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匈奴最后一个风水师(陈嘉嵘)-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怎么安排呢?”厚道伯开门见山地问,看得出是个直爽之人。王叔刚说出计划,又听他大声讲道,“你们累不累,还行的话现在就去,至于墓地位置嘛!我找那个发现的牧民问问。”

“我们倒无所谓,就怕时间不够,天黑前还得赶回来。”王叔笑着说。

“嘿嘿!我可是驾着大勒勒车来的,啥都有,咱们今晚就地搭个小毡包住,咋说都比这破屋子舒服。”厚道伯得意洋洋地走出门外,我们跟着出来一看,好家伙!他的那辆马拉的勒勒车真够大,上面堆满各种东西,什么篷布毛毡木条绳索,还有锅碗瓢盆……敢情是全部家当都带来了。

王叔做起事来倒是利索,没一会便安排妥当,四个人挤上勒勒车,厚道伯鞭子一扬,迎着烈日缓缓向西进发。

正如王叔所介绍,大多数蒙古同胞都住在附近的牧场里,刚出小镇,一堆堆蒙古包赫然入眼,连绵不断,衣着大同小异的牧民骑着马穿梭其间,羊叫声、呼喝声此起彼伏……这彻底颠覆了我的第一印象——罕拉尔旗绝非荒凉之地。

随着渐渐深入,蒙古包越来越稀落,到最后,目所能及之处唯有茫茫苍翠。面对这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原,我震撼之余又有些陶醉,这种原始之美让人意乱神迷,真想纵声大喊几句。

父亲也曾路过这里吧?突然,我想起王叔说过,当年父亲跟厚道伯从罕拉尔旗出发向北,没多久俩人就走散了,想必就在这附近。可是,眼前毫无遮挡的环境摆明,这根本就不可能,就算父亲有意甩开厚道伯,也很难逃出他的视线……我不由自主地把视线转向厚道伯,总觉得这位蒙古老人身上积满秘密。

勒勒车行走了大约三个小时后,前方突然出现两个相连的小山丘。这低矮的山丘呈马鞍形,上面长满参天大树,在茫茫草海中,像极一座孤岛。厚道伯指着其中一处林地说:“应该就是那里了。”

大伙循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片翠绿间,有个土黄色的凹坑分外醒目。

“在山脚筑墓,的确是匈奴的丧葬习俗。”建国迅速拿起笔记本,把这片山丘的地形绘下来,还注上编号。这就是考古跟盗墓的区别吧?我偷偷一笑,把头再次转向那个凹坑,突然,远处一个灰白色人影引起我的注意,他一动不动的站在草丛间,就在林地边缘。

“看,那个人好奇怪。”我失声喊了一句。

“是武士俑吧!石像来的,这玩意儿草原上到处都有,没啥奇怪的。”厚道伯不以为然地说,突然回过头来问王叔,“这东西的来历你们还没研究清楚吗?”

“是啊!别说来历,想断代都难。”王叔点了一根烟,吐出一口说:“新疆那边更多,去年所里还专门组队去考察,结果也是铩羽而归。这种石文化太神秘了,如今的哈萨克、维吾尔、还有你们蒙古族同胞,都没有竖立石人的习俗和记载,所以只能是远古的民族。一直以来,考古界都认为是西突厥人的作品,可就在不久前,有位专家无意中发现,其中几处石人手的位置上刻着一个奇怪的陶器,而这种独特的橄榄形陶器却属于卡拉苏克文明,比突厥至少要早一千年以上。所以,突厥武士像的论断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说话间,勒勒车已经来到山丘前。我跳下车,好奇地直奔石人而去。

这座高约两米的塑像是由整块石头刻成,造型既简单又粗犷,几乎只是一个人的大轮廓——头脸宽圆,身体呈粗大的扁平状,分不出四肢来。

“现在考古界的统一意见是——竖立石人的民族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后突厥继承了这一文化。他们这样做的意义,大概是源于宗教,认为石人具有通灵的能力,人死了之后,他的灵魂会依附在这些石人上面,从而达到永恒。”王叔站到我旁边,很认真地讲解。

“这也太粗糙了吧!连五官都刻不到位,堆个雪人都比它形象。”

“呵呵!这一个的确比别处的粗糙,不过,这也正好说明,它的年代比较远久。”王叔说着,神情突然变得很严肃,他上前一步,手指顺着石像的线条游弋,若有所思地说:“这样的构图还真没见过,说不定是史前石器时代的遗物。去!快把建国叫来,先拍几张照片存档。”

不就一块烂石头吗,这玩意儿要是摆在琉璃厂卖的话,估计要倒贴搬运费才能甩出去,王叔却当它是宝。我兴味索然地转过身,正要去找建国,却听他在远处大喊,“王主任,这的确是匈奴墓,规模还不小。”

王叔一听,踉踉跄跄地奔跑过去,不再理会眼前的石人雕像。我顿了顿,回头再看一眼,只见烈日下,这残旧的石像带着一种难以捉摸的表情,默默矗立,或许几千年来,它就是这么孤独面对大草原的风云变幻。

“糟糕!咱们还是来晚了,都被破坏成这个样子。”面对杂乱的凹坑,王叔心疼得直跺脚。

我抬头观察了一下,这片矮山丘就如一条蜿蜒的青龙,而这墓偏偏筑在中间的低洼处,明显切断了气脉,从风水的角度来看,属“断龙困尸”之类的恶地,是个死局。家传的《寻龙点穴》是这样评述的——这种既不藏风又不纳气的穴场,葬之势必贻害子孙,甚至家变。除非,下面有条暗河来调转脉眼中的生气……

想想这是匈奴人的墓,未必笃信风水相地。我又把目光转向墓穴,实在想不出它是怎么坍塌的,从痕迹来看,也不像专业盗墓者的手笔。只见这个圆形的凹坑直径大约十米,没有砖墙墓室,被人抄得凌乱的沙土中,除了几块破碎的棺木片,就剩一堆马的头骨,数量还不少。

这使我想起《分穴辨土》中的描述——匈奴人有杀马殉葬的习俗,不过只葬马头,身躯留族人分食。细数殉葬马头的数量,可以推断墓主人的身份,越多则地位越高……

“这墓主人肯定是个人物,至少是个贵族,但还不是单于,因为单于都是方形墓。”我似模似样的卖弄一番,说得王叔连连点头。

“好小子,看来前段时间是下力气研究了,不错不错!继续说啊!”

“这墓明显是在仓促间修筑的。”王叔这一激励,我更来劲了,清了清嗓子,气定神闲地说:“照匈奴的丧葬规格,葬有马头的墓,里内必定是铁、银、金三重棺,而且无论圆形墓还是方形墓,都有石块砌的墓基。而这个是木质棺,又没有基石,显然是在毫无准备、仓惶的情况下草草下葬的,很可能是碰到突发事件。”

“好!分析得很到位,果然是虎父无犬子。”王叔乐得合不上嘴,拍着我的肩膀不停夸奖,我能感觉到他的激动,那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装饰的表露。真是让人难以费解……

这时,一直在旁边围观的厚道伯“嗤”的一笑,用不屑的眼神瞪了我一眼,转身回到林地的勒勒车上,悠然抽起旱烟来。

“这墓损毁严重,看来已经没有研究价值了,天桦,你帮建国清理造册,我找厚道伯聊聊。”王叔说完,径直走向林地。

他这话真叫人懊恼,难道千里迢迢的赶来,就这样两手空空的结束?此时魏建国已经拍好照片,一言不发地分给我一把刷子,自己跳进坑里,先把马头骨一个个搬出来,再用刷子很认真的清扫每一寸沙土……

日头渐渐西落,转眼间破墓就快收拾完毕,不出所料,里面什么也没发现。这时王叔招呼我俩过去休息,魏建国应了一声,拍拍手自个走了,这书呆子真是越来越让人讨厌。

厚道伯早已烧好一锅热水,分成四碗,齐刷刷的摆在车上,每份还搭有几块羊肉干。大伙也不客气,各自端起来就喝。

“嘿!哪来的水?你车上的水罐明明是空的啊!”我好奇地问。

“哈哈!在草原,跟着厚道伯就什么都有。”王叔笑着解释,“刚才那会儿,他老人家悠转了一下,很快就嗅出水源来,就在前面的山脚,没挖多深,那水就扑通扑通地冒出来。”

“哦!真是厉害。”我敷衍了一句,内心却不以为然,他生于斯长于斯,说不定在这附近生活过,找水源还不是囊中取物?

厚道伯一直露着笑脸,突然靠到我身边,指着一侧山丘说:“年轻人,刚才听你分析墓穴头头是道,是有一套哈!你再看看那片树林,有什么蹊跷吗?”

我不明就里地望过去,这一看还真发现问题——那片看似杂乱无序的松树林中,却有两棵鹤立鸡群,它们一样的高大挺拔,并排而立,形成一个门的形状。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神门木,契丹墓前的保护神?

或许是因为身在草原,我自然地联想到契丹墓。据父亲的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