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14010605-第3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轻举妄动,那怎么动?刘秀这样告诉吴汉:不轻举妄动,就是不要动的意思。你就尽管坚守广都城,等着公孙述来打。一定要记住,不要跟他决战。一跟他决战,就上当了。如果他要进步,你就吊他胃口,把他转晕,搞得筋疲力尽,才可以出兵。

如果公孙述不出兵,那好,你就步步为营,向前推进,压迫他们主动出击。

刘秀这话很重要。但是,他忘了跟吴汉说一句:切记。如果不听我的话,吃亏在后头。因为你之前不听我的话,已经吃一次亏了。

刘秀这人,跟高祖刘邦有相似,有不相似。相似之处,都是雄才大略之人;不似之处,刘邦很爱吹牛,务虚也务实。刘秀呢,很少玩虚,基本是个务实主义者。

正因为他务实,所以特喜欢务实主义者。凡是少说话,多做事的人,他都寄以重任。冯异是这样,偏将军臧宫是这样,吴汉也是这样。一句话,他爱死这些务实主义将军了。

当年,刘秀在北方追杀王郎时,正是吴汉深处渔阳郡等,带回了一支骑兵,并如实向刘秀汇报人数,让刘秀感动万千。然而,吴汉够务实,同时也是一根筋的人。他脾气要倔起来,跟邓禹没什么两样。当年邓禹被赤眉打得狼狈不堪时,冯异和刘秀都劝他还是忍忍,结果就是忍不下那口气,一败再败,败得无地自容。

不过,吴汉跟邓禹稍有一点不同,这就是邓禹知错不改错,屡屡犯错。吴汉则是知错改错,改了再犯。比较起来,两者结果尽管是一样的,但是态度不同。态度决定命运,不可以轻视哪。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听。吴汉认为,上次犯了不小心的错。这一次不同了,没有刘秀,他自信自己照样摆平公孙述,拿下成都城。

果真是这样的吗?凡是不接受刘秀指挥的将领,多数都是吃大亏的。照这个定理来看,吴汉想绕过刘秀,搞定公孙述。一句话:悬,真的很悬。

成都城南门外,有一条河,叫锦江。吴汉认为,照目前这个形势,公孙述是不敢出城挑战的。按刘秀所说,步步为营,迫公孙述出城,这个很麻烦。不如直接把军队开到南门外,只要兵临城下,公孙述肯定出战。如此一来,岂不省事?

于是,吴汉率两万步骑混合兵,渡过锦江,在北岸驻营。同时大修浮桥,命令副将刘尚率一万人,在南岸待命。把这一切工作做好后,吴汉就向刘秀汇报了前线基本情况。

然而,当刘秀一看到吴汉的报告,震惊万分,火都大了。他即刻回了一信,大骂吴汉。

吴汉只知求省事速战,却不知道刘秀之前跟他说那翻话的真正意图。在战场上,刘秀不是一个谨慎的人,也不是一个急功冒进的人,凡是他认为可以出手的,都毫不犹豫出手。但是,他这次让吴汉谨慎向成都城推进,其实就是放长线钩大鱼。

仔细想想,刘秀的指挥不是没有道理的。之前,吴汉攻打广都时,像砍白菜一样,砍得敌军都四处逃散,公孙述喊都喊不住,吓也吓不住。此情此景,成都城中还有十万余军队,足可说明一个问题——这帮人并不怕死。

孔子说,民不惧死,何以死畏之。在战场上,士兵都不怕死了,还有什么是可怕的呢。所以,刘秀就认定成都城内,公孙述这十万兵不容小瞧,必须小心对付。

只可惜,吴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刘秀要骂吴汉,不是要骂他乱来,不听指挥。而是头脑不够用,竟然布下了一个让公孙述可以下手的棋局。看看刘秀是怎么批吴汉的,就要知道一二了。

刘秀是这样骂的:我之前对你千叮万嘱,没想到你还是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了。这也就罢了,看看你布的什么阵。你深入敌方,却又跟刘尚相距二十余里。如此距离,只要公孙述派兵牵制你,围着刘尚打,你们俩根本都不能互相救援。赶快趁公孙述还没看出破绽之前,退回广都。

兵法有云:兵无常势。在战场上,两军形成犄角之势,互相照应,到底多远距离才是合理的,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候,一百里并不正好合适,有时候,二十里好像又太远了。这个,都要看综合战场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待的。

刘秀之所以说吴汉和刘尚相隔二十余里,太过遥远,并非是二十余里太远了,真实的情况是,吴汉离公孙述太近了。公孙述只要城门一开,大军压出,马上就见黑白。可是刘尚要跑来支援,估计黄花菜都凉了。

刘秀以为,他这封信应该可以来得及挽救吴汉。但是,他怎么也没料到,在吴汉收到他的信之前,公孙述已经看出吴汉的破绽了。

二、决战成都城

马援曾经说过,公孙述不过是只井底之蛙,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这话说的是没错的。但反过来想一下,井底之蛙是不知道外面世界有多大,但很清楚井底有多深。公孙述很知道自己的老底,可是吴汉并不了解。

如果吴汉以为成都城,就是一口浅井,只要是个人,把桶往下面一伸,就能打到井里面的水。这样想的话,那就错了。现在公孙述很想告诉吴汉,成都这口井,深得很呢。

公孙述认为,吴汉欺人太甚,竟然把部队开到家门口,如果再不出兵,世人都视公孙述为无物了。好吧,给他点颜色看看,让吴汉知道井里的蛙,是多么可怕的一只大蛙。

刘秀给吴汉的快信,是担心公孙述把用兵把吴汉缠住,先攻刘尚,再来摆平吴汉。就这点来看,刘秀是小瞧公孙述的胆量了。相反,公孙述是要先杀大狗,再打小狗。他派军牵制刘尚,重点攻打吴汉。

果然,公孙述派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等两人,率军十万余人,分做二十营,倾城出动,向吴汉发起了攻击。此时,刘尚被公孙述另外一军缠住,欲救不得,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公孙述十万军就像疯狗一样,围着吴汉嘶杀。

这是吴汉做梦都没想到的。他太轻敌了,太小看公孙述了。没想到被追杀的绵羊,还能摇身一变成恶狗了。吴汉拼杀一整天,累得不行,只好败回营里。

这时,谢非纵兵包围汉军营地。吴汉想逃跑,除非长了翅膀。他没有翅膀,注定被困死了。吴汉后悔死了,早听领导的话,怎么会有今天这种局面。

吴汉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你要失败了,而是你差点成功了。此役失败,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了。然而,吴汉还没有乱。他把诸将召来,宣布了一个重大突围决策。

吴汉说道:“我们翻山越岭,转战千里,兵临成都城,突然大祸临头,让人始料不及。而如我们和刘尚,又被切割阻断,不得联系。”

吴汉语气凌厉,接着说道:“我们想要活命,就得想方设法,突围出去,与刘尚会师。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生的希望,就这样在绝境是被点燃了。吴汉也要让公孙述看到一个真正的吴汉,他拿得起,也放得下,从不悲伤绝望,自取灭亡。

接着,吴汉把军中所有好吃好喝的,都拿出来犒军。将士们都吃饱喝足,喂饱战马,好像都准备逃路。但是,吴汉一点也不慌,他紧闭营门,坚守不战。为了迷惑敌军,他派人到处插旗点火烟火。

一连三天,公孙述都只看到吴汉在军中炊烟袅袅,不知在烧哪壶。

想知道吴汉烧什么水,答案马上揭晓。我们知道,负责包围吴汉的是公孙述的大司马谢丰。这绝对是个偷懒大王,吴汉三天不战,他好像也懒得管了,呆在帐里打瞌睡。但是,三天后,他却听到一个可怕的消息——吴汉不见了,他的大军也不见了。

真见鬼了。要煮熟鸭子,难道也会飞吗?谢丰郁闷死了。然而很快的,他又听到吴汉的消息了。原来,吴汉在一天夜里,悄悄打开营门,人禁声,马衔枚,向南回移,与刘尚会师了。

谢丰才这发现,他被吴汉骗了。他以为那袅袅炊烟,满天旗帜,就是吴汉虚张声势,想让他们撤军。可没想到,吴汉声东击西,玩是却是三十六计,走为上。

事实上,谢丰也不是随便偷懒的人,他只是太大意罢了。好在吴汉没跑多远,现在还可以追。于是,谢丰分成两路,一路扑到锦江北渡口,防止汉军支援;另外一路大军,则渡过锦江,攻击与刘尚会师的吴汉。

谢丰想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吴汉大开杀戒,把所有兵力都投入战场。两军打得极为疯狂,刀砍钝了,剑刺不动了,就用拳头打。双方从早上打到晚上,吴汉大破公孙述军。公孙述的大司马谢丰和执金吾俩人,均被斩下马去。

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