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滴血瞳-第9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献忠部队,在大雾弥漫的清晨包围了凤阳城。不到半天,就全歼了守卫凤阳的两万官军,击毙守将朱国正等人,俘获了凤阳知府颜容暄,并当着百姓的面,历数他的罪行后,处以死刑。张献忠把胜利品和府库里的粮食,分给当地的贫苦农民,又叫农民和四乡百姓,砍光皇陵的几十万株松柏,还拆除了周围的建筑物和朱元璋出家的寺庙,然后掘了皇帝的祖坟,同时将凤阳富户杀的一干二净。

    崇祯皇帝得知消息后,立即穿上丧服,跑到太庙放声大哭;并下令朝廷官员素衣素食办理公务,表示哀悼。崇祯帝撤了兵部尚书的职,砍了凤阳巡抚和巡按御史的头,又把早已革职闲住的五省督师拉出来定了死罪。尽管如此严厉,官军仍然挡不住张献忠部队的进攻。

    张献忠攻下凤阳,又挥师南下,接连攻克合肥等地,一直沿长江打到江苏的仪征,一路所向披靡。后来又回师向西,经过霍山,同马守应部会师于湖北麻城。

    接着,从湖北进入河南,又进入陕西,由商洛打回关中。张献忠转战千里,忽东忽西,选择官军的薄弱环节,打破了官军企图在中原围歼农民军的战略计划。张献忠回到关中后,与高迎祥在凤翔会合。

    又在陕西与明朝兵部尚书洪承畴统率的官军进行了几次战斗,洪承畴手下的大将,如曹文昭等人都被农民军斩杀,官军损失惨重。农民军遂转而直插河南。

    崇祯九年(1636年)初,农民军已发展壮大到几十万人,在河南会合时,常连营百里,而当时张献忠的部队就有十万人以上。同年九月,闯王高迎祥遇伏被俘,被凌迟处死。

    李自成等大部转战于潼关以西地区,张献忠所部遂成为潼关以东地区官军攻击的主要目标。张献忠所部转战于鄂、豫、皖时,多次打败官军。攻进河南时一举占领徐州,杀了左良玉的哥哥。

    次年三月,在安庆家店的战斗中又击毙明将潘可大等人。但是,由于流民军各部缺乏统一部署和协同行动,每部各自为战,到了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各路农民军均连遭挫折。

    特别是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明朝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策划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李自成在陕西遭到几次失败,刘国能等也在河南归顺朝廷,都给张献忠的队伍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张献忠在进袭南阳的战斗中被左良玉军击败,本人也受了伤,幸被部下孙可望力救脱险,遂带部队退居谷。

    在官军的强大攻势下,为了保存实力,张献忠在谷城接受了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受“招抚”后,张献忠拒绝接受改编和调遣,不接受官衔,保持了独立性。他把四万人的部队分布在总部谷城的四郊,分四营,各设一员大将率领。在休整期间,集草屯粮,打造军器,招兵买马,训练士卒。

第916章() 
“看来这里真的是阴庙啊,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猜错!”崔明丽深吸了口气。

    崔明伏倒是摇了摇头,“草,在这里镇场子的可是牛人张献忠啊,你想想看,他生前可就是枭雄,到死后仍旧是鬼王一般的存在,有这么一牛人在,我看这里早都已经是‘大凶之地’了啊!”

    我和崔明丽对视了一眼,即使不说,我们两个人的心里面也仍旧心知肚明,崔明伏这家伙明显地就是在打退堂鼓呢。别的不说,这句话就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那意思就是让我们不要再朝着这庙门当中再踏进一步。

    “喂,老崔,你这样子很没意思啊,因为你次次都是这么回事儿,总是到了关键的时刻都畏首畏尾的,我们是来救人地,并且这危险咱们是一开始的时候,就遇见了的,可即使是那样子的话,我们还是答应了妮妮啊,你现在又是为什么呢?你这样子,让我很鄙视你……”我冲着崔明伏,做出了一个“鄙视”的动作。

    “擦……”崔明伏冲着我咒骂了一句,“你有没有搞错啊小子,我这本来就是为了你们好,你们两个都是愣头青,现在到了这枭雄的地界儿,人家吐口痰就可以把咱们给淹了,你可倒好,你还站在这里,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有多牛逼吗?”

    崔明伏的话刚刚说完,崔明丽便白了他两眼,“行了,哥,这话您能咽回去吗?我们两个已经强烈的表示我们再也不想听这句话了。”

    说完之后,崔明丽又拉着我往前走着,崔明伏却仿若一个门神似的站在了门口,虎视眈眈地在看着我们,那模样几乎可以把我们整个儿都给吃了去。

    他经常性地用这种方法来瞪着我们,但是我们却早都已经把他当做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纸老虎,对于他的话自然也是不予理睬。

    我们两个走进了这座庙宇当中,但让我们惊奇地是,这是一座竟然敬奉的是一对身着官装的男女石雕像,雕像男左女右,显现威严端庄的坐立形态。其左边为一怒目圆睁的武将,右边中间端立的是一位文官,文官左为一夜叉,右为一侍女。从其着装上推测,应属于宋、明年代服饰。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另外理学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露裙二、三寸。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

    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高贵。

    明代士人服饰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穿的服饰,与其他官吏一样,都有详细的制度。如“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这是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饰。在当时被称为“直裰”,或称“直身”。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戴幞头、穿织金蟒袍的官吏。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

    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张献忠称帝后,立即与道教供奉的梓潼帝君张亚子联宗,说自己是张亚子的后代,借以抬高身份。张亚子是东晋人,曾长期居住七曲山,晓诗书,精医术,为贫苦乡民诊病施药,排忧解难,敬老爱幼,扶危济困,深受百姓爱戴,死后百姓建此庙以纪念。

    唐代封为英显王,元代称为文昌帝君。明清全国各地建文昌祠,因为文昌帝君发祥于梓潼,故又称梓潼帝君。崇祯年间,张献忠几次率师过梓潼,听说了张亚子的故事后就表示,倘若我打了胜仗,当为文昌帝君重修庙宇。张献忠占领成都后,立即发银五万两,役夫数千,兴修大庙,金碧辉煌,题为“天圣神祠”。张献忠亲自题诗:“一线羊肠游天堂,此处万世永无忧;神来仙来仙是神,世世流传与天休。”

    又一首曰:“高山有青松,黄花生谷中;一旦冰雹下,黄花不如松。”堪称典型的歪诗。同时,张献忠追奉文昌帝为太祖高皇帝,以文昌庙为张献忠家庙。

    成都城开始大兴土木,蜀王府里进行大规模装修改建,做为新朝的王宫。任命了左右丞相,六部尚书。又将义子四人加将军衔,封第一子为平东将军,令率马兵征服山东、辽东、高丽、东洋诸国;封第二子为服南将军,征讨南省及暹罗、东京、西贰、南洋、斐利该等地;封第三子为定北将军,征伐北省诸地及内蒙古等;封第四子为安西将军招抚西藏、青海、新疆、外蒙各地。张献忠新衣新帽,端坐殿中,文武百官,叩拜如仪。献忠抚髯大笑:“起来吧,龟孙们,弄得还挺个样哩!”

    与大兴土木相配合,张献忠从抢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