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阳从灰蒙蒙的云层钻出来,露出难得的笑脸,天色放晴,湛蓝无云,小鸟在院子里的大树上飞来飞去,不停地啁啾。

    贾谊拿着自己所写的文章,像欣赏一块玉雕一样,时而蹙着眉头,低头深思;时而摇晃着脑袋,小声阅读;时而又开怀大笑,如痴如醉。

    翌日上朝,贾谊把自己所写的文章上奏给刘恒,刘恒接过奏章,高兴地说:“据朕所知,大臣们下雪天都在饮酒作乐,只有卿匠心独运,构思文章,这一定又是一篇锦绣文章,朕当仔细拜读。”说罢,他展开竹简,把目光集中到文章上。只见文章开头写道: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xiān)至悉(xi)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看罢第一段,皇帝拧起两道又浓又黑的眉毛,深有感触地说:“卿的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鲜明观点,先是旁征博引古人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百姓带来的危害,然后针砭当今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时弊,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一下子就抓住朕的心。”

    大臣们敛声屏息,看着皇上,只见皇上低下头,神情专注,继续看奏章的第二段: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刘恒站起,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用那双细长的、明亮的眼睛扫视大臣,语气中肯地说:“人们都不愿意遇到饥荒年,一旦遇到,而国家又没有积蓄,军队吃什么?百姓吃什么?有勇有力的人就会聚集党徒进行抢劫,老弱病残的人就会易子而食,对朝廷有异心的人就会趁机发难,社会动荡,政局紊乱,看来无粮则乱,无粮食积蓄则乱。贾大夫所言极是。”

    “陛下圣明。”大臣们齐声喊道。

    刘恒重新返回御座,盯着周勃问道:“丞相如何看待贾大夫的奏章。”

    周勃稍微思索,回答道:“陛下,写文章尽管不是臣的特长,臣也没有拜读贾生这篇文章,但从陛下刚才的语气,贾生写这篇文章肯定动了不少脑筋,他说出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国家没有粮食积蓄是不行的。这个道理虽然浅显,大家平时心里虽然也都知道,但贾生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应该说还是第一次,令老臣十分佩服。”

    刘恒点了点头,把目光转向御史大夫张苍,那意思是征求他的意见。张苍走出序列,平静地说:“臣十分欣赏贾生的才气和这篇文章,认同和支持他的观点。这一段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性。”

    听了两位重臣的议论,皇上高兴了,拿起竹简,情不自禁大声念道: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刘恒读完文章,余兴未尽,一拍御案,连声叫好:“这篇文章直抒胸臆,观点鲜明,议论锋利,论证严密,善用对比,笔势流畅,说服力极强。贾大夫真是写了一篇好文章啊,一篇可以流芳千苦的好文章。”

    听到皇上的夸奖,贾谊有些不好意思,脸色变得绯红,两只手搓弄衣角,不知该往何处放。

    皇上龙颜大悦,把竹简递给谒者,让大臣们互相传阅,后来由于人多,传不过来,干脆让谒者大声念了一遍。

    大臣们纷纷向贾谊投来不同的目光,有的啧啧称赞,有的倾心羡慕,有的嫉妒如火,但总体反应较好,纷纷说:“贾生这篇文章,颇有战国纵横家遗风,论点新颖,论证严密,说理透彻,鞭辟入里,说出我们大家平时心中所想,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有深远影响。”

    等大臣议论结束,刘恒兴奋地说:“朕决定采纳贾大夫的建议,亲自下地躬耕,为大臣为百姓做一个好的榜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广泛修建粮食仓库的高潮。”

    “陛下圣明。”宫殿里响起雷鸣般的呼声,把大殿的穹顶震得嗡嗡作响,君臣之间达到高度一致。

    这次朝会后没多久,皇帝便颁布诏书,诏书写道:

    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这是一道号召士大夫、普通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的诏书,在诏书里,皇帝提出亲自下地种田的倡议,它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必将是深远的。

第109章 心系鳏寡孤独() 
阳春三月,未央宫墙外的柳树枝长出嫩绿的芽儿,像少女的裙裾,随着和煦的春风,轻轻地来回摆动。几只体型纤细瘦小、嘴短而尖、羽毛褐色的莺在扶苏的树枝间轻松地飞翔,不停地鸣叫,声音尖细而清晰,婉转如歌。

    在这物候换新的季节,刘恒的心情十分愉悦。他领着丞相周勃、郎中令张武、太中大夫贾谊、中郎袁盎、骑郎张释之、宦官赵谈,轻车简从,来到京城内史办公的地方。

    内史看皇上亲自驾到,不胜惶恐,赶紧走出衙门,伏地请安。

    刘恒笑着对他说:“这么好的季节,朕想到百姓家看一看,看看他们在想什么,在干什么,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卿作为京官,挑选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农户,陪着朕转一转,如何?”

    听了皇上的话,内史心中一热,激动地说:“陛下日理万机,心中仍然惦记百姓,亲身到闾巷俯察民情。老百姓见到陛下,一定很惊讶,很高兴。”

    “少废话,前边带路吧。”丞相周勃一摆手,示意内史。

    内史牵来自己的坐骑,翻身爬上马背,领着皇上、大臣与几个随从,径直奔城东而来。长安大路上,马蹄哒哒,车轮滚滚,君臣又说又笑,气氛分外活跃。

    他们首先来到活了八十多岁的贾寿家,就是那个皇帝刚即位时没有得到赏赐而拄着手杖到官府去吵闹的老人。

    当皇上走进贾寿的草屋时,眼前的情景让他感到震撼,那是一个家徒四壁的屋子,屋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草铺上平摊一条破棉被,再看看贾寿,老人满脸皱纹,佝偻着腰,瘦得皮包骨头,他无妻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过时光,真够可怜的。

    内史上前,拉住贾寿的手,把嘴放在他的耳边,大声说:“老寿星,陛下亲自来看你了。”

    “你说什么,问我吃了没有?早上我喝的小米粥。”贾寿眼花耳背,所答非所问。

    赵谈噗嗤一声,笑了起来。袁盎瞪了他一眼,小声训斥他:“遇到这种情况,你小子竟然还能笑出声来,太不长眼色,太没有同情心。”

    赵谈白一眼袁盎,不服气地小声嘟囔:“我又没犯什么错,值得你这样大惊小怪。”

    张武脸一沉,低声骂道:“扯淡,你们两个有完没完?也不看这是什么场合?”

    内史尴尬地干咳两声,重新对贾寿大声说:“老寿星,皇上来看你了,你听清了吗?”

    这一回贾寿听清了,他拄着手杖,颤巍巍站起来,用颤抖的声音说:“皇上来了,皇上来看我这个即将入土的老头子啦,这不可能吧,你分明在骗我。”

    “这是真的,不骗你。”内史指着皇帝说:“你不是天天嚷着要进皇宫见皇帝吗?这位就是。”

    刘恒朝贾寿点点头,和蔼地说:“老人家可好?朕来看你了。”

    贾寿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皇帝,如今看到一位穿着衮袍的年轻人领着几个官员,来到自己的草屋,和和气气,柔声细语,简直不相信自己一双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