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猎天下二部完-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衍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怒意:“如果轻率开战,必然引起战火;殃及百姓。你只需守好边境,不使魏军入侵境内,使得南方百姓安居乐业。”

    陈庆之听出萧衍语气不好,仍然力争:“元颢为魏国太傅,尚且投奔陛下,说明索虏人心散乱,此为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可错过。”

    萧衍猛然转身,面对陈庆之,雪白胡须和眉毛一起颤动:“一日之内,你两次劝朕发兵北伐。此事,朕意已决,不必再议。”

第一部分 3。7 山中宰相

    陈庆之护送萧衍回到建康,带着杨忠策马向东而去,仅半天时间就进入峰峦叠嶂的句曲山地界。山势渐陡,林木葱郁,山峰、洞府和泉水点缀四周,陈庆之请求北伐未成,一路沉默不语,进入山中,心情才随着景色好转,勒住战马缓慢前行。杨忠催马追上陈庆之:“关中侯,魏国北海王借兵北伐,我们为什么不在涡阳准备出兵,却跑到深山中?”

    满山郁郁葱葱的景色无法平息陈庆之的郁闷心情:“陛下不同意。”

    杨忠沉默无语,陈庆之望着四周山色,心情平复:“我们去拜访通明先生,只有他才能说服皇上。”

    杨忠一直在军中,不知道这通明先生有什么神通,陈庆之都不能说服皇帝出兵北伐,这个通明先生能做到吗?他抬头向前面一看,笑了:“哈哈,两头牛。”

    山中小径右边是一大片田地,一头黄牛放水草间,自由自在啃着绿草,另一头牛更加奇怪,竟然头戴金笼头,被农夫的皮鞭劈啪抽打着驱赶着耕地。陈庆之拢住缰绳,嘴角难得地露出笑容:“这两头牛就是通明先生的招牌,我们到了。”

    小溪顺着田地向山坡下延伸,一袭通天瀑布挂于山间,山洞隐约浮现,洞口孤立一座三层青顶楼阁,左右站立两个青衣道童。杨忠牵着两匹战马缰绳,跟在陈庆之身后,向楼阁走去,回头反复打量那带着金笼耕种的黄牛:“这牛头的笼头金光灿灿,难道真是金质?”

    陈庆之反问杨忠:“你知道通明先生吗?”

    杨忠一直在边境作战,头一次来到江南,连连摇头。陈庆之穿行在山间绿野,心情渐好,话也多起来:“通明先生姓陶名弘景,生于前齐年间,他四五岁时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写字,十岁看葛洪的《神仙传》,深受影响,从此与道家结缘。前齐永明十年,他将朝服挂在神武门,辞去官职,退居句曲山修道。皇帝起兵襄阳,改换天地,屡次聘他入仕,都被拒绝。皇上写信问他,山中到底有什么让你留恋?通明先生写了一首名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的小诗。皇上仍然催他出山做官,通明先生便养了这两头牛,你琢磨一下,这两头牛有什么含义?”

    杨忠看看两头牛,对照陶弘景的心态,立即明白:“那头悠闲的牛表示无官一身轻,那带金笼头的牛看似高贵,却不得不拼命做事。”

    “那金笼头寓意名利,世人大都为名利而牺牲悠闲惬意的生活。”陈庆之想起自己,难道我不是带着金笼头的牛吗?

    杨忠还惦念那首诗:“关中侯,那小诗写得什么内容?”

    陈庆之抬头看着句曲山间的浮云,停下脚步念道: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寄君。

    这首诗写得极白,杨忠身处此景,立时顿悟:“通明先生淡泊得如同白云一般,我什么时候才能过上这样悠闲的日子?”

    陈庆之笑着望向杨忠:“有些事情你能放得下吗?”

    杨忠想起父亲的血仇,升起对索虏的愤恨,切齿说道:“绝不。”

    “你能放下那个好看的魏国郡主吗?”陈庆之看出他神情不好,想起军中流传的杨忠掉裤子的笑话,岔开这件事。杨忠眼前立即出现明月笑如桃花的面孔,一股柔情涌上心田。

    “你还年轻,前途不可限量,应该做一翻大事,不能如此消极避世。”陈庆之拍拍杨忠肩膀:“皇上看了通明先生的诗和画,领会他用意,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但是每逢国家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咨询,朝中大臣都将通明先生称为山中宰相。王公贵戚纷纷入茅山拜见,通明先生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层楼阁,自己住在最高层,弟子住中间,宾客住在底层,三方各得其所。”

    陈庆之来到这世外仙境般的茅山,心胸豁然开朗,抱着顺其自然,随心所欲的心态,也不催促求见陶弘景。直到傍晚,仙风道骨,眉须皆白的陶弘景才从楼上下来,他与陈庆之素来投缘,寒暄后并肩走出楼阁,缓步走向茅山深处。

    杨忠猜到两人必谈大事,停住脚步,又想贴身保护陈庆之,又抬脚想跟随。陶弘景悠然转身,银须随风飘摆:“子云,这是何人?”

    “游骑校尉,杨忠。”

    “杨忠?身高八尺,虎背熊腰,战场上必然以一当百。既然有缘,何不同行?”

    陈庆之笑着答应,杨忠紧走几步,落后陶弘景和陈庆之半步,陪伴在他们侧后。陈庆之此行想请陶弘景帮助说服萧衍出兵北伐,又担心走漏消息,反而让萧衍误解。一时竟然想不起如何开口,便陪着陶弘景游览山色,聊些不相干的话题。天色渐黑,陶弘景猜到陈庆之必有心事,侧面试探:“子云,你看我这茅山怎样?”

    “人间仙境。”

    “为何不退出沙场,来此隐居。”陶弘景继续探测陈庆之态度。

    “先生跳脱世俗,我却有许多放不下的事情。”陈庆之叹气一声。

    陶弘景故意给陈庆之一顶高帽:“韦睿去世之后,你就是国家顶梁柱,如果没有你驻守边境,这里早是一片浩劫了。”

    韦睿外号韦虎,曾经在钟离大战中击败北魏中山王元英和镇东将军萧宝寅率领的八十万大军。陈庆之隐隐听出陶弘景的讽刺味道:“多谢先生点醒,没有我陈庆之,自然会有其他人抵御胡人入侵。”

    “既然如此,何不盘桓几日?干脆就此常住下去。”陶弘景想逼出陈庆之此行意图,故意这样说。

    萧衍劝陈庆之出家当和尚,陶弘景留他当道士,陈庆之苦笑:“等我心愿一了,就来这里陪先生。”

    “什么心愿?”陶弘景终于找到追问机会。

    既然陶弘景挑出这个话题,陈庆之当即回答:“北伐中原。”

    “准备好了吗?”两个人终于自然而然谈起时局。

    “我攻下涡阳后练兵一年,全部准备就绪。”陈庆之暂时不想说与萧衍的分歧。

    “魏国大乱,是千载难逢的北伐良机。”陶弘景号称山中宰相,对时局非常了解:“为何还不出兵?”

    既是陶弘景主动问起,陈庆之卸下包袱,说出心里话:“陛下不恩准,反而送我一本《大涅槃经》,让我修习佛法。”

    “哼,又是佛法。”陶弘景突然停住脚步。

    陈庆之听出陶弘景对佛教大为不满:“佛教怎么了?”

    陶弘景的不满表露无疑:“皇帝也逼迫我归依佛家。”

    陈庆之还不知道此事:“您是道家领袖,谁不知道呢?”

    陶弘景与陈庆之私交密切,说话没有顾忌:“佛教本是胡人宗教,在东汉末年渐渐东行,传入中原,五胡乱华后更加兴旺。和尚尼姑身披胡服,满口阿弥陀佛、般若波罗密这样的胡言胡语,国家未亡于胡人刀兵,道教和儒教却要先亡于佛教了。”

    陈庆之不信佛教,也不知道事态这么严重,怔然不知如何应答。

    陶弘景加重语气暗指沉迷佛教的萧衍:“不仅如此,有人修习佛教到了痴迷的程度,不顾国事了。”

    陈庆之叹气一声,无话可说。

    落日余晖从树稍透射进林间小径,陶弘景满腹忧虑:“中原沦陷,汉人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守住边境,为汉人保留最后一处生存之地,已经不易,北伐谈何容易?”

    陈庆之心中一动,反问陶弘景:“先生知道我为什么一定要出兵北伐吗?”

    陶弘景猜到陈庆之心事:“两百年来,北强南弱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六镇起兵,魏国暂时无暇南顾,北方一旦重新统一,就是南朝土崩瓦解之时。南朝名师大将陆续凋零,仅你硕果仅存,再也没有其他将领能够抵御胡人入侵了。”

    陈庆之正是为此事忧虑,长叹一声:“天下形势确如先生所言,对汉人极其不利,万一胡人渡江,席卷江南,汉人还有生存之地吗?我出生于永明二年,今年四十四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