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鼓励孙女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徐特立还对她说:“我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已经43岁了,别人都说这么大年纪了,要想学法文,非常困难。可是,我坚持'定量有恒'的办法,经过一年多努力,还是考上了巴黎大学。你才十几岁,记忆力和学习条件比我那时强多了,只要自己肯下工夫,就一定能学好。”
禹强出院后,每天要去医院理疗,正好祖父每天也要到医院去,他就利用路上的时间,帮助孙女复习单词。祖父说一句中文,孙女答一句外文。回来的路上,再换过来,祖父说外文,孙女说中文。
祖父的热情帮助,使孙女越学越有兴趣。很快,拉下的外语课全部补上了。学期结束时,祖父看到孙女的成绩报告单,特别是看到外语成绩那样好,满意地笑了。
性至善,待教而成。
——荀悦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
——李大钊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陈毅
要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陶铸教育女儿的故事
“文革”期间,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陶铸(1908…1969)被软禁以后,他的女儿陶斯亮被允许同他在一起住了一个多月。由于监视很严,他们父女虽然相见,但不能谈论任何情况。尽管这样,陶铸还是利用一切机会,找女儿谈话,向女儿表达自己的情操和志向。
一次放风,陶铸和女儿在一个池塘边散步。陶铸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四周池水里的荷花,对陶斯亮说:“亮亮,你看它出污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征着一种崇高的品德,你要好好记住它。”
陶铸还给女儿讲历史上忠臣的故事。他讲了东汉末年的范滂。当时宦官擅权祸国,到处是贪官污吏,范滂不畏权势,勇敢斗争,揭发了“深为民害”的权豪之党20余人。贪污的州官听到范滂来,望风解印而去。后来,范滂被诬陷逮捕,县令想放他逃跑。范谤说:“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他挺身就险,死时只有33岁。
江青、陈伯达等人曾无中生有地散布陶铸是“叛徒”的流言蜚语,一时把陶斯亮的思想搞得左右无主。一天,她趁监管的人不注意,问陶铸:“爸爸,你是出卖过同志吗?”听了女儿这样的问话,他愤怒得浑身发抖,然而他并不责怪女儿。他望着女儿的眼睛,深沉地说:“难道你也不相信爸爸?我是宁愿把自己的鲜血洒在地上,也不会做那对不起党的事。”
过了几天,陶铸同志把自己1935年在国民党监狱里写的咏志诗,抄录给女儿:
“秋来风丽费吟哦,铁屋如灰黑犬多。
国未灭亡人半死,家无消息梦常过。
虞外空谈称绝学,残民工计导先河。
我欲问天何聩聩,浸凭热泪哭施罗。”
诗中的施罗指的是邓中夏、罗登贤两位烈士。陶铸同志把自己处在敌人铁窗下的胸襟披露给女儿,不仅是为了回答江青、陈伯达的无耻诬蔑,也是为了使女儿能继承这样一种忠于革命的气节。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洁净的。
——契诃夫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申涵光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为善,犹为不教也。
——黄宗羲
循循善诱
——叶圣陶的教子艺术
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有三个孩子,一个叫至善,一个叫至美,最小的叫至诚,都小有名气。
说起叶老对孩子的教育,怪有意思的。
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中央。叶圣陶戴上老花眼镜,坐下来开始给孩子改文章。至善、至美和至诚兄妹三人,各居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父亲并不责怪他们,说是改文章,实际上是和孩子们商量着共同措辞,提炼思想。
叶圣陶给孩子改文章不像老师那样在文章上画画改改,而是边看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孩子:原本是怎样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有时候,至善、至美他们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当,孩子们也就跟着父亲默诵。
父亲的训练是严格的,但又是生动活泼的,三个孩子不觉得枯燥、乏味,十分喜欢父亲这样的训练。叶圣陶从来不出题目,硬逼着让孩子们去写。不过父亲有个要求,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们照父亲的主张去做,觉得可写的东西确实很多,用不着胡编,也用不着硬套,写出来的东西不会雷同,多少还有点新意。父亲看了孩子们的习作,总是很喜欢,鼓励他们继续写作。
父亲教儿学步,循循善诱;孩子们自奋其力,自然进步很快。兄妹三人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文章就得到朱自清、宋云彬的好评,出版社还出版了他们的习作《花萼》和《三叶》,宋云彬和朱自清分别为两本集子写了序。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才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我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
——巴甫洛夫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
严字当头——侯宝林教子的故事
侯宝林是著名的相声艺术大师,他在相声界自成一家,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他的大儿子侯耀华是影视界的明星,小儿子侯耀文是相声界的后起之秀,他们的成才融进了侯宝林的许多心血。
侯宝林对两个儿子从小就严格要求。他常说:“相声是一门综合艺术,不是消愁解闷耍贫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多种知识,是干不好这一行的。”因此,尽管两个儿子小时候在相声表演上都很有才能,但侯宝林却极力反对儿子们荒废学业去说相声。耀文8岁就迷上相声艺术,父亲反对,他就偷偷地学,一招一式已开始有点侯门相声的味道。耀文读初中时,铁路文工团向社会公开招考相声演员,他被一个同学拉去应考。他表演的是刚在北京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优胜奖的段子——《学校采访记》,结果被主考官一眼看中。但侯宝林坚持说:“相声从街头撂地摊,到现在登了大雅之堂,它不再是生活的小丑,生活的调料,而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相声演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要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你初中还没毕业,不适宜当演员。”
文工团的负责同志答应给他补习文化,耀文也表示:要先当好学生,然后再当演员。这时,侯宝林才同意了耀文的要求。
侯耀文成了专业相声演员后,侯宝林对他的要求更严格了,在思想品德上一丝不苟,对艺术则精益求精,从不马虎了事。一次,耀文从外地演出归来,把一家刊物给他拍的“相声表演脸谱剧照”得意地拿给父亲看。谁知侯宝林看了十分生气:“瞧你这些照片中,哪一个有点儿人样!还在杂志上刊登,都不嫌脸红?一个演员要认真严肃从艺,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
有一次侯耀文出演《关公战秦琼》,台下反应冷淡。他心中很不自在,便一个劲儿地琢磨着往这个段子中加点“佐料”什么的。他把这一想法说与父亲,想不到侯宝林一脸的严肃,毫不含糊地说:“即使没人乐,演员也不能在台上胡说八道。”
《关公战秦琼》是侯宝林的拿手戏。解放初,侯宝林应邀到中南海为中央首长说相声,有一次毛主席听完《关公战秦琼》后特别兴奋,特意提出下次要让他再演。为了把握好这出相声的艺术精华,侯宝林当场让耀文将《关公战秦琼》说了一遍,然后一一加以点拨。侯派艺术如何流传下来,由此可以略知一二了。
还有一次,耀文乐滋滋地回家,刚进门就发现气氛不对头——父亲正在生闷气。“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正要转身开溜,只听父亲大喝一声:“过来!你脸红不红?说的什么玩艺儿?”侯宝林指的是儿子最近演的那个段子《山东二黄》。
耀文不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