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3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尽管此时心里很不待见窦婴,但面子上仍然要说得过去,于是用无限挽留的口气说:“废黜太子与卿无关,卿不必太在意,既然卿心中不爽,提出辞职,也好,卿回到蓝田别墅,休息一段日子,把身子养得棒棒的,等将来思想通了,心情好了,回来复职,朕随时欢迎卿,卿无多虑,卿毕竟是一个通达之才嘛。”一番话说得豁达大气,动人心弦。

第338章 宋宣公的故事() 
太子刘荣被废黜,栗妃被打入冷宫,时局变化之快,出乎人的预料。太子位空缺第二天,本来对它觊觎已久的梁王,忍不住又活跃起来。

    梁王觉得自己直接给皇上说效果肯定不佳,让长公主说也不合适,因为长公主一心扑在女婿刘彻的身上,想来想去,想到母亲,觉得在这个尘世上,最痛爱自己的莫过于母亲。

    怀着复杂的心思,梁王进入皇宫,找到窦太后。母子俩感情深厚,没有什么不能说的。梁王拉着母亲的手,看着满脸皱纹的她,婉转地说:“娘,儿臣看你这把年纪,本来不忍打扰你,但考虑到只有你能给皇上说上话,才不得不打扰你。”

    “阿武,你是哀家的心肝,如果能从天上摘下星星,娘也舍得。”在刘嫖、刘启和刘武姊妹仨当中,窦太后与常人一样,偏向最小的刘武。

    “皇上不是刚刚废黜太子刘荣吗?太子位空缺,儿臣的父亲是皇帝,哥是皇帝,儿臣能不能也当回皇帝?”

    窦太后满脸的皱纹绽开,笑了:“儿呀,你这个要求说合理也不合理,说不合理也合理,这主要取决于皇帝,你的哥哥。”

    “要不然,儿臣找母后干吗?”

    “为了儿子,哀家要把皇帝找来,好好给他谈谈,看能不能定一个兄终弟及的新约?”窦太后明白,尽管皇上一向孝顺,但一提及兄终弟及这个话题,会以各种委婉的方式加以拒绝,不过,她爱怜少子,对他的要求自然乐从。

    梁王心存较大的幻想,看母亲爽快答应,心中一阵高兴,忙说:“这样再好不过。”

    到了时晌,太后摆好宴席,让人把皇上叫来。皇上心说正常家宴,没往深处想,痛痛快快来赴宴。他走进太后的寝宫,看到梁王正陪着母亲说话,笑呵呵上前请安:“母后,今日怎么想起宴请儿子?”

    窦太后笑着说:“看到你们弟兄俩都这么出息,哀家心中高兴啊。”

    梁王刚想行君臣大礼,被皇上拦住,皇上亲切地说:“这是在家里,行家人之礼即可。”

    三个人坐定,开始酒宴。菜过五味,酒过三巡,他们喝得很融洽。窦太后感慨地说:“哀家老了。”

    “母后不老,祝母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皇上是个孝子,为了逗母亲开心,说着母亲平时比较喜欢的话。

    “你虽然贵为天子,却至孝至善,说的那些好听话都是为了让哀家开心,哀家心里高兴,但哀家心中明白,哀家老了,没有几年活头,哀家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倒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放心不下。”窦太后知道皇上说的是假话,但她心中仍然很高兴,考虑到两个儿子都比较孝顺,都不能伤害,她说话时稍微绕了一个小圈子,给皇上留了一个悬念。

    皇上不假思索说:“母后有何心事,尽管给皇儿吩咐。”

    窦太后慨叹说:“哀家听说殷商制度兄弟相传,周代制度父子相传,其核心道理相同,他日梁王身世,所托惟兄。”

    窦太后之意,不言自明,大大出乎皇上的意愿,皇上心中尽管不情愿,但他从来不直接顶撞母亲,而是离开酒席,慌忙下跪说:“谨遵慈命。”

    皇上的言行让窦太后大喜过望,包括梁王在内,心中暗暗高兴。窦太后伸出手,对皇上说:“起来吧。”皇上站起,重新返回旧座。

    宴席继续进行,三个人心情舒畅,其乐融融,都喝得酩酊大醉,方才罢席而散。

    皇上返回寝宫,倒头呼呼大睡,一直睡了好长时间,才缓过劲来。回想太后之言,觉得寓意颇深,莫非因为朕废去太子,想让梁王接替不成?如果是这样的话,与朕的心愿相差甚远。这可如何是好?朕已答应母后,总不能出尔反尔,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吧。老三呀,老三,你觊觎太子位,竟然搬出母后,给朕讲什么殷商制度,试图兄终弟及,净给朕出难题,净想好事。

    母后的话虽不可取,但朕不能直接面对面驳回母后,直接驳回将有损朕作为孝子的名声,同时会伤害母后的自尊心,她年纪大了,经不住大的折腾,出个意外不好。最好采取迂回方式,让大臣给她讲清兄终弟及的危害性,母后是个明白人,会体谅朕的一片苦心。这种方式委婉含蓄,既打消老三不切实际的想法,又照顾母后的颜面,何乐而不为呢!

    想清楚后,皇上噗嗤一声笑了,他吩咐郎中令周仁,召集几个重要大臣,如丞相陶青、太尉周亚夫、廷尉张欧、奉常袁盎、中尉卫绾、卫尉直不疑、宗正刘通以及十几个通晓历史的大臣。没多长时间,这些大臣来了。

    皇上把太后的话复述一遍,明知故问:“太后的话究竟是何意?”

    袁盎为人坦直,不稍隐讳:“陛下,臣猜测太后的意思要立梁王为太弟,等陛下百年之后,好登基称帝,臣以为绝不可行。”

    大臣们纷纷赞同:“奉常所言,可谓切中要害。梁王觊觎大位已非一日,此次进京恰遇陛下废黜太子,正好趁势而上。”

    皇上好像刚刚弄懂,轻轻点下头,然后用低沉的声音问:“假如太后是这个意思,怎么回答才恰如其分?”

    大殿里一阵沉默,大臣们何等聪明,一眼看透皇上的意图,但他们看透不说透,纷纷开动脑筋,对殷商制度、周朝制度和汉朝制度进行研究,发现它们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根本的不同。袁盎抖动眉毛,不慌不忙陈述自己的看法:“殷商制度质朴无华,效法上天,亲其所爱,因而立弟为后;周朝制度尊敬本始,注重文饰,因而立子为后。”

    皇上插一句话:“那汉朝的制度呢?”

    大臣们纷纷说:“汉朝的制度效法周朝,立子为后。”

    这当然符合皇上的心思,不过他感觉仅凭这去说服太后,太后不会接受,不由砸吧下嘴唇说:“有没有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当然有啊。”袁盎作为奉常,对相关典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春秋记载,宋宣公没有把君位传给儿子殇公,而是传给兄弟穆公。穆公当国君后,又把君位归还给殇公,他自己的儿子却不肯,杀掉殇公,造成五世争国、祸乱不绝的局面。”

    这个故事太有说服力,皇上和大臣们无不悚惧,为之色变,皇上只感觉脊背一阵发凉,害怕地说:“这个教训太深刻。”

    君臣们都用赞同的眼光看着袁盎,袁盎补充说:“春秋记载这个故事,目的是要告诫后人,在大居正,传儿子不传兄弟,免得乱了正统。”

    “袁卿说得有理有据,就一个字:好。”皇上心中高兴,但脸色依然没有笑容,而且担忧地说:“只是太后未必肯相信。”

    “陛下,臣等愿意到长乐宫,把这个故事说给太后,争取说服她。”袁盎等大臣主动提出,向窦太后说明此事。

    皇上当然愿意,立即批准大臣们的请求:“那就麻烦众卿了。”

    看皇上如此客气,大臣们说声不用客气,然后向皇上行礼,陆陆续续出来,坐上车,奔长乐宫而来。到了长乐宫,经过太后允准,他们谒见她。

    行了大礼,袁盎直截了当问窦太后:“太后说要立梁王为太弟,那梁王百年之后又立谁呢?”

    窦太后感到袁盎的话问得有些率直可爱,笑着回答:“哀家想再立皇上的儿子。”袁盎等人复述一遍宋宣公的故事,剀切指出宋宣公由于立嗣不当而造成五代祸乱不断的悲剧,末了,袁盎毫不客气地说:“太后的想法是美好的,但在残酷的现实中行不通。”

    听了大臣们的陈述,窦太后脸色骤然显得严肃起来,反问一句袁盎:“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袁盎赶紧保证说:“借给臣几个脑袋,臣也不敢杜撰历史,太后若不信,可以垂询其他读书人。”

    “嗯,哀家怕你们串通一气,胡乱编造历史典故来糊弄哀家。”窦太后开始相信大臣们说的这个故事,但她对梁王太溺爱,让她放弃原来的主张,心有不甘,她向外挥一下手,不高兴地说:“你们下去吧,让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