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装绅弄鬼-第6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在下工夫实践孔子的仁德思想。此外,在《庄子》一书中,也提到过颜回之学的“坐忘”、“心斋”等修心理论,可谓后来陆王心学,心外无物的滥觞,然而沉溺本心,却往往看不见存在之事。

    综合《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们是: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学术界一般认为“漆雕氏之儒”足以漆雕开为代表的。漆雕开,《汉书·艺文志》作漆雕启,“启”为原名,汉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改为“开”,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曾让他去做官,他说对做官没有信心,孔子听后表示很赞赏(参见《论语·公冶长》)。漆雕开具有不屈的勇气,《韩非子·显学》中说:“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在对人性的看法上,主张性有善有恶,《论衡·本性》中记:“宓(不齐)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论情性,与世子(世硕)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漆雕氏之儒”这一派主张人性有善有恶,不愿做官,好勇任侠,属于儒家弟子中任侠的一派;宓子贱、公孙尼子、世硕等都是这一派的主要成员;善于“养勇”的北宫黝,亦当属于“漆雕氏之儒”。

    总之,战国时期的儒家八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儒家内部出现的派别,子夏一派从李悝开始自立门户,最后荀况的弟子韩非彻底把法家与儒家关系割裂,而偏激的子张一派最后孕育出墨翟的墨家,反对秩序的他们再也不是儒家。之后是春秋儒生与汉儒因为“天人感应”而争,汉儒又有今古文尚书之争,在秦始皇焚烧各家经典后,儒家因为经书的重新发掘,陷入了由口耳相传的今经文派,与修习古代经书的古经文派两派之间的斗争。《尚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史书。成书于春秋末年,由孔子编纂而成。其时,正是王朝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所谓“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深感不安,他一边搜集整理古藉,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一边讲学授课,把上述六种典籍作为教材向弟子传授。古人“尚”与“上”通用。“尚”即上古,“书”即记录在竹帛上的历史。“尚书”即“上古的史书”,也有“君上之书”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东汉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中说:“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尚书》所记始于尧、虞、舜,中历夏、商、周,终于春秋中前期的秦穆公,跨度1500多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丹道、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是来自上古祖先的声音,也是后世了解古代王朝的珍贵史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实现令行禁止,他在李斯建议下,大举焚书坑儒。坑杀方士集团,而除医药、占卜之类的书藉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写、不是官家所藏之书,统统在三十天内焚毁。《尚书》自然难得幸免。当时,济南有个姓伏、人称伏生的人,曾在秦朝做过博士,有一部私藏的《尚书》。秦始皇下令焚书时,他偷偷将《尚书》藏在了家中的墙壁内。过了七八年,待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结束,“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所谓《史记·儒林传》,其余数十篇朽折散绝,成了残文断简。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伏生就用这部不全的《尚书》讲学于齐、鲁之间。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十分注重搜集整理古籍。他听说伏生有一部《尚书》,就派掌故官,一心削藩的晁错前去搜集。此时的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不能进京,而《尚书》也早已破烂残缺。晁错只好住在伏生家中,由他口授讲解,自己……记录。伏生所藏《尚书》是用什么文字写成,已不得而知,但晁错记录时所用文字却是当时通行的隶书,于是被称为今文《尚书》,成为朝廷定本,并通行于世。后来,一些传经者为使大家尊信,竟将今文《尚书》说成原本就是二十九篇。因为二十九取法于天象,即北斗星加二十八宿之数。

    汉武帝末年,分封在曲阜的鲁恭王刘余,因扩建宫殿拆除孔子旧居,在墙壁中发现了几部古书,其中一部即是《尚书》。由于这部《尚书》是用先秦字体书写,故称为古文《尚书》。所谓“古文”,其实就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赶紧将这些古书交还于孔子的后人孔丘十一代孙孔安国。孔安国将古文《尚书》和通行的今文《尚书》比对,结果多出十六篇。顿时如获至宝,毕恭毕敬地在征和二年献书于朝,无奈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翌年带着遗憾逝去。而由于古文《尚书》语言佶屈聱牙、字体奇异难辨,一时无人通读,朝庭只好封压起来。直到汉成帝时,经学家刘歆领校皇家藏书,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尚书》,校出今文《尚书》脱简及异文若干,便向皇上建议推行古文《尚书》,可是立即引起众人不满,并由此暴发了一场今古《尚书》之争。今文派继承了先秦诸子遗风,思以其人道易天道,主张通经致用,解经只重微言大义,研究其历史治政;而古文派不重大道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留心在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其间,古文《尚书》还出现了“河间献王本”、“中秘古文本”、“张霸百两篇本”、“杜林漆书本”等。比较流行的是“杜林漆书本”,因为该本没有“佚书”十六篇,只有同于今文《尚书》的二十九篇,贾逵、马融、郑玄、王肃等大家,先后为其作注,越发赢得了人们的尊信。

    实际上,因为《古文尚书·大禹谟》强调尧舜禹禅让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因此汉儒之争,背后是王莽外戚和刘氏皇族的势不两立,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按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编排而成。按内容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尧、舜、禹、皋陶、启等人的远古历史传说,如尧禅位于舜,大禹治水,禹的儿子启征伐诸侯有扈氏等;第二类是关于周朝建国初年的重要文献,主要反映了周公旦的活动,包括武王伐纣、周公摄政、周公东征、还政成王等:第三类是一些零散孤立的档案,所属皇朝不同,各篇只涉及某一事件,和其它篇章没有直接的关联,如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时告谕臣民的讲话等。按文体可分为六种:第一种是“典”,即经典。如《尧典》,记载了尧、舜的事迹和言论。古代史官认为这篇文献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故奉为经典。有人怀疑《尧典》并非当时的记录,而系后人根据传说追叙而成;第二种是“谟”。“谟”的读音和字义与“谋”相通,“谟”即“谋议”。如《皋陶谟》,记载了舜、禹、皋陶等人彼此的问答、谋议治政的谈话;第三种是“训”,即教训、告诫。如《高宗肜日》,记载了大臣祖已教训商王的话;第四种是“诰”,即诰谕。无论口头或书面,告谕别人都叫“诰”。“诰”即上级对下级的指示或上位者对臣民的讲话,此类文章占了全书的半数,是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由于多是记录讲话者的口语,也最为难懂。如《盘庚》记载了盘庚告谕臣民要服从迁都于殷,《康诰》记载了周公教导弟弟康叔如何统治被征服的殷人,另外还有戒酒的《酒诰》,不要贪于逸乐的《无逸》等;第五种是“誓”,一般指出兵征伐或交战前所宣布的誓师词。如商汤伐夏桀时的《汤誓》,周武王伐商纣王时的《泰誓》、《牧誓》等,词句多简短、有节奏、有韵律,颇像我们现代的口号;第六种是“命”,即君主奖励或赏赐某个臣子时宣布的命令。如《文侯之命》,即周平王对晋文侯发布的一道奖令。其中的名篇,当属《禹贡》和《洪范》。

    不算没有定论的《山海经》,《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其“大陆”一章分述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各州的疆域、山川、原隰、土壤、赋税、贡物、贡道等;“导山”和“导水”章记述了全国山川分布大势;“五服”一章提出了以甸、侯、绥、要、荒五服为构架的大一统治政蓝图,“别大陆”、“任土作贡”,根据大陆不同的土质制定田赋和土贡制度。从现在的角度看,《禹贡》的内容已涉及到自然地理和人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