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龏'》而止。则当时本未竟之书,且非手著。绍定四年,其子甫刻置象山书院。盖重其家学,不以未成完帙而废之。明叶盛《菉竹堂书目》尚存其名,而诸家说《尚书》者罕闻引证。知传本亦稀,故朱彝尊作《经义考》注云“未见”。今圣代博采遗编,珍笈秘文,罔不毕出,而竟未睹是书之名,则其佚久矣。谨从《永乐大典》所载,采辑编次,俾复还旧观。以篇帙稍繁,釐为一十二卷。蠹残賸简,复显於湮没之馀,亦可云燮之至幸矣。乔字崇谦,尝为溧阳令。与燮相继而卒,未显於世。故《宋史》但有其弟甫传,而不立乔传。据真德秀所作燮《行状》,称燮有子四人,乔其伯子,甫则其叔子云。
  △《书集传》·六卷(通行本)
  宋蔡沈撰。沈字仲默,号九峰,建阳人。元定之子也。事迹附载《宋史·元定传》。庆元己未,朱子属沈作《书传》。至嘉定己巳,书成(案此据《自序》年月,真德秀作沈《墓志》称数十年然后克成,盖误衍一数字)。淳祐中,其子杭表进於朝,称《集传》六卷、《小序》一卷、朱熹《问答》一卷,缮写成十二册。其《问答》一卷久佚。董鼎《书传纂注》,称淳祐经进本,录朱子《与蔡仲默帖》及语录数段,今各类入《纲领辑录》内。是其文犹散见於鼎书中,其条目则不复可考。《小序》一卷,沈亦逐条辨驳,如朱子之攻《诗序》。今其文犹存,而书肆本皆削去不刊。考朱升《尚书旁注》,称古文《书序》自为一篇,孔注移之,各冠篇首。蔡氏删之而置於后,以存其旧。盖朱子所授之旨(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朱子《书古经》四卷、《序》一卷,则此本乃朱子所定,先有成书。
  升以为所授之旨,盖偶未考)。是元末明初,刊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则似自宋以来即惟以《集传》单行矣。元和异孙《十一经问对》称吉州所刊《蔡传》,仍以《书序》置之各篇,初不害其为蔡《传》。
  盖一家之版本,非通例也。沈《序》称二《典》、三《谟》经朱子点定,然董鼎《纂注》於“正月朔旦”条下注曰:“朱子亲集《书传》,自孔《序》止此。其他大义,悉口授蔡氏,并亲稿百馀段,俾足成之。”则《大禹谟》犹未全竣。
  《序》所云二《典》、三《谟》,特约举之辞。鼎又引陈栎之言曰(案栎此条不载所作《书传纂疏》中,盖其《书传折中》之文也):“朱子订传原本有曰:正月,次年正月也。神宗,说者以为舜祖颛顼而宗尧,因以神宗为尧庙,未知是否。
  如帝之初等,盖未尝质言为尧庙。”今本云云,其朱子后自改乎?抑蔡氏所改乎?
  则《序》所谓朱子点定者,亦不免有所窜易。故宋末黄景昌等各有正误、辨疑之作。陈栎、董鼎、金履祥皆笃信朱子之学者,而栎作《书传折衷》,鼎作《书传纂注》,履祥作《尚书表注》,断断有辞。明洪武中修《书传会选》,改定至六十六条。国朝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亦多所考订釐正。盖在朱子之说《尚书》,主於通所可通,而阙其所不可通,见於《语录》者不啻再三。而沈於殷盘、周诰,一一必求其解,其不能无憾也固宜。然其疏通证明,较为简易。且渊源有自,大体终醇。元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见《元史·选举志》),而人置注疏肄此书;明与夏僎解并立学官(见杨慎《丹铅录》),而人亦置僎解肄此书:固有由矣。
  △《尚书精义》·五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黄伦撰。《宋史·艺文志》载有是书十六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著於录,称为三山黄伦彝卿所编,知为闽人。此本前有余氏万卷堂刊行《小序》,称为“释褐黄君”,则又曾举进士。然《闽书》及《福建通志》已均不载其名,其仕履则莫能详矣。其刊书之余氏,亦不知何时人。案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称,世所传九经本,以兴国于氏及建安余仁仲本为最善。又林之奇《尚书全解》亦惟建安余氏刊本独得其真,见之奇孙畊所作《跋》语中。此篇所称余氏,当即其人。是在宋时坊刻中犹为善本也。其书薈萃诸说,依经胪载,不加论断。间有同异,亦两存之。其所徵引,自汉迄宋,亦极赅博。惟编次不以时代,每条皆首列张九成之说,似即本九成所著《尚书详说》而推广之,故陈振孙颇疑其出於伪托。
  然九成《详说》之目仅见《宋志》,久经湮晦,即使果相沿袭,亦未尝不可藉是书以传九成书也。其他如杨氏绘、顾氏临、周氏范、李氏定、司马氏光、张氏沂、上官氏公裕、王氏日休、王氏当、黄氏君愈、颜氏复、胡氏伸、王氏安石、王氏雱、张氏纲、孔氏武仲、孔氏文仲、陈氏鹏飞、孙氏觉、朱氏震、苏氏洵、吴氏孜、朱氏正太、苏氏子才等当时著述,并已散佚,遗章剩句,犹得存什一於是编。
  体裁虽稍涉泛滥,其裒辑之勤,要亦未可尽没矣。其书传本久绝,朱彝尊《经义考》亦曰“已佚”。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采撮编缀,梗概尚存。惟《永乐大典》之例,凡诸解已见前条者,他书再相援引,则仅注“某氏曰见前”字。其为全录、摘录,无由考校。今亦不复补录,姑就所现存者釐订成帙,分为五十卷。
  存宋人《书》说之梗概,备援证焉。
  △《尚书详解》·五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陈经撰。经字显之,一云字正甫,安福人。庆元中登进士第,官至奉议郎,泉州泊幹所。著有《诗讲义》、《存斋语录》诸书,已佚不传。是编《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今钞帙仅存,检勘卷目,犹为完本。宁宗之世,正蔡氏《传》初出之时,而此书多取古注疏或间参以新意,与蔡氏颇有异同。每援后世之事以证古经,盖赵岐注《孟子》已有此例,无庸以驳杂为嫌。惟如解说筑傅岩引伊川访董五经事之类,稍为泛滥,当分别观之。至於论舜放四凶云“欲安其居止,俾无所忧愁”,则欲明先王爱物之心,转失圣人惩恶之义,颇有未协。又《自序》称“今日语诸友以读此书之法,当以古人之心求古人之书。吾心与是书相契而无间,然后知典、谟、训、诰、誓、命皆吾胸中之所有,亦吾日用之所能行”云云,尤近於陆九渊“六经注我“之说,殆传金谿之学派者,亦不可立训。然其句栉字比,疏证详明,往往发先儒所未发,实可与林之奇、夏僎诸家相为羽翼。固无庸拘蔡氏之学,执一格以相绳焉。
  △《融堂书解》·二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钱时撰。时字子是,淳安人。受学於杨简。嘉熙中,以丞相乔行简荐,授秘阁校勘,迁史馆检阅。案时《两汉笔记》之前载有尚书省札,列时所著诸书,有《尚书启蒙》。又载严州进状,则称《尚书演义》。同时案牍之文,已自相违异。《永乐大典》所载则皆题钱时《融堂书解》,其名又殊。然《永乐大典》皆据内府宋本采入,当必无讹。朱彝尊《经义考》以《尚书演义》著录,盖未睹中秘书也。旧本久佚,今采掇裒辑,重为编次。惟《伊训》、《梓材》、《秦誓》三篇全佚,《说命》、《吕刑》亦间有阙文,馀尚皆篇帙完善,不失旧观。时之意,主表章《书序》,每篇之首,皆条具大旨。其《逸书》之《序》,则参考《史记》,核其时事以释篇题。复采《经典释文》、《史记集解》、《史记索隐》所引马融、郑康成说,引伸其义。虽因仍旧说,不知《书序》非《诗序》之比,未免稍失考证,然用意则可谓精勤。所解如“羲和旷厥职”则本诸苏轼,康叔封卫在成王时则仍用孔安国《传》,《康王之诰》则兼采张九成《书说》,不专主一家之学。至以《泰誓》为告西岐师旅,《牧誓》为告远方诸侯,皆不傍前人,自抒心得。又谓《武成》本无脱简,前为武王告师之辞,后为史臣纪事之体。
  《康诰》首节,以周公初基定为东都营洛邑,封康叔以抚顽民,不当移置於《洛诰》,尤为不惑於曲说。亦宋人经解中之特出者也。其书省札、进状皆不著卷数,《经义考》作八卷,未知何据。今以篇帙颇繁,谨约略离析,勒为二十卷。
  △《洪范统一》·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赵善湘撰。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孙。仕至资政殿大学士,封文水郡公,赠少师,事迹具《宋史》本传。据其子汝楳《周易辑闻序》,善湘於《易》学用力至深,而所著书五种皆不传。此书藏弆之家亦罕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