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装绅弄鬼-第5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周太祖广顺三年,106岁的李哲玄听说京城已经五个多月滴雨未降,庄稼颗粒无收,当地瘟疫流行。于是他动身离开崂山,前往京城为百姓治病。李哲玄以符水救活了许多人,因为手到病除,他被老百姓称为“神医”,一时名声大噪。正在为灾情发愁的后周太祖郭威,听闻有高道来到京城,连忙下诏命李哲玄祈雨。传说李哲玄施术求雨不久,果然连下了三天大雨,百姓欢声雷动。随着甘霖普降,城中的瘟疫也渐渐消除。后周太祖召见了李哲玄,要重重地赏赐他,李哲玄推辞不受,太祖当即敕封他为“道化普济真人”,并尊为“国师”,自皇帝以下,尽全礼敬之。

    六年后,李哲玄在崂山太清宫飞升,世寿112岁。如今在三皇殿的东北角,师傅还指给守望禅师看到一个大石崮,上面布有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形状像是北斗星座。这是太清宫道士拜斗的祭坛,叫做“拜斗台”。每当导游带队走过这个景点,总会告诉游人:“传说唐代太清宫道士李哲玄在这里拜斗修真,见红光从天而降,由此得道成仙。”在大石上还留有“本宫始祖李真人哲玄号守中子敕封道化普济真人于唐天祐元年甲子至本宫拜北斗于此”的石刻,给人们留下无数遐想。据说,李哲玄的骨骸葬于太清宫后山之阳,至今墓葬尚存。

    李真人飞升之后,接掌崂山道统的是华盖真人刘若拙。他自幼年起在罗浮山曜真洞出家,拜李哲玄的师兄青精真人为师修道,因他勤学苦练,深得内外双身修之功,道成后云游。后唐同光二年甲申,东来崂山在太清宫的南侧自建一茅草庵,内供老子圣像,独自修持。当时崂山多有猛兽,时常出没伤人,刘若拙以咒禁道勇驱虎狼,为当地山民除害,山民百姓感其造福之恩,为他所居的茅庵赠额匾“驱虎狼庵”,后人简称为“驱虎庵”。

    李哲玄飞升之后,刘若拙受太清宫众道士的拥戴,入主太清宫。侍奉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即位,一面佞佛,另一方面诏请刘若拙晋京入觐,所谓宋建隆元年庚申,太祖赵匡胤闻拙为前朝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后,诏京入觐,谈玄称旨,太祖大悦,敕封华盖真人,留京布教。

    敕封他为“华盖真人”,欲留在朝,实质上是为了压制大相国寺。刘若拙坚辞求以还山,太祖即敕令回山重修太清宫,新建上清宫和上苑宫作为刘若拙的馆院。上苑宫建成时,赵匡胤已不在人世,其弟赵光义所立年号为“太平兴国”,上苑宫则定名为“太平兴国院”,即今太平宫。经过这一番修建,崂山道统名声大振动,四方道众,纷纷来投,崂山道统一时兴盛空前。宋代丹道所辑的《洞天福地》一书中,遂将刘若拙的两处馆院分别列为第六、第七福地。金泰和戊辰,长春真人丘处机莅此,赋诗廿首,镌于宫北之白龙洞,艳羡不已。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因为感念宋朝的奉养,崂山道一直为国效力。直到南宋祥兴二年,蒙元兵攻陷杭州后,南宋灭亡,太妃谢丽、谢安姊妹俩扮作渔女,乘船逃到崂山,也收到崂山道士庇护,隐姓埋名在太平宫出家入道。

    与此同时,金元之交,直至南宋覆灭的数十年间,是中国大地铁骑纵横、血火纷飞,生民涂炭的苦难年代,也是全真道……全真七子的鼎盛时期。

    金世宗大定元年,王重阳在终南山凿活死人墓,坐于墓中。几年后得道开悟,填活死人墓,迁刘蒋村结茅,与玉蟾和公、灵阳李公三人同修炼。此时王重阳想起了醴泉县再遇真仙时“速去东海,投谭捉马”的启示,乃于大定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焚刘蒋村茅庵,经北邙山上清宫,凭吊秦相吕不韦墓、汉光武帝刘秀原陵、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陵墓,于闰七月十八日抵山东宁海州,开始了“投谭捉马”的传道生涯,得丘处机、刘处玄、谭长真、马钰诸弟子,创全真丹道。

    王重阳卒后,弟子护送其遗骨葬于旧居。马钰袭掌全真教,于其地建立道观,手书“祖庭”二字为额。嗣后,王重阳弟子王处一上奏,请于其址建灵虚观,丘处机又请改名重阳宫。元世祖时乃更名重阳万寿宫,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

    王重阳幽闭活死人墓的时候,恐怕想不到日后重阳宫在元代的北方丹道中影响何等之大。元世祖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称,悬挂在山门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赐金匾仍清晰可辩。这倒是有一大半是丘处机的功劳……

第一百六十八章 万民之哀() 
守望禅师说的咬牙切齿,于祖佳和石苓人对望一眼,知道下面的绝对不是什么好话。

    果然,守望禅师喟叹:我师父曾说,祖师憨山大师观望崂山道太清宫,曾感叹,道门江山代有才人出,是丹道之幸,却也是万民之哀。

    邱处机,原名丘处机,后因避孔子的名讳,将丘写成邱。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传说,他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从童年时就向往修炼成仙,少年时栖身村北的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他为了磨炼意志,曾一次次将铜钱从石崖上扔进灌木丛,直到找到为止。

    王重阳以卓然不俗而又至真至纯的“全真家风”,上承中唐以来日渐兴盛的钟吕及陈抟、张伯端的内丹学,在符箓丹道极其凋弊的条件下,以三教合一为宗,以性命双身修、功行并重为修炼门径,汲取禅宗的心性理论、修行方式等诸多因素,开创了内丹北宗,并以道派教团形式弘扬丹道,从而在丹道发展史上第一次正式地将丹派与道派合二为一、相得益彰,推广修持自身阴阳的清净丹法,以广度有缘,普度众生。此后,全真弟子们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就在北地以空前的规模开展起来了。

    只不过天下丹道出罗浮,全真道在北方发展时,南方宋朝亦有专主内丹修炼的道派,称作玄丹派南宗。该派以“先命后性”修炼方式著称。其丹法强调“返朴归真,以简驭繁,慢中求快”。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悟真篇》、《还源篇》、《复命篇》、《翠虚篇》等为南宗主要经典。玄丹道南宗创始于北宋紫阳真人张伯端,其最初继承系统为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五祖。张伯端以禅宗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之境,从陈楠起,兼行神霄派林灵素金门羽客一系五雷法。

    琼绾紫清真人白玉蟾还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谓修炼中气机发动,阴阳相交时,意念与自然界风雨雷电相契合,便有面赤、耳热、汗出、眼黑等生理效应,顷刻之际,代天行法之功便成。白玉蟾除建庵立坛外,还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而南宗一派禀承《悟真篇》混俗和光、大隐居廛的思想,也主张大隐混俗,不提倡出家,自然有群众基础。

    陈楠招邀徒弟走市廛,醉酒饱肉成群火。夏宗禹在《悟真篇讲义》中称:有志之士若能精勤修炼,初无贵贱之别,在朝不妨为治国平天下之事,在市不失为士农工商之业。而白玉蟾也是‘时又蓬头赤足以入廛市,时又青巾野服以游宫观的云游道士。他曾指出:’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异耳。鱼欲异群鱼,舍水跃岸则死;虎欲异群虎,舍山入市则擒。

    道国对决教团,更胜一筹。因此全真道在金代的发展有限,至蒙元前期,善于审时度势、选择向背的丘处机率十八高徒西赴雪山,号称教化成吉思汗,获得崇奉,得赠金虎牌,掌管天下出家人。而由于南宗多居家道士,无意仕途,故始终未得朝廷扶持。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平定江南,全国统一。蒙古屠杀造成的是中国和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可是,以成吉思汗之召见、崇奉丘处机为契机,在丘处机及其弟子们的推动下,全真道发展至鼎盛。从丘处机住长春宫起,一直持续到尹志平、李志常掌教期间。在这三十余年里,到底建了多少宫观,收了多少门徒,现已难于详考。仅就《顺天府志》所引《析津志》和《元一统志》所记之宫观作粗略统计,燕京及其附近地区即有宫观百余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全真道宫观,又皆属丘处机至李志常掌教期间所建。

    其次,在河北、河南地区,李志柔及其弟子根据丘处机“立观度人”的意旨,先后在河北的大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