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物贩子在唐朝-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卢鸿所书小篆字体,与此时唐人通见篆书不同,大有后世邓石如、吴让之的笔法,略有隶意,讲究笔法变化,生动而有意趣。唐以前人作篆,立求平稳工细,结构对称如图案一般,因此为方家所弃。卢鸿篆书一出,当时惊倒了褚遂良,大呼“不想篆书亦可如此”。
但更让褚遂良倾倒的,是卢鸿所书古隶。唐时隶书这一名称,与后代不同,是将古隶与正书,均称为隶书。为着区分,也有人将古隶,称之为八分。直到后人以“楷书”称呼正书后,隶书一名才又为古隶专用。
有唐一代,八分古隶不受重视,几乎无人书写。卢鸿的隶书其实功夫下得也不是特别大,但他后世广见隶书名家之作,如邓石如、伊秉绶以及刘丙森等。此时卢鸿所书便多有刘丙森隶法。虽然后世对其书颇多争议,认为有僵化呆板之弊,但此时写来,却是惊艳绝伦。褚遂良初见之下,大为倾倒,几乎便有三月不识肉味之叹。从此他便日日沉沦在八分古法之中,整日寻找各类隶书碑版,参对卢鸿书法,临池不缀。每有所得,便要跑来与卢鸿讨论,忙得不可开交。
也不只褚遂良,组中诸人,虽然不如褚遂良般精于书法,但唐时读书人,哪有字写得差的。一开始,也只是听闻卢鸿书法高妙,后来又知道在魏王府上,狂草题壁,震惊四座。待见以书法闻名的褚遂良天天来找卢鸿请教书艺,又看了卢鸿的诸体书法后,也都是称羡不已。
第五卷 名动长安 第十八章 平淡背后的暗流
 更新时间:2008…10…26 11:39:16 本章字数:3622
时卢鸿善书之名已然大着,又有了褚遂良的大力推举船高。虽然卢鸿早已声称,无暇参加各类集会宴请,但求书之人,却是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将门路托到卢承庆、孔颖达等人的头上的,卢鸿也不好拂了面子,因此也有些书作,渐渐流出,更是轰动长安,引得大唐书风,也渐有转变。
最早求得卢鸿书作的,当然就是近水楼台的褚遂良大人。自从见了卢鸿真草隶篆诸体书法后,便缠着卢鸿为他写一套法书,以为临习之用。卢鸿无法,便为他写了一套四条大屏,分为真草隶篆四体,内容乃是张衡的《四美歌》。
这套立轴条屏均为六尺之制,虽然称不上巨幅,但其四屏并立,形制也颇为可观。尤其是立轴悬挂的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
立轴这种形式,在后世是书法的主流,但在唐时是绝未曾见的。唐人作书,均是横幅,裱为卷轴,观赏时展开把玩,也不会将之挂在墙上。后来南宋时,才有立轴形式出现,但是否用于悬挂,也无确凿证据。比较可信的是,自元入明后,悬挂立轴才成了书法的通用形式。
褚遂良从卢鸿这求了这四条屏后,自然喜不自胜,张挂在自己书房中,日日相对观摹不缀。来访之人,见了这四条屏,也是讶于形式新奇,书法精美。一时之间,立轴书法蔚然成风,篆隶字体也再度流行开来。更有那好古追奇之人。将那鸟虫体、文等俱都搬了出来,发展成六条屏、八条屏等。一时之间,豪门大户,家家墙上都挂上了几条立轴。据说长安有一家新兴鲜卑权贵,以族为姓,人称鲜鲜氏的,一口气在书房围圈挂了二十余条立轴。这些书法从上古钟鼎文到近人地行草书,大字小字。挤得屋内密密麻麻。人一进了屋。便觉得头昏眼花。如鱼落网底一般。故人皆称之为“鲜鲜中文网”。
此时卢鸿那名声,可说如日中天。此前卢鸿名气本已不小,尤其自他来到长安,举凡新作短柱、鉴古断伪、王府题诗、首创折扇、篆隶条屏等事迹佳话,一一流传开来,只引得长安学子趋之若骛,日以跟随卢鸿所倡新风为尚。更有甚者。不惜重金买通孔颖达府中下人,为之随时关注卢鸿的一言一行。以至于卢鸿有什么口头禅、喜欢什么穿着、爱吃鱼还是爱吃鸡、起床后是先洗脸还是先刷牙等,都被一一探听出来,引起广大追星族的追捧模仿,成为青年男女集会时谈论最多的话题。卢鸿本人则一跃成为大唐最耀眼的偶像级明星,你可以不知道尧舜为何、孔孟是谁,但若说不知道卢鸿的名字,肯定会被人鄙视到无地自容的。
而孔颖达府上的《五经正义》修书小组。也成了最受大唐士林关注地对象。小组成立时上报地那篇经义总纲。已然逐渐流传开来,博得一片喝彩。消息灵通地人士,均知道此文虽然是挂着孔颖达、颜师古等人的名字。但实是由卢鸿捉刀而成的。之后的《古文尚书》辩伪考证,又再次掀起一阵狂澜。这两件士林中的大事背后都有卢鸿的身影,一时使士林中人,对这位卢府神童再次给予了极高的关注。
而此时地修书工作,进展也颇为顺利。小组中分成若干团队,分由人带领,注解经义。每日里在石桌上均要碰个头,通报进展,商议细节。休息时还要听卢鸿讲演格物实验,另参与众人都有身在桃源般的感觉。
只是在大唐的朝堂之上,却渐有风云隐动之势,因为一件小案引发的大唐开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反腐事件,几乎震动了整个大唐政局。
这件后世称为“虚仓案”的案子,最初起因却极为偶然。
最初是洛阳地方上的一个县令,名唤李明世。此人也没有什么真实才学,只不过因着与当朝某权贵有些绕着弯的亲戚,走了些门路,在前几年时便因推举而入了仕途。只是此人实在不是个当官地料,便是大字,也不识得几个。还好仗着上边有人,没人愿意与他为难,因此上也混得稳稳当当,一路顺风顺水。
只是大唐时官员,薪俸也没有多少油水。何况他身在洛阳地方,地处东京,这等芝麻官能有多少孝敬。眼见得身边多是豪门大户,挥金如土,自然不免心中发痒,总是寻思着要开个财路,捞些外快才好。
事也凑巧,正在这李大人一门心思找发财门路时,一位少年时地好友偶然上门拜访。他这位好友少年时便善于钻营,本姓尤,人都称他为“尤老鼠”。这尤老鼠因为在故乡恶了当地一位豪强,混不下去了,便带了妻儿,举家迁至洛阳城郊。除了每日在城中打些短工,偶尔也帮人拉活搭纤,以为营生。
待听说幼年时好友李明世不知祖上
么高香,居然当了官,成了县老爷,这尤老鼠连忙备来拜访,本意也是想从这里打打秋风,弄些好处。
李明世见好友来访,所谓他乡遇故知,也很高兴,在后堂招待尤老鼠,二人喝着酒,互述别情。待听尤老鼠说在故乡混不下去,如今客居他乡,生计艰难时,一时引动心思,不由唉了一声,连饮几杯闷酒。
尤老鼠见了,忙问李明世堂堂县令,有什么发愁的。李明世一来有了几分酒意,说话有些活泛;二则与尤老鼠也是多年好友,便把自己的心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尤老鼠没想到县太爷居然也为了银子发愁,便说:“自古人言,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难道你这当大老爷地,辖着这些子民,管着这些银钱,还为着几两银子发愁不成?”
李明世连连摇头说:“老鼠你却是不知道。我这小县,紧挨东京洛阳。虽然不是天子脚下,但随便拎出一个来,谁知道是哪家王爷的外甥,哪位将军的舅爷?再也不敢胡来的。就算是有些孝敬,到我这里,也不过是微微了了。若真想做些什么,却又条条框框管着,哪有宽松?人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再管着钱粮,又哪有一分是我的?难不成我还敢把这兴洛仓给卖了不成?”
那尤老鼠撇着两撇胡子,边嚼着口中的羊肉边说:“卖是自然卖不得。不过李大哥你是守着金山,却要哭穷。这其中关窍多多,小弟也是帮人跑过几天帮办,略知一二。要说起门道来,这里边的勾当可多啦。”
李明世两只小眼不由一下子亮了起来,听尤老鼠话中有话,连忙操起酒壶,为尤老鼠满满斟上,一口声叫着“尤大哥”说道:“不知这里有什么门道,还望哥哥教教小弟,有了好处,必然少不了哥哥你的。”
尤老鼠将口中羊肉咽下,端起面前的酒杯,“滋”地一声干到杯底,这才咂着嘴对李明世说:“李大哥,这千里做官只为财。哪有只为人看家,不顺点好处的。那兴洛仓本是朝庭为着备防荒年战事等所做储备仓,寻常年份,自然不会动用。放在里边也是发霉,干脆你便暂时将这粮食贷将出去,等秋后时再收将回来,不是平赚了一份利息?”
李明世一听却不由犹豫道:“这如何使得?那朝庭也是要定期来查库的,如若少了粮食,我却如何交待?”
尤老鼠将手一拍,“咳”了一声说:“我的李大哥,你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