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家农场有条龙-第6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自己爸爸乔远帆的神情却变得异常严肃起来:“壮士三千,瑞迹空渺。瑞迹,瑞迹。难道传说是真的吗?”

“爸,什么传说啊。”欢喜哥满头的雾水。

“三千僧兵,瑞迹寺。”乔远帆缓缓的给欢喜哥讲了一个传说中的故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1402初,已进入靖难之役后期,建文帝授镇海卫指挥使郑熙尚方宝剑,率领3000御林军押运国库金银财宝,先其一步来到福建省宁德县金涵乡的瑞迹寺,及周边的安仁寺、三峰寺、金邶寺。

3000御林军全部剃光头发当了僧兵,指挥使郑熙自己当了瑞迹寺的主持。

朱棣攻下南京,发现国库已空,即派锦衣卫追查国库巨额金银财宝的去向。

直到永乐四年1406初,锦衣卫才探知,建文帝把国库金银运往福建宁德瑞迹寺和安仁寺。

朱棣当即命大将朱能之子朱武率兵一万,追至宁德,将瑞迹寺、安仁寺团团围住,双方立即展开血战。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瑞迹寺、安仁寺的3000僧兵悉数战死,燕军也死伤2000多人。

瑞迹寺由于尸体太多,无法埋葬,负责清场的燕兵将领只得将尸体全数推下瑞迹寺山门前的山沟里,然后铲下两边山坡的草皮泥土,将其深埋,并将瑞迹寺、安仁寺僧人株杀殆尽,寺院夷为平地。

瑞迹寺因此役杀人太多,戾气太重,后来在重建此寺时,主持特意在寺中的放生池中沉入九个大缸,并每日必诵经以超度被燕军杀死的冤魂。

燕兵在瑞迹寺及周边掘地三尺,但始终找不到那一批宝藏,原来,郑熙将军早在两天前已接到飞鸽传书,知燕兵将至,遂遣心腹部将将宝藏全数运到南山深处掩藏起来了。

“后来朱棣和之后的明朝各代皇帝都派兵前往南山深处寻找,但始终都没有找到这批宝藏,渐渐的不再相信郑熙将宝藏藏在了南山,而是转移到了别的地方。”乔远帆叹息一声说道。

欢喜哥的眼睛彻底亮了。

建文帝的宝藏?大明王朝的宝藏?

老天爷,我的老天爷哎,这笔宝藏要是真的存在那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啊!

这张牛皮纸难道是一张藏宝图?

如果真的是的话那了不得了啊!

当欢喜哥把这个问题问出,乔远帆却淡淡地说道:“是不是藏宝图很重要吗?壮士三千,身以殉国;燕子飞来,瑞迹空渺。燕子说的是当时的燕王朱棣。这也就证明了,朱棣血洗瑞迹、安仁两寺的传说是真的,这张纸对于历史的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老爹、亲爹、亲爸爸,藏宝图还不重要?那您老人家说什么重要啊!

三千僧兵?好吧,是不得了,自己也佩服他们,可这些壮士都死了多少年了啊,如果能把宝藏开启出来重见天日,也是对誓死守卫宝藏的烈士的尊重是不?

“欢喜,我可以确定这是一张藏宝图。”乔远帆把牛皮纸放到了自己儿子的面前:“好好的保存它,它属于你的,可是你真的决定去寻找这批宝藏吗?”

欢喜哥一怔,什么意思?

难道明知道有宝藏存在都不去寻找吗?

“欢喜啊。”乔远帆又叹了一口气:“这是传说中的建文宝藏,六百多年来,建文宝藏的传说困扰了无数的人,但它始终都在某个地方沉睡着。也许它们并不想被世人发现。就算你真的有机会找到了它们,但你想一想,当这批宝藏面世后,会引起什么样的轩然大波?还有,从法律上来说,宝藏可是属于国家的,你私人吞不了。”

恩,这倒是个问题。

欢喜哥想的却是另一方面。

历史上遗留下的宝藏的确是属于国家的,就算有谁发现了也必须上缴,顶多国家只给你一些奖励而已!

这个问题自己得好好的盘算一下。

当然,现在就去发掘宝藏太仓促了一些,必须要经过好好的准备是不是?

这张藏宝图也得好好的研究一下,看那些图案太复杂了。自己的爸爸肯定知道如何寻找,可是看他的样子根本对寻宝没有任何的兴趣。

算了,还是自己来想办法吧,自己有条神龙当助手呢。

当然,寻宝的时间肯定得好好的算计一下。

欢喜哥想到这里小心翼翼的把这张珍贵的藏宝图收了起来!

第641章 历史遗留谜团的最终答案

欢喜哥已经非常明确的知道自己拥有一张价值连城的藏宝图了。

至于什么时候去开启那还得好好的盘算一下。

乔远帆的心思却完全不在什么宝藏上,他轻轻的一掀,上面的一块隔板便被拉了起来。

箱子下面还有一层。

一块玉佩,然后又是一张牛皮纸。

难道还是藏宝图?

哎,哎,建文帝,你到底有多少宝藏啊?

乔远帆对玉佩什么的依旧不感兴趣,还是随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而那张牛皮纸上,却不再是什么宝藏的线索。

只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历史届的谜团却从这张牛皮纸上得到了解答:

建文帝到底死了没有!

建文帝的下落有几个说法,一个说法是死了,一个说法是建文帝远渡南洋,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其实是奉了朱棣的密令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还有一个传说是被大多数人相信的。

按照刘伯温“燕子飞进城”的预言,朱元璋晚年,最担心的就是自己一旦驾崩,孙子朱允炆接位肯定皇位不稳,老四朱棣发难在所难免。

他临终前,为自己选定这个文弱的嫡孙子朱允炆做了两个安排。

一是安排曾经在宁德县石后乡安仁寺、洋中三峰山寺当过弥沙,于洪武二十九年被自己选拔到灵谷寺、天界寺当住持的洁庵法师到福建开元寺当住持,万一允炆出了事,可以躲到洁庵法师当过弥沙的寺院去,洁庵法师可以就近保护他。

二是在奉先殿留下个秘密的铁箧子,并交待朱允炆:“临大难,当发!”

所以很多人都相信建文帝后来去当了和尚。

而这张牛皮纸上记载的,也证明了这一传说的真实性。

大概意思说的是建文帝跑到了开元寺里当了个和尚,随即朱棣到处在找建文帝,洁庵法师立刻安排他到了一个更加隐蔽的场所。

而身在空门的建文帝,念念不忘复国,始终都在谋划着夺回自己的帝位。

但是朱棣的政权非常稳固,一年一年过去了,建文帝根本看不到任何复国的希望,而自己却渐渐的老去。

眼看着希望就要破灭,建文帝并不甘心,他把后事拜托给了曾经为保护宝藏而战死的郑熙的后人郑玉。

并且交给了一块可以代表自己身份的宝石。

也就是雷欢喜在沉船里第一次获得的那块天下至宝!

他嘱咐郑玉,这块宝石是朱元璋给自己的,当条件成熟之后,可以向天下人展现这块宝石,然后推翻朱棣的统治,恢复建文帝的血脉!

而那批秘密隐藏的宝藏就是郑玉起兵的经费!

肩负重任的郑玉,知道凭自己一个人绝对无法成事,唯一的办法就是混到明军中去,寻找机会,秘密策反身边将士,一举推翻朱棣。

郑玉倒是成功的混进了明军,还当了一个小头目,但是想要推翻一个皇帝谈何容易?

国泰民安,老百姓肚子里都有饭吃,谁吃饱了撑的和你造反做那些杀头的勾当?

结果是郑玉的梦想遥遥无期,最终他也老了,倒下了。

临死前,他念念不忘自己身上的重担,就把这副担子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然后他儿子也老了,死了,临终前又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就这样这个复国的重任被郑家一代一代传了下去。

“我的天啊,还真有这样的人?”欢喜哥听到这里目瞪口呆:“复什么国啊?朱棣还是建文帝当皇帝不都是姓朱?再说了,就靠一个郑家哪有那么大的本事啊?”

“难道你当郑家的人不清楚这点吗?”乔远帆却是神色肃穆:“他们知道复国根本是不可能的,可是他们世代都在背负着一个承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必死而为之,这样的人才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

也许吧。

可是郑家最终还是失败了。

在牛皮纸的最后,明显是后来加上去的几句话。

郑家一直传到了郑苏这一代。

当时是明熹宗时代。

明熹宗年间,朝政腐败、政局混乱、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当时已经身为明朝水师统领的郑苏看到了复国的希望!

他决议不管胜负如何都起兵誓死一搏!

趁着一次单独带兵出征的时候,他把祖上留下来的所有东西都带在了身边,决定到了海上之后强行命令全船跟随自己造反。

以一条船的力量造反,也算是异想天开的了。

可是郑苏却认为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