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穿越时代-第12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什么工程师、高级工人、大学教授、农业专家都是一抓一大把,只要熬过了暂时比较混乱和艰难的起步阶段,西伯利亚大开发的胜利前景就一定指日可待!

    正如那些大河入海口肥沃三角洲的形成,必然要以河流上游两岸的水土流失为代价一样。如今猛然出现在西伯利亚荒野上的文明曙光,自然也需要以整个欧洲的沦落黑暗来作为垫脚石

    “最近这些日子的法国报纸上已经在连篇累牍地哀叹,说整个欧洲正在进入又一次罗马帝国崩溃后的黑暗时代。而斯大林同志对此的评价是,你们这些只会摇笔杆子的文人啊,趁着现在还有报纸发行的时候,多发些谬论吧!真正的黑暗时代还在后面呢!到时候恐怕连纸张、油墨和报社都要一起消失了!”

    舰娘苏菲如此平淡地述说着能够令一般人毛骨悚然的话题,仿佛只是在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冷笑话。

    “这样的说词真是够冷酷的不过也的确是实情。”

    王秋摇了摇头,“那么,关于欧洲人目前的噩梦生活,斯大林和克里姆林宫究竟抱着怎样的看法?对于正在走向黑暗的欧洲大陆,苏联老大哥就算没法去当救世主,多少也得肩负起一些什么责任吧?”

    “关于这个问题,斯大林的答复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无法让欧洲人过上比非洲人更好的生活,只能努力降低敌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连非洲人的日子都过不上,以此来增强欧洲人民的幸福感”

    好吧,这个回答真的很毛很钢铁充满了钢铁大叔和斯拉夫民族的残酷暴力美学。

    “诶?整个世界都已经是这副雪上加霜的模样了,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那些留在家乡的欧洲人居然还能有非洲人的生活水平?我还以为会直接掉到巴布亚新几内亚食人族的生活水平呢!”

    对此,马彤好奇地眨了眨眼,一脸“天真无邪”地说道,还很可爱地歪了歪脑袋。

    然而,她话语中描述的内容却是那么的呕,真是太恶心了!

    幸好,在座诸位都是见惯了大世面的非凡之辈,对于这点小场面自然是个个都能处之泰然。

    但同样的道理,对于发生在欧洲的各种惨剧,他们也一点儿也没有身同感受、悲天悯人的意思。

    更何况,不要说置身事外的穿越者们,就算是苏联的领导者,在这种你死我活的全面战争时期,也把什么慈悲仁义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只剩下了一副冷若冰霜的铁石心肠。

    事实上,对于苏联人来说,坐视欧洲文明走向毁灭,或许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和长治久安之计。

    自从俄罗斯文明诞生以来,就处于严重的地缘困境之中从地理上看,俄罗斯是一个难以防御的国家,大部分国家的核心区,都有一定的地理屏障,用以建立防御线。而俄罗斯的核心区从中世纪的莫斯科大公国延续至今,周围并没有山川、海洋等为其提供保护,其国防策略主要不是靠地形上的障碍,而是靠恶劣的气候耗尽敌人的力量,这种对自身损伤极大的焦土战略防御方式,使得俄国在历史上饱受各种苦难的蹂躏。

    历史上,对俄国的入侵主要来自两个方向欧亚大草原和波德平原,前者如蒙古人和更早的匈奴人,后者如条顿骑士团、拿破仑、德意志第一帝国、纳粹帝国蒙古人的入侵和被驱逐,让俄罗斯文明在血与火的锻炼之中逐渐形成,而对欧洲敌国的防御,则是靠一次次的大踏步撤退和焦土政策,最终以惨胜告终。

    为了弥补自身防御上的弱点,对于俄国来说,扩张就是最好的防御要一直扩张到山脚下与海岸边才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俄罗斯国家,都很难指望天然屏障来保护自己,虽然北方有北极冰海的保护,南方以黑海高加索为防线,但国土的东西两面却是门户洞开,一片坦途,无险可守。

    面对东西两面的军事压力,俄国就需要不断的扩展缓冲区,靠消耗和时间来赢得胜利,但占领大量缓冲区需要驻军、内务警察、情报部门来维持统治,迫使俄国一边需要不断向外扩张,一边需要对内集权甚至推行恐怖政策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俄国人终于向东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保证了核心腹地的东线安全。但在西线,却仅仅推到了波兰,就再也推不动了按照绝对安全的标准,需要一路征服到法国才行!

    虽然俄国人一直在将自己的边界尽力向西推进,压缩对手的空间。但这实在太艰难了,因为西边就是欧洲列强的腹地,打破头也未必能赢。而且,即使俄国人真的侥幸征服了全欧洲,一路打到了法国,在多佛尔海峡洗军靴,俄国也没有足够的人口来消化如此庞大的版图,甚至在现有的版图之中,俄罗斯民族的比例也仅仅勉强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宗教和民族问题乱成一团麻,内部维稳压力远比其它列强大得多。

    可见,俄国这种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且经济重心为其他民族所占领的状况,使俄国只能以集权高压制度来统治,而经济重心既靠近战争前线,又无天险可守,导致一旦战败就很容易经济崩溃和国家瓦解。

    俄罗斯地缘战略的核心问题在于,因为腹地敞开,无险隘可守,必须需要靠大幅度的扩张攻势来保持帝国的安全,但过度的扩张又导致消化不良,进而产生内部安全问题和解体的风险,以至于需要强硬的政治体制来维持帝国的存在,而当体制崩溃或强敌入侵时,内部的区域解体和国家安全问题就会同时爆发。

    但是,在三战爆发,全球核爆的背景之下,克里姆林宫却发现这一地缘战略困境居然有了解决的办法如果国境线以西的欧洲大陆,跟黑非洲一样愚昧落后,跟西伯利亚一样人烟稀少,那又会怎么样呢?

    这样的话,苏联就能够像罗马人征服地中海世界一样,仅凭较小的腹地就建立起一个超级大帝国!

    在古罗马帝国建立的时候,罗马的人口并不算多,文明程度也不如迦太基人和希腊人,但是却凭着并不算大的意大利半岛,四面出击,无往而不利。一边从希腊人那里学习文明和技术,一边拿野蛮民族当靶子练手,同时凭着相对较高的文明水平,融合周边各个民族,最终统治西方五百年之久。

    现在苏联的局势,也跟罗马帝国初创的时候有些类似苏联本身已经站在了世界之巅,不再需要从欧洲先进国家的文明之中吸取养分来发展自己,只需要成功地融合它们,就能一步登天为此,就有必要让其它的欧洲国家统统变得比苏联更加穷困、落后和愚昧,只能趴在地上仰望着伟大苏联的繁荣富裕流口水苏联人的生活自然不算富,但是贫富从来都是相对的,只要把其它国家搞得更穷就没问题了,为了争抢着一个成为苏联公民的名额而打破头,然后给劳动力匮乏的苏联,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力资源补充

    简而言之,就是美国梦的苏联版但由于苏联的硬件条件不如美国好,所以为了让苏联公民的生活能够产生广泛吸引力,就有必要适当降低其它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过得更惨才行

    另一边,即使是在手忙脚乱地应对着欧洲灾情的同时,苏联人也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对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以南地区的核打击。苏联的战略核打击远程轰炸机部队,这大半年来一直在以有时候每天两颗原子弹,有时候每天三颗原子弹的频率,卓有成效地飞速降低着战线对面敌国平民,主要是阿拉伯人的生活水平。

    在从耶路撒冷带着三十万美英盟军沿着红海东岸南撤之初,艾森豪威尔上将原本准备把司令部设置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以便于就近联络协调沙特王国政府,从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搜集到尽可能多的给养物资。

    不料,司令部还在搬迁的半途之中,利雅得就已经被发狂的苏联人丢了原子弹,沙特就此亡国了望着前方地平线尽头腾起的蘑菇云,沙漠中的艾森豪威尔上将无奈地下令车队掉头回转吉达港,谁知仅仅隔了几个小时之后,聚集了大量美英盟军的吉达港,同样也挨了一枚苏联原子弹,三万美军和一万市民毙命。

    眼看着吉达港也完蛋了,艾森豪威尔只好顶着当地人的抗议和骚乱,把司令部搬进了圣城麦地那,心想凭着这地方的宗教地位,苏联人应该不敢再随便乱丢原子弹了吧?未曾想到不信邪的斯大林同志,在列宁格勒被核爆之后早已发了狂,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异教徒的圣城,对待麦加和麦地那这两座城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