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子传-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心的重大伯啊,我活了五十多年,还是第一次才见到您这样的人哪!”
就在这时,白三老另外派的,前来桓家坞请医的人也赶来了。
桓先生安排人快给两个落水者换干衣裳,并且要好好照护重先生。他自己赶快带上医病要用的东西,找到一位善骑马者。桓先生上马,趴在善骑者的背后,然后举鞭催马,向扶风方向飞奔而去了。……
来扶风后,桓先生一头扎到对瘟疫病人的紧张抢救之中。经诊断,他给开了医治此病的药方。此次桓先生开出的中草药,不仅量大,而且样多——有白头翁、黄连、芍药、竹叶、栀子、犀角、蔻仁、滑石、蚕矢等。
桓先生安排扶风村人,要迅速弄来这些药物,迅速煮好,迅速送到病人嘴里。他让人到桓家坞把他存放的所有这方面的药物全部拿来,又派人四处找药。他说:“我这药方上有几样药现在不好找到,其中有些药缺,有些药找不够用的。我知道,城里这几种药已经不多,必须派一部分人下乡四处寻找。必须迅速将这些药物购买齐全,以满足病人所需。”
老聃先生要徐甲用牛驮他下乡找药。徐甲不让他去,说他已经摔损了身体。老聃先生一口咬定他没有事。他以他的包容和含蓄将病苦严严地隐下。他跃在牛背上,让徐甲牵牛驮他到四乡去。他亲自掏出他讲学、收徒得下的金银,将药一样样买足买够。在他和桓先生、徐甲、白三老以及扶风村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村上的瘟疫很快扑灭了。接下去,其他村上的瘟疫也被扑灭了。一方人的生命得救了,老聃先生累病了。
七月二十日,天气骤然变化。突然之间,黑云涌起,北风大作,暴雨倾盆,连下一天又零半夜。气候陡然转冷。夜里,老聃先生躺在“扶风闲屋”的竹床之上,突感彻骨透髓地寒凉起来。他浑身发冷,高烧烫人,很快进入昏迷状态了。他病了,由于过度紧张,过度操劳,精疲力尽,由于岁数太大,经不起折腾,由于伤损苦痛,出汗之后又遇冷水,寒气入内,由于天气骤变,燥热陡然转冷,他病了。他岁数太大了,一生给予,最后更加给予,竭尽精津,没有一点反力了。整个躯体,很快由酸变假了,他觉得他天数已到,无法救治,认为已经走到尽头,临死别再讨扰别人,就听之任之,干脆一声不响了。
天明,徐甲发现先生面色如土,脸型扭曲,进入昏迷状态,已经不行了。就放声大哭。噩耗传遍全村。扶风人流着泪围在他的床前,拉着他的手说:“重先生啊!您不能走啊!您是为救我们扶风人弄成了这样的呀!我们的病好了,您却要走了呀!我们还没来得及报答您呀!您连俺一口热水还没喝的呀!您不能走啊,您睁开眼吧,睁开眼再看看我们吧!再给俺说句话吧!”
老聃先生慢慢地将眼睁开一条缝,哆嗦一下嘴唇,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好,好了,我,不,不,挂……念了。……槐,槐里,……大,大黑,他,他们……”慢慢地闭上眼睛,啥时也不再说话了。
人们开始放声大哭。屋里屋外跪了一大片人,玉山、火娃和他的妻子桑离氏跪在最前面。火娃手扒床梆,看着盖在黑布底下的那个露着白发的救命恩人,泪如泉涌。桑离氏拉着老聃的袖子哭着说:“重公公啊!您是个大好人哪!俺扶风人再也见不到您了啊!”
就这样,先生永离人间了。周元王姬仁五年,秦厉共公六年,公元前四七一年七月二十一日早晨,中国古代伟大的人道主义哲学家,具有巨大智慧的思想家,道德学说的创始人老聃先生逝世了,宇宙间一颗巨星陨落了。
就在老聃先生去世的当天,槐里的赵弼襄、大黑,领着一群人前来找他。见先生已死,失声痛哭。霎时间,人们都知道重耳先生就是老聃了。接着,槐里村的人都来了。这天,扶风人和槐里人都为先生赶制了孝衣。两村人商量先生的殡葬事宜。为了以后能看到先生的坟,两村人都要求把先生的尸体埋在自己村上。槐里的人说,槐里是先生的家,那里有他的家,他生前所喜爱的西山就是他的家呀,他离开槐里的时候,还说要回槐里呀,他临死的时候还在说着槐里呀!请让俺把他殡到槐里吧,请你们尊重先生生前的意愿吧,请允下我们的请求吧,再不允,我们就要给你们跪下了!就这样,扶风人这才答应了。
槐里的灵车来了,先生的灵柩被抬上灵车了。
扶风人看到先生要走了,就又放声大哭了。槐里人戴孝扶着灵柩哭;扶风人戴孝跟在车后哭。七月“秋霜”降,白云含哀情,当天秦国百姓,凡知道这消息的都哭了。
秋风飒飒,秋云凄凄,举世哀聃,人心悲恸,老聃先生的灵柩在槐里西山安放了。安放那天,除了秦宫的人(“秦失吊之”)之外,各界的人士都来了,尹喜也从函谷专程赶来了。
老聃先生去了,留下真善道德而去了。
老聃先生去了,中国人民怀念他,世界人民怀念他。烟花娇美之春,有人到西楼观山来看他;大雪纷飞之冬,也有人到西楼观山来看他。来看的人中,有河南的,有陕西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河南、陕西是一家;中国、外国也一家。
………………………………………………
**** **** ****
后记
我们下决心要给老聃先生立传,已是十年以前的事了。
我们二人学习写作,总共已有三十三年的历史。早期,我们只是学写一点并发表一点中、短篇小说和故事,而用长篇历史小说体裁给老聃先生立传的事真是连想也没有想过。那是十年以前——1981年春,在一次关于“诸多历史名人,哪几位真正应该受到世人的爱戴”的闲扯中,我们突然不知天高地厚地产生了要给老聃写个“大部头书”的想法。想法尽管“雄伟”,但事实上力不从心。要给老聃这样的人物立传,难度是相当大的。以什么样的文学样式写传,这倒算不上什么问题,关键问题在于写作的素材。老聃先生,这位在中外历史上,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中享有盛名的伟大先哲,离开我们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不仅先生生活的时代离我们遥远,而且从他去世至今,还从未有人用文学样式给他写过大书,象我们这样学识浅薄的人,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要为先生写好历史题材的部头书,没有大量的资料,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放弃了大的想法,代之而来的就是小的想法了。我们认为:老聃先生是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爱戴的人物,我们生在老聃的故乡鹿邑,长在老聃的故乡鹿邑,鹿邑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老聃的传说,我们热爱老聃先生,而且又都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分会会员,不能写大书,可写小文章,写小文章也要写老聃,写不成《老子传》,要写一些关于他的民间传说。我们搜集整理了一些老聃的传说,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之后,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之后,评论家吴超从北京来信,建议我们全面搜集老子,争取出版一本《老子的传说》。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全面的搜集工作。我们二人分头在鹿邑境内(特别是老子的诞生地太清宫集)和外地(洛阳、函谷关、陕西楼观台、崂山太清宫等)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在鹿邑人民群众中,在老聃先生过函入秦的路途中,确实蕴藏着大量的,史书上难以找到的关于他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短的可以用几百字记录,长的要用近万字才能记完。其中,有的包含着深深的哲理意味,很有价值,补充了史书上的不足。这种大量的搜集工作,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它使我们已经放弃了的要给老聃立传的想法控制不住地“死灰复燃”起来。这一来,我们就下决心要使《老子的传说》一书的出版成为写作《老子传》的集砖聚瓦的工作了。
《老子的传说》一书刚刚脱稿,我们就开始着手《老子传》的写作了。为了多方面占有材料,我们又一次开始了关于老聃的调查和搜集。我们一方面到上述一些地方去对搜集到的传说进行考察对证,弃迷信,存科学,弃虚假,存真实。并且进行再搜集,再发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到一些大学的图书馆里去查资料,并顺便向一些历史和哲学教授去请教。除此之外,我们还从其他方面去处处留心,搜集老聃。不管是在报纸上,杂志上,也不管是在人们丢弃的“废书”上,只要见到一点点关于老聃的事,就用剪子小心地剪下,珍爱地贴在写作札记上。前后经过七年的艰苦深入的调查了解,经过再三再四的虚心求教和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