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县,削掉楚国东海郡,成绩不菲,效果显著。

    当削藩政策全面展开的时候,曾遇到来自各方诸侯的种种阻力,招来许多毁谤和怨言,有些甚嚣尘上,尖刻恶毒,但由于皇上毫不动摇的支持,这些反对势力只好躲藏在阴暗处,不敢公开。

    而皇上所崇拜的老师晁错尽管在削藩策奏章中,提出吴王刘濞“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的见解,但在赵国、胶西国以及楚国削藩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曾充满自信对他说:“朝廷削掉吴国会稽郡和豫章郡,吴王刘濞像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以及楚王刘戊一样懦弱,不敢放一个屁。”这个估计在当时深深地影响他,在今天看来,这个估计显然错判形势,显然低估刘濞,现实中的刘濞不仅敢造反,而且胆大包天,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造反,连地处偏僻的东瓯国都出兵相助,至于横跨草原的匈奴国,更是虎视眈眈,跃跃欲试,大有趁火打劫、大打出手之势。

    看来这位学问深、能力强、见识高的晁错老师大大失算,没能真正看透那位曾经在马背上取得不凡成就、曾与皇上有杀子之仇的堂伯——刘濞,这样一来,原来套在晁错身上的“智囊”光环在皇上的心目中瞬间黯然失色,皇上甚至认为:这场叛乱都是由于削藩操之过急引起的,而积极鼓吹削藩的人,正是朕倚为股肱大臣的晁错。

    晁错的形象在皇上的心目中开始动摇,而这种动摇足以给晁错带来一种不可预测的后果。

第256章 文帝遗言响耳畔() 
在未央宫宣室殿,御前会议正紧锣密鼓召开,皇上召集群臣,商量如何平定七国叛乱。

    在接到梁王刘武的求救书后,皇上一夜辗转反侧,没有入睡,早晨起来的时候眼圈泛青,眼睛里布满红丝。此时的他脸上带着焦虑的神色,用低沉的、沙哑的声音说:“昨天,朕接到梁王的求援信,说吴王刘濞联合赵国、楚国、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和济南国,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起兵叛乱,正集中优势兵力,准备攻打梁国。”

    皇上的话刚落音,群臣便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七国叛乱,削藩引起七国叛乱。”

    声音开始还比较小,到后来逐渐变大,大臣们七嘴八舌,弄得皇上的耳边嗡嗡乱响。皇上见状,“咳,咳”干咳两声,群臣顿时停止议论,宫殿里重新恢复安静的状态。皇上眼睛里流露出焦灼和担忧的目光,环扫群臣,焦急地说:“为今之计,如何应对七国叛乱?”

    正当群臣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瘦长脸、眼窝深陷的大臣从班列中走出,群臣抬眼一看,正是主持削藩大计的晁错。只见他走至皇上的近前,自信地说:“陛下,常言说‘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为今之计,臣以为朝廷应该出动大军,勘定叛乱。”

    “戡乱?”

    “对。”

    皇上用通红的眼睛看一眼晁错,紧接着问一句:“朝廷既然派大军征讨,谁可挂帅?”

    晁错迎着皇上目光,激动地说:“为激励全军将士,臣以为陛下御驾亲征最好。”

    “朕若御驾亲征,京都由何人镇守?后勤补给又由何人主持?”御驾亲征可是亲临第一线作战,疆场上刀光剑影,血流漂杵,尸横遍野,这对长期生活在宫廷中的皇上来说,无疑是赶鸭子上架。皇上听了晁错的鼓动,两道浓浓的眉毛渐渐地拢在一起,说明他心里很不赞成这个主意,但出于帝王的矜持和尊严,出于对晁错的尊重,他才没有骤然驳斥晁错,而是反问一句。

    晁错挺起胸脯,鼓足勇气说:“陛下让臣留守京都,协调群臣,供应粮秣,臣定能胜任。”

    这句话引起群臣一片哗然,丞相陶青、廷尉张欧、中尉陈嘉以及其他大臣全部反对,特别是丞相陶青,心中更不是滋味,这皇上如果亲征的话,那么燮理阴阳、协调群臣的重担理应由丞相负责,而御史大夫晁错竟然要逾越丞相,镇守京都,代行丞相职能,他焉能不急,暗暗骂道:“晁错呀,晁错,真是狂妄至极,你他娘的什么人缘,什么人品,人神共怒,臭不可闻,还想镇守京都?谁听你的话?京都不让你搞乱才怪呢?皇上啊,千万不能让晁错镇守京都啊,那会把朝廷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呀。”

    群臣心里普遍反对晁错镇守京都,因为大家知道晁错冷峭刻直是出了名的,都不愿意在他的手下干差事,都心里想:“皇上啊,千万不能让晁错镇守京都。”

    这句话引起皇上愕然,他像被蝎子蛰了一下似的,用陌生的眼光看着晁错,心说晁错你出的这是什么妙计,把朕送到战火纷飞的前线,亲率将士,一刀一枪拼杀,随时都有光荣牺牲的可能,而你自己却躲在后方,安然无事,亏你说得出口,再说,七国叛乱是怎么引起的,还不是你竭力推行削藩引起的,乱子由你引起,你应该主动请缨,主动到前线率军杀敌,才能赢得朕的谅解,而你竟然把朕推到最危险的境地,自己却躲在安全的后方,真不愧是智囊呀,只不过这个智囊是带引号的智囊,是一个让朕很反感的智囊。

    皇上和群臣缄默不语,大殿里陷入一阵可怕的沉默,而晁错也不看皇上的脸色,继续陈述自己的用兵方略:“臣为陛下计,陛下只需率兵占据天下险要荥阳,堵住叛军,即使徐潼一带,不妨暂时放弃,尽让叛军占领,分其兵势,等敌方锐气一挫,我军以逸待劳,一鼓平乱。”

    按照以往的惯例,不管什么事,晁错只要一说出口,皇上马上允准,这一次却令他惊讶的是,皇上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长时间陷入沉默,只是脸色非常难看,这说明皇上对他的信任已经动摇,只是碍于师生情面,没有当面驳斥而已,让他稍存体面。

    晁错看皇上没有言语,也感到没趣,悻悻然退回班列。群臣由于事情发生得太突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拿不出令皇上信服的计策。

    皇上从御座站起,背着手,歪着头,在丹墀上来回踱步,冥思苦索,绞尽脑汁,想着御敌之策。猛然间,他想起文帝临终前的叮嘱:“一旦天下变乱,周亚夫治军严明,性情忠直,不畏权贵,缓急可恃,尽可使他掌兵,不必多疑,切记!切记!!”不由心中一喜,好像在湍急的河流中捞住一根救命的木梁,又好像在漆黑的夜路上看到一盏能够辨别方向的火把,扭头向左一看,看见车骑将军周亚夫正端立一旁,目视前方,忍不住脱口喊道:“车骑将军周亚夫。”

    “臣在。”听到皇帝的喊声,周亚夫目不斜视走出班列,来至丹墀前,双手抱拳,深深一躬。

    皇上瞪着一双通红的眼睛,不容周亚夫分说,果断命令他:“朕命你督兵讨逆,勘定七国叛乱。”

    周亚夫既没有犹豫,也没有推辞,慷慨答道:“诺。”

    周亚夫如此爽快,敢于担当,让皇上感到一阵欣慰。从周亚夫的身上,皇上好像看到平定七国叛乱的曙光和希望。为了能让周亚夫更有效统领军队,他决定恢复太尉一职,重启战争机制:“太尉一职掌握全国兵权,自从灌婴升任丞相后,这个位置一直空缺。鉴于眼下形势严峻,朕决定由周将军填补太尉一职,统帅三十六路将军,出讨吴楚叛军。”

    “诺。”太尉是最高军职,周亚夫一步到位,心中格外振奋,回答异常干脆和爽快。

    皇上吩咐春陀,取出太尉印,交给周亚夫,郑重其事说:“时间就是胜利,周将军去准备吧。”

    周亚夫告别皇上,橐橐橐走出宫殿,意气风发,从容淡定,上任去了。

    皇上的决策虽然出乎群臣的意料,但群臣觉得皇上这个决策比晁错的建议强许多,而晁错听到皇上这个决策,心中顿感失落。

    皇上送走周亚夫,刚要宣布散朝,谒者急匆匆走到他的身边,送来一份求救的奏章。他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齐王刘将闾写的求救信。在信中,将闾禀报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和济南国四国联军,把临淄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请求朝廷派大军增援。

    “屋漏偏遇连天雨。”皇上小声嘟囔一声,吩咐谒者:“你去把送信人叫来。”谒者疾步走出,俄顷,把送信的路中大夫领进。

    路中大夫一见皇上,马上跪在地上,行三叩九拜大礼:“陛下,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和济南国四国联军把临淄包围,临淄危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