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文朝廷投入无限的热情来对待削藩这件事,官员也纷纷找机会站出来告发诸藩王所犯下的不法之事。当然这些官员也不是满嘴跑火车,那些雄霸一方的藩王很多时候也的确过于嚣张。当年朱元璋为了保障自己后人的福利待遇,在帝国的体系中有要求:藩王的地位虽然皇帝和皇太子,却比那些帝国官员们的地位要高多了,也就是说这些帝国官员往往受制于藩王。

    在如此高下悬殊的权力体制面前,帝国的权力枷锁对于藩王们来说,往往是形同虚设的。朱元璋如此袒护自己的子孙,那么官员们也不愿意没事给自己找事。藩王常常作出僭越帝国法度之事,所辖地区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建文帝“开门纳谏”,而且纳的都是检举藩王的谏言。官员们放下先前的心理负担,纷纷出来检举和揭发。

    京官们忙着从地方收集情报,地方官员也没有闲着,整个大明权力系统弥漫着削藩前的紧张空气。于是有告齐王的,有告岷王的,还有告湘王的。湘王朱柏也是个文雅的读书人,『性』情收敛,并不招惹是非。这次也被人告发,一时又无法为自己澄清。觉得自己身为藩王,地位尊贵,哪里能够受得了狱史的羞辱。读书人犯起,思忖再三,关起家门自焚而死。

第41章 谁才是真正王牌(4)() 
在朱允炆看来,不管你是安分守己的藩王,还是包藏祸心的藩王,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作为帝国的一把手他所关心的只是分封制的存与废,只要分封制一日不根除,藩王们就有拥兵自重的资本。对于帝国中央权力集团来说,这样就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分封制的废除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一旦发动起来,就要考虑到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后果。

    在建文帝削藩之前,至少他应该考虑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不是所有的藩王都要削废?第二,削废藩王如果分批进行,那么谁先谁后?第三,削废是一削到底,还是浅尝即止?

    可是朱允炆的削藩却是『乱』拳打死老师傅,毫无套路可言。首先,最应该削的偏偏不敢碰;其次,赶上谁就削谁,毫无计划『性』;再有就是削与废同时进行。不止是削去军权,就连藩王本人也废为庶人。“庶人”就是普通的老百姓。而在明朝时期,“庶人”专门指那些被废的皇族。藩王们本来都是朱元璋的皇室血脉,可建文帝却要削其权,夺其皇籍,直接将他们贬为“庶人”。周王被废,就叫“周庶人”;代王被废,就成了“代庶人”。

    朱允炆就这样毫不客气地将自己的皇叔们都扫地出皇室,将他们从藩王直接贬为普通老百姓。这种做法显然是防卫过当,夺权本来就已经触动到了藩王们的利益底线,如今又加了一道削夺皇籍,更是让藩王们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时之间,帝国上下满城风雨,人心思动。

    这种做法最为直接的效果,就是把所有藩王的力量都推到了燕王朱棣那边去。

    从建文帝上台后的第三个月削夺周王开始到建文元年六月岷王朱楩被废,在这短短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建文君臣使出连环杀招削夺五王。

    建文朝的政治权柄虽然有“三驾马车”拖着前行,却也只是虚幻之象。此时的帝国人事结构存在着很大的漏洞,配置极不合理。无论是齐泰、黄子澄,还是后来的方孝孺,他们都不具备军事才能,用兵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纸上谈兵。建文帝也是一个书生,四个书生合在一起,顶多是一群书生。

    一帮书生对波诡云谲的帝国权力斗争不娴其道,最终只能任由别人牵着鼻子走。建文帝的软弱及其智囊决策层的偏激,让削藩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准星。面对多项选择,无论是建文帝还是他的智囊团都缺少真正理『性』而智慧的判断,原本主动的优势就这样转化为劣势。

    建文君臣动手削藩的速度并不算太慢,在朱元璋死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建文帝就示意黄子澄和齐泰等人研究此事并且付诸于行动了。但让人费解的是,太祖宾天,诸王奔丧,对于建文帝君臣来说,这本来是朱元璋在冥冥之中为他们创造的一个大好机会,可建文帝却轻易放过了这样的机会。

    建文帝朱允炆明诏诸王不得来京奔丧,燕王朱棣走到淮安之地又折回了北京。建文集团白白流失了一个大好机会。

    实际上,朱允炆本人不是没有考虑到利用诸王来京的机会削夺他们的权力,主要是他的削藩思想始终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左半边脑考虑的是夺去诸王手中的兵权,右半边脑又不想丢了皇族亲情和皇家的脸面。这种纠结的心态贯穿了建文帝削藩的整个过程。

    如果建文君臣能够利用朱棣等人来京奔丧的机会,将各路藩王一举拿下,也就没有后来的征战杀伐,皇权易主。可建文帝朱允炆并不想惊动皇祖的陵寝,他更没有勇气去打破儒家信奉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再联系到建文帝后来讨伐燕王时所下的明令:勿使朕有杀叔父之名。便会知道建文帝的主导思路是,削藩可以,但是要让我就此背负道德恶名则不可。

    建文帝虽然有憾于藩王的权力之于中央集权的威胁,然而,他并不想使自己复古的思想流于叶公好龙的形式,他试图通过仁政和说教来掩盖政治活动中必须采取的铁血政策。

    在武力削藩行动之前,建文集团存在着从谁身上先下手的问题。实事求是,齐泰的主张是站得住脚的。但最终建文君臣还是认同了留下巨大后患的黄子澄方案——吃柿子专挑软的捏,首削最大敌人——燕王的弟弟。在发出信号后,并没有马上对朱棣动手,给予敌人以喘息的机会,终至灾难降临。这是建文朝削藩开始时两个最大的失误。

    建文君臣怕朱棣,但又没办法绕过这道坎,一次次削夺朱棣的兄弟藩王,一次次地打草惊蛇,毒蛇在草丛里蛰伏着,也在暗中涌动着,建文帝与蛰伏的朱棣接着就要开始更多的较量了。

第42章 疯子用暗器(1)() 
其实在连续削废五藩时,建文君臣的主要心思一直都放在燕王朱棣的身上。当燕王朱棣为周王议罪书的“回答”上书送达南京时,建文君臣还为此展开了一番热烈地讨论。讨论其实并无新意,无非是揣测其有无不良居心。

    依照齐、黄二人的意思,对燕王朱棣下手要立足于快,着眼于狠,不能有丝毫的犹豫,不然就会越来越难以应付。

    建文帝并不是傻子,他当然也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骨子里的文弱和儒生的『性』格局限束缚了他的手脚。他与那些臣子们所处的地位不同,毕竟是向自己的亲叔叔动手。于情于理,都难以说服天下人心,他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地慢慢来。

    齐、黄毕竟年长于建文帝,社会阅历也相对丰富,所以他们不停地催促建文帝早早动手。

    建文帝被催『逼』急了,也只能无可奈何道:“我一直叫人密切注意北平燕王的动态,可实在找不出任何破绽,我能够以什么罪名来削废他?”

    齐、黄二人真是被自己的皇帝『逼』急了,都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关键时刻,朱允炆还在那里不知进退。堂堂帝国的皇帝要给藩王按个罪名,是难事吗?显然不是。先帝朱元璋在这方面不是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吗?有样学样就可以了。

    按照齐、黄二人的意思:拿燕王给周王议罪书的“回执”来做文章,虽说那份“回执”写得毫无破绽,可文字里还是透出了为周王求情的意思。既然周王有罪,为其求情的燕王又怎能独善其身?就以燕王与周王“连谋”的罪名将二人一并拿下。

    在传统的专制社会里,对或者错并没有真正的标准与界限,话语权往往是掌控在那些嘴巴大、拳头硬的位高权重者手中。大臣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建文帝却还在犹豫之中。当齐、黄二人提出将燕王与周王一并拿下,朱允炆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

    碰到建文帝这样优柔寡断的领导,就是上天赐予再好的机会也是白搭。事实上当时齐、黄的建议如果能够被建文帝立即采纳的话,局势对建文朝廷还是很有利的。当时朱棣正在“养病”,建文朝此时动手正好打得朱棣措手不及。

    当齐、黄向建文帝建议发兵时,朱允炆是这样回答的:“燕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即使他现在在生病,恐怕朝廷也难以将其拿下(燕王智勇善用兵,虽病,恐猝难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