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8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荆杏杏 H徊⒋始衔槐啵鲆话偃囊场7治稀⑾露恚撇蛔闶碇裆杏胸澎#抗仍缍尬】疲涫蹦杲鏊氖恕J嘶虏淮铮省端问贰肺薮!墩厍旄尽烦破洹拔厥槭≌质保菔樘ü傺允闭瘴鞴芴ㄖ莩绲拦邸!豆炙胩馐酚小蛔鞫嗍北穑谰上喾瓴缀V小
  之句。时赵鼎方谪潮阳,说者谓此诗指鼎而言,遂触秦桧之怒,令通判肇庆府”
  云云。殆亦端悫之士,不附时局,故言者得借赵鼎中之欤!其诗文皆平易浅显。
  在南宋之初,未能凌跞诸家。然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切淟涊龌龊之态,是则所养为之矣。公度别有《汉书镌误》,今已佚。此本从他本掇拾二段,并佚词一首附之卷末。今亦并录之焉。
  △《唯室集》·四卷、《附录》·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陈长方撰。长方有《步里客谈》,已著录。是集诗文散入《永乐大典》各韵下。据胡百能行状,原本凡十四卷。又唐瑑原序称其家所刊凡二百篇。今掇拾残阙,仅得文五十五首、诗三十九首,勒为四卷。而以他人所作铭、状、记、序附录於后,以备稽考。虽较原书篇数只及其半,而菁华具在,亦可以观其大凡矣。长方父侁,与游酢、杨时、邹浩、陈瓘等游,故长方之学以程氏为宗。
  《朱子语录》於同时学者多举其字,惟於长方则称曰唯室先生,盖颇引以为重也。
  冯时可《雨航杂录》谓宋儒论人,喜核而务深,长方亦不免於是。然如谓刘先主灭刘璋取蜀,为行不义,杀不辜,故不能有天下;谓张九龄与李林甫同辅政,不能发其奸而去之,以致天宝之乱。虽核以事势,均未必尽然。要其理则不为不正。
  至於《绍兴六年应诏劄子》,谆谆以严师律、备长江、讲漕运为急。又因朝廷罢赵鼎任张浚,作《里医》一篇,以为“国家起锢疾,必固元气。补当持重,攻当相机”。盖其意不主於和,亦不主於遽战。富平、淮西、符离三败,躁妄偾事,若预睹之,固与迂阔者异矣。虽佚简残篇,仅存什一,要胜於虚谈高论,徒供覆瓿者也。
  △《汉滨集》·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王之望撰。之望字瞻叔,襄阳穀城人,后寓台州。登绍兴八年进士第。累迁太府少卿。孝宗即位,除户部侍郎,充川陕宣谕使。洊擢至参知政事,劳师江淮,为言者论罢。乾道元年起为福建安抚使,加资政殿大学士,移知温州卒。
  事迹具《宋史》本传。钱溥《秘阁书目》载有之望《汉滨集》,而佚其册数。焦竑《经籍志》作六十卷。然赵希弁、陈振孙两家俱未著录,则宋代已罕传本。后遂散佚不存。今从《永乐大典》中采撮裒缀,所存什之三四而已。之望当秦桧柄国时,落落不合,人咸称其有守。其历官亦颇著政绩。惟在隆兴时力主和议,与汤思退相表里,专以割地啖敌为得计,而极沮张浚恢复之谋,考宋南渡之初,自当以北取中原为务。然惟岳、韩诸将可冀图功。张浚很愎迂疏,但急於立功以固位,实非可倚以恢复之人。一败於富平,而丧师三十万。再衄於淮西,而叛逃者七万。三挫於符离,而丧师又十三万。偾辕误国,其验昭然。讲学家以张栻之故,回护其父,殊未免颠倒是非。之望之沮浚,不可不谓之知人。至其《论和议》之策,以为“南北之形已成,未易相兼。惟当移攻战之力以自守,然后随机制变”。
  又以为“金人制胜之谋,举无遗策。加以器械之利,形势之便,虽汉、唐全盛之时,犹未能轻此敌,而况於今日”!其斟酌时势以立言,与史浩意颇相近,亦不可谓之不知时务。特其朋比小人,附和权倖,与浩之出於老成忠荩者不同。又汤思退所主者乃六国赂秦之计,与浩之主於持重俟衅者亦复迥异。故当时重为人所抨击,而《宋史》亦极不满之,诛其心也。至其诗文,则皆疏畅明达,犹有北宋遗矩。诸劄子亦多足以考见时事,与正史相参,未可遽废。谨釐为十六卷,著之於录。庶其人其文是非得失各不相掩焉。
  △《香溪集》·二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范浚撰。浚字茂名,兰溪人。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柄政,辞不赴。
  然浚虽不仕,实非无意於当世者。其《书曹参传后》,则隐戒熙宁之变法。其《补翟方进传》,则深愧靖康之事雠。其《读周礼》一篇,亦为王安石发。而《进策》五卷,於当时世务尤言之凿凿。非迂儒不达时变者也。其《诗论》戒穿凿,似为郑樵而言。《易论》鄙象数,亦似为陈抟而设。於经术颇为有功。《春秋论》欲废三传,则犹祖孙复之馀习,颇为乖迂。然卢仝所注,儒者罕传。浚论尚载其数条,亦足资异闻。其辩孟母无三迁事、黄帝无阪泉事、周穆王无西至昆仑事,虽颇失之固,然皆於理无害。其诗凡三卷。近体流易,犹守元祐旧格,不涉江西宗派。古体颇遒,亦非语录为诗之比,有足称焉。集为其门人高栴所编,其侄端臣刊之。前有绍兴三十一年陈岩肖序。后有元吴师道跋,称朱子取其《心箴》注《孟子》。而其集金履祥时已不传,后从应氏得其前七卷。又从其族孙俊家得残本,佚前五卷。合之遂为完书。跋又称端臣《蒙斋集》未及刊,先刊其与浚唱酬诸诗附见焉。此本无端臣诗,盖又佚矣。
  △《郑忠肃奏议遗集》·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郑兴裔撰。兴裔字光锡,初名兴宗。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由成忠郎历官江东路钤辖,迁均州防御使、保静军节度使,召领内祠,武康军节度使。赠太尉,谥忠肃。是集所录多奏疏、表状,其记、序、辨、跋诸杂著则间附数篇。其中如《请起居重华宫》及《论淮西荒政》诸疏,词意剀挚。他如《蠲缗钱》、《禁改钞》、《论折帛钱》诸奏,所列绍兴间一切弊政,皆《宋史·食货志》及《文献通考》所未载,亦足补史志之阙。又纪《淳化阁帖》之摹拓传写,与黄伯思互有异同。辩琼花之复荣,较周必大《玉蕊辨证》更为详赡。亦考据者所不废矣。
  《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皆不著录。盖其裔孙所裒辑,出於南宋之后。
  录之亦足徵宋代故实之一二焉。
  (案此编虽以奏议为名,实则裒辑杂文,共为一集。故录之《别集类》中。)
  △《云庄集》·五卷(永乐大典本)
  宋曾协撰。协字同季,南丰人。《宋史》无传,志乘亦不载其名。据傅伯寿所作集序,知为曾肇之孙,曾纁之子。而所叙仕履但曰官零陵太守,不及其详。
  且宋无零陵郡,亦无太守之名,殊非实事。今以集中诗文考之,知绍兴中举进士不第,以世赏得官。初为长兴丞,迁嵊县丞。继为镇江通判,迁临安通判。乾道癸巳权知永州事以卒。伯寿所云,盖以古地名与古官名假借用之,文人换字之陋习耳。伯寿又称:“庆元庚申,协没已二十八年。其子直敷文阁、福建转运副使炎辑其文为二十通。”考刘禹锡作《柳宗元集序》,称一卷为一通,则原集盖二十卷。今传於世者,惟《咏芭蕉》一诗,仅见陈景沂《全芳备祖》中。他不概见,则其亡已久矣。今捃拾《永乐大典》所载,以类编次,尚得五卷。又得傅伯寿序一篇,亦并录入。序称其古诗多效选体。然合诸作观之,大抵源出苏轼、陈与义。
  故《同沈正卿作仇池石诗》用轼韵,《陈晞贤过零陵赠诗》亦用与义韵,而绝不及於他家。知其唱和讲求在二家旧格也。杂文颇雅饬有法。《宾对》一赋为集中巨篇,语特伟丽。而大旨以安享太平为浑穆之王风,以恢复中原为战争之霸术。
  夸大其词,以文偏安之陋。曲学阿世,持论殊乖。姑以文采录之,从《昭明文选》不废《剧秦美新》之例。读其文者,分别观之可矣。
  △《竹轩杂著》·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林季仲撰。季仲字懿成,永嘉人。登进士第。历官太常少卿,知婺州。自号芦山老人。尝侨居暨阳。集中又自称济南林某者,盖其祖贯也。《宋史》不为立传,其行事不可概见。惟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季仲以赵鼎荐入朝,奏疏沮和议得罪。仲熊、叔豹、季貍其弟也,皆知名”云云。今案集中《与赵仆射书》有“相公过听,引而置诸朝。鹿鹿三年,蔑有报称”之语。与赵鼎荐引之说合,惟《沮和议》一疏,已不见於集中。其得罪贬谪之事,遂略而弗显。集中又有祭德和弟、察和弟诸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