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小闲人-第11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让科举深得人心。关于这读书一事,陛下可还记得那昭仪学院。”
  武媚娘嘴角露出一抹微笑,和韩艺合作,就是这么轻松惬意。
  李治微微一愣,道:“这朕当然记得,朕也非常支持,但这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武媚娘道:“臣妾也知道这是杯水车薪,但是有胜过无,而且韩艺提出的教育慈善基金,是真的可以让更多人的读上书,只是这可能还需要陛下的支持。”
  李治道:“你说来听听。”
  武媚娘道:“韩艺,还是你来说吧。”
  韩艺道:“回禀陛下,是这样的,教育基金主要是依靠善心人士捐钱,建办学院,让更多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读书,但是天下间真正有善心且又有钱的人不多,其因此微臣想了个办法,就是让商人参与进来,因为商人有钱。根据我朝规定,商人的后代是不能够参加科举的,因此微臣就想让商人捐款这个教育慈善基金,从而获得子孙可以参与科举的资格。”
  武媚娘道:“陛下以为如何?”
  李治稍稍点头,道:“你这法子倒不是不行,但也不能说捐了钱就可以参与科考,那样的话,每个人商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的后代获得科考的机会,这会招到许多大臣的反对,所以必须要捐一定数目的钱才行,而且不能作为长久的政策。”
  这年头商人不讨喜,读书人都不喜欢商人,而且为了让百姓都去务农,必须限制商人,这样才会体现农夫的优越性。
  韩艺笑道:“这是当然,微臣是打算修建一座学员为标准。”
  李治点头道:“这倒是可行。”
  武媚娘见李治答应了下来,眼中不禁闪过一抹喜色。
  其实这是武媚娘与韩艺早就商量好的,原本计划是趁着武媚娘称后那股风,就将这事给定下来,但是那一场火,就将此事给耽搁了,立刻又是韩艺和萧无衣的事,因而又爆发了一系列的事故,导致一直没有落实。
  但是武媚娘也是见缝插针的高手,如果能够借用科举这一股风潮,将武皇后教育慈善基金给定下来,那武媚娘在寒门眼中的地位肯定是猛涨,这可是获取民心的大好机会,武媚娘如何会愿意错过。
  ……
  ……
  在跟中枢大臣商议过后,李治就再将科举拿到朝堂上议论,因为中枢大臣都点头了,大致方针是不可能改变了,只是有些大臣对于一些细节感到不满,讨论下来还是非常顺利的。
  再加上皇帝的极力推动,这很快便定下来了。
  然而,这刚一定下,李治就是迫不及待的将科举改革的消息公布天下。
  还是分常科和制科,常科包括进士科、明法科,杂文科,军政科,史科,童子科六大科目,童子科是小学毕业科目,这个不能废弃,这制科也分六大科目,也就是贤者六学。
  但以前的常科是每年分期举行,而制科是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可是这样一来的,韩艺当然不会答应,他强烈要求,制科也要分期举行,你皇帝下诏考,万一你不下诏,那总不会考,那人家也不会学啊。
  制科就定为三年一考。
  常科也定为三年一考,原本常科是年年要考的,但是你哪怕是进士及第,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当官,要等到朝廷缺人,亦或者朝中有人推荐,才能入仕,从这一方面来说,进士其实是一个动词,进入仕途,进士不是官员。所以,一年一考,韩艺觉得频率太高了,关键是你用不着这么多官员,改为三年一大考,这样的话,进士及第之后,就有可能立刻录用,不会让人家在家等。
  如果说皇帝急缺人手,可以直接开恩科,定一年一考,不能减的,定三年一考,是可以加的,还可以用皇恩浩荡的名义开,这当然符合皇帝的利益。
  而整个科举流程主要是分三级考,乡试,说是乡试,其实是县试,可不是一个乡一个乡的考,州试,省试,省是指三省,不是地域名称,也就是京城大考。
  乡试和州试是年年考,只是说乡试早一轮,今日考乡试,明年才去考州试。
  每个州的录取名额是一样的。
  这也是韩艺建议的,因为唐朝做梦都希望狭乡的百姓迁往宽乡,让更多的土地可以开发,名额一样,那么宽乡肯定轻松一些,促使一些百姓转去宽乡,这也是对宽乡一种福利政策。
  另外,还有一个重大改革,就是乡贡制度,以前的乡贡,是各地方保送的,也就是推荐上来的,现在废除了推荐制度,必须要考,但却保留了乡贡,贡不是推荐,而是朝廷负担一些家境贫苦但成绩优异的考生上京赶考的路费。这当然也是韩艺提出来的。
  这个政策是整个新科举中非常明确信号,砍掉推荐制,因为推荐的人才全都是贵族子弟,不会是寒门子弟,现在都得经过考试,这乡贡本来是有利于贵族子弟,现在就是有利于寒门子弟。
  而且各地上京考试的考生的成绩,直接影响当地官员的政绩,占考核比例非常重。
  这就是促使各地官员必须将优秀的考生送到长安,你弄一些有纨绔子弟来,结果全军覆没,那你这官可能都当不久了。
  而科举考试内容是改得面目全非,主要是进士科,省试分两大部分,笔试和口试,全都是以时政政论为主,但是乡试和州试,就是经义和帖墨、策问各占三分之一,该读得你还是要读,最后一关就是看你能不能灵活运用。
  但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也是从未有过的,就是综合考核,就是你平时的表现,乡试、州试不设,只有省试才设有综合考核,因为这成绩直接地方官政绩挂钩,而综合考核又直接影响大考的成绩,这就逼的州试也得去考核一下,品行太差的人你送上来,那就悲催了,朝廷考核考生的平时成绩,可是朝廷派人去考核,不是让地方上派人考核。
  试卷是全国统一的。
  这一次的科举改革,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901章 丰收也不讨喜
  而这一次科举的大规模的改革,也正式宣告李治时代的到来。
  犹如天空乍响一声惊雷,整个长安城都沸腾了。
  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科举之事,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
  寒门是欢天喜地,相约好友,或酒楼茶肆,或道观庙宇,或山间田边,举杯痛饮,畅谈科举,仿佛人生充满了希望。
  因为这一回科举改制中很多政策都是有利于寒门的,再加上前面的士庶之争,朝廷的意思已经相当明显了,这也是自魏晋以来,朝廷第一回站在了寒门这边,这绝对是值得庆祝的事。
  而贵族阶层却是一片抱怨之声,其中取消改革乡贡制,是肯定伤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以前是乡贡都是保送生,九成九都是大姓子弟,这伤害的太深了。
  可问题在于,这并不是李治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定下的政策,他还是获得一部分大臣的支持,而且这些支持的大臣都极具代表性的,韩瑗、来济代表着关陇集团,崔义玄代表着山东士族,李勣代表着军方,李义府、韩艺代表的是寒门。
  他们支持科举改制,主要还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的,韩瑗、来济代表的关陇集团,刚刚在废王立武上面,得罪了李治,而且败的无声无息,要再反对李治的话,他们也害怕,而且李治推崇的尚贤之风,人人机会平等,对于国家和百姓都是好事,他们也没有理由反对。
  而山东士族因为崔戢刃他们当家,也在寻求改变,他们将重返朝堂寄托于科举上面,他们是坚定的支持者,李勣虽然少有发言,但他肯定也是支持寒门的,因为他也受过贵族的排挤。
  最受伤害的就是那些地方上的大姓,因为这样一来,他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但是李治可不会关心他们,他得到权力中心和百姓的支持就可以了,而且他对这些沽名钓誉的大姓之家,早就心生怨念了,因为对于皇帝而言,地方势力太大了也不行,必须压制这些地方上的乡绅。
  另外,长安城内的贵族子弟,也是分化成了两边,拥护崔戢刃一边的,对此都是持有支持的态度,公平好呀,这你们要还输了,那你们总没有借口了,都卯足了力气,要与寒门在这科举上一较高下。拥护裴清风的,自然对此有诸多抱怨,觉得这太不公平了,凭什么寒门与他们士族平起平坐。
  争论还是有的。
  但并不能改变什么。
  ……
  ……
  这事定下来之后,这士庶之争但是就告一段落了,但竞争是肯定不会停的,只是这竞争转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