝了桓温的好意。当时谢氏家族中,谢安的从兄谢尚兄弟辈有很多人已做了高官。谢家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有一次,谢安的夫人刘氏指着那些富贵的本家兄弟悄悄跟他开玩笑:“大丈夫难道不应该这样吗?”谢安听罢,手掩鼻口说:“恐怕我也不免要这样。”

    尽管他知道自己为了家庭的崛起不免要出仕,却仍旧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当时有人很有感慨地说:“谢安不肯出山,天下百姓可怎么办呢?”但也有人认为不尊重朝廷,竟连续几次弹劾他,并要朝廷对他施加禁锢,限制活动自由。面对外界的种种反应,谢安依旧稳如泰山,淡若池水,对此根本不屑一顾,直到他的弟弟谢万出事。谢万是西中郎将,并监管青、豫、冀、并四州军事,但他自高自大,不懂得亲待部将。谢安虽然多次劝说,他仍不听忠告,最后终于在一次战斗中兵败而遭到废黜。谢万被废黜后,谢安为了保持家族地位,更为了使其经略得以致用,才决定步入仕途。他最初担任桓温征西大将军府的司马,后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直至宰相,短短数年间,谢安由文士变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赫赫有名的宰相。可谓是仕途辉煌,一路顺风。

    在谢安任相期间,东晋出现了空前稳定的局面,甚至连前秦的有识之士也不得不承认,东晋虽然衰微,但不曾“丧德”,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谢安可以说是江南的伟才、东晋的能人。

    然而稳定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当时间来到公元383年,苻坚统帅先秦大军开到了中国古代着名的古战场——淝水,誓取东晋。这一战,可以说是关乎东晋存亡的生死之战。

    淝水,在现今安徽寿县,古称寿州,寿阳,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三国的时候,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

第四章 谢玄草木皆兵() 
先秦号称百万大军,投鞭断流。东晋的这区区八万北府兵难道能济事吗?列位看官您可别小看这北府兵和其首领谢玄,他们可是大有来历。

    谢玄是谢安的侄子,自幼聪慧过人。21岁时就成了大司马桓温的部将,显示出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为抵御前秦袭扰,经谢安荐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他招募北来民众中的骁勇之士,组建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号为“北府兵”。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威震敌胆。

    太元三年(378年)二月,苻坚派军攻打襄阳,但为晋军守将朱序所阻,顿兵城下,久攻不克。随后,秦军转攻江北各战略要点,企图威胁晋都建康,支援襄阳战场的作战。秦军约7万人,在淮阳(今江苏清江西)、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彭城大败晋军。情况非常危急,谢玄率1万北府兵参与了救援彭城的战役。谢玄到达彭城后,和城中守军一同用计,吓跑了围困的秦军。谢玄率军将彭城太守戴禄护以及彭城内的军民一起送回了广陵。秦军败退后,他们的主将彭超觉得非常想不通。明明自己是有优势的,怎么还会输呢?于是,彭超决定再次率军攻打彭城,与留守城内的徐褒守军发生激烈的战斗。1个月后,秦军两万人南下增援淮南战场。东晋方面得知情况后感到非常害怕,于是急忙派征虏将军谢石和右卫将军『毛』安之分别率水陆军阻挡秦军。谢玄也从广陵出发,增援淮南战场。北府兵到达淮南后,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不久后,秦军战败,全线退守盱眙。而晋军则发动反击,谢玄和大将田洛率5万晋军进攻盱眙,大破秦军。彭超只得再次率部撤退,全军退往淮阴。谢玄得知消息后,派何谦等率领水军乘『潮』而上,乘黑夜焚烧了前秦在淮水上铺设的浮桥,秦军内部顿时大『乱』。彭超派人抢了几条小船,仓皇的渡过淮河而去,主将逃跑,秦军也彻底崩溃。谢玄与何谦、田洛共同率军追击,和秦军在君川(今江苏盱眙北)决战,晋军又获得大胜。彭超连败五场,被谢玄从淮南一直打到河南,一点面子都没有了。最后只得率余部逃往北方,羞愧的结束了这次南侵。此次作战之后,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而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这支部队可以说是东晋最最精锐的部队。

    谢玄公元383年10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今寿县),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千骑兵疾趋寿阳。

    苻坚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