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5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温舒生北宋之末,何从得此?其注亦不知出自何人,殆不免有所依托,未可尽信。焦竑《经籍志》载此书四卷,合此论为一书,益舛误矣。
  △《伤寒微旨》·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韩祗和撰。是书《宋史·艺文志》不载。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有其名,亦不著作者名氏。但据序题元祐丙寅,知其为哲宗时人而已。今检《永乐大典》各卷内,此书散见颇多,每条悉标韩祗和之名。而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亦称自后汉张机著《伤寒论》,晋王叔和、宋成无己(案:无己乃金人,说见前《伤寒论》条下),庞安常、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王宾之流,皆互相阐发,其间祗和姓名,与《永乐大典》相合。是祗和实北宋名医,以伤寒为专门者,特《宋史·方技传》不载,其履贯遂不可考耳。书凡十五篇,间附方论。大抵皆推阐张机之旨,而能变通於其间。其可下篇,不立汤液,惟以早下为大戒。盖为气质羸弱者言。然当以脉证相参,知其邪入阳明与否,以分汗下,不宜矫枉过直,竟废古方。至如辨脉篇,据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乃毙,承气入胃,阴盛乃亡之义,以攻杨氏之谬误。可汗篇,分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阴阳俱盛三门,则俱能师张氏而神明其意矣。又如汗下温三法,分案时候辰刻,而参之脉理病情,乃因张机正伤寒之法而通之於春夏伤寒,更通之於冬月伤寒,亦颇能察微知著。又如以阳黄归之汗温太过,阴黄归之过下亡津,则於金匮发阳发阴之论,研析精微,不特伤寒之黄切中穷要,即杂病之黄亦可以例推矣。其书向惟王好古《阴证略例》中,间引其文,而原本久佚。今采掇薈稡,复成完帙,谨依原目,厘为上下二卷。陈振孙所称之原序,则《永乐大典》不载,无从采补。殆编纂之时,旧本已阙欤。
  △《伤寒总病论》·六卷、附《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
  宋庞安时撰。安时字安常,蕲水人。(案:袁文《瓮牖闲评》,载苏轼称蜀人庞安常,未详孰是。)安时本士人,习与苏轼、黄庭坚游。第六卷末附与苏轼书一篇,论是编之义甚悉。卷首载轼答安时一帖,犹从手迹钩摹,形模略具。又以黄庭坚后序一篇冠之於前,序末称前序海上人诺为之,故虚其右以待。署元符三年三月作,时轼方谪儋州,至五月始移廉州,七月始渡海至廉,故是年三月犹称海上人也。然轼以是年八月北归,至次年七月,即卒於常州。前序竟未及作,故即移后序为弁也。序中剷去庭坚名,帖中亦剷去轼名。考卷末附载《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题政和癸巳门人董炳编字,知正当禁绝苏、黄文字之日,讳而阙之。此本犹从宋本钞出,故仍其旧耳。《宋史·艺文志》但载安时《难经解》,前后两见,而不载此书。《文献通考》载庞氏家藏《秘宝方》五卷,引陈振孙之言,谓安时以医名世者惟伤寒而已。此书南城吴炎《晦叔录》以见遗,似乎别为一书,而下列庭坚之序与此本同。疑当时已无刻本,故传写互异欤。又载张耒一跋云,张仲景《伤寒论》,病方纤悉必具,又为之增损进退之法以预告人。嗟夫仁人之用心哉!自非通神造妙不能为也。安常又窃忧其有病证而无方者,续著为论数卷。淮南人谓安常能与伤寒说话,岂不信哉!此本未载此跋,殆传写偶佚欤。又耒作《明道杂志》,记安时治验,极其推挹。而叶梦得《避暑录话》乃颇不满於安时。盖耒,苏轼客;梦得,蔡京客;其门户异也。然曾敏行《独醒杂志》亦记其治泗州守王公弼中丹石毒甚奇,又记其治公弼之女尤神异。敏行於元祐、绍圣两局均无恩怨,则所记当为公论矣。
  △《圣济总录纂要》·二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政和中奉敕编,国朝程林删定。林字云来,休宁人。初,徽宗御制《圣济经》十卷四十二章,又诏集海内名医出御府所藏禁方秘论纂辑成编,凡二百卷。
  其书久而佚脱。林购求残帙,凡得三本,互相补苴,尚阙一百七十三卷至一百七十七卷,不可复见。以其繁重难行,乃撮其旨要,重为纂辑,门类悉依其旧,所阙《小儿方》五卷,则倩其友项睿补之。仍冠以徽宗原序,大德四年集贤学士焦惠校上序,及校刊诸臣衔名。考晁、陈二氏书目,但有徽宗《圣济经》,不载是书。观焦惠序,称始成於政和,重刊於大定。殆汴京破后,随内府图籍北行,南渡诸人,未睹其本欤?今未见其原书,然宋代崇尚医学,搜罗至富,就所采录古来专门授受之方,尚可以见其大略。其每类冠论一篇,亦皆词简而理明,均足以资考订。原本之末有《神仙服饵》三卷,或言烹砂炼石,或言嚼柏咀松,或言吐纳清和,或言斩除三尸。盖是时道教方兴,故有是妄语。林病其荒诞,一概汰除,惟约取其寻常颐养之药三十馀方,其别择具有条理。故所录诸方多可行用,与胶执古法者异焉。
  △《证类本草》·三十卷(两淮江广达家藏本)
  宋唐慎微撰。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此书三十卷,名《大观本草》。晁公武《读书志》则作《证类本草》三十二卷,亦题唐慎微撰。是宋时已有两本矣。
  《玉海》载绍兴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王继先上校定《大观本草》三十二卷,《释音》一卷,诏秘书省修润付胄监镂版行之。则南宋且有官本。然皆未见其原刊。今行於世者亦有两本,一为明万历丁丑翻刻元大德壬寅宗文书院本。前有大观二年仁和县尉艾晟序,称其书三十一卷,目录一卷。集贤孙公得其本而善之,命官校正镂版,以广其传。慎微不知何许人,传其书者失其邑里族氏,故不载焉。
  陈氏所见盖此本,故题曰《大观本草》。一为明成化戊子翻刻金泰和甲子晦明轩本。前有宋政和六年提举医学曹孝忠序,称钦奉玉音,使臣杨戩总工刊写,继又命孝忠校正润色之。其改称《政和本草》,盖由於此,实一书也。书末又有金皇统三年翰林学士宇文虚中跋,称慎微字审元,成都华阳人,治病百不失一。为士人疗病,不取一钱,但以名方秘箓为请,以此士人尤喜之。每於经史诸书中得一药名,一方论,必录以告,遂集为此书。尚书左丞蒲传正欲以执政恩例奏与一官,拒而不受。又称元祐间虚中为儿童时,见慎微治其父风毒,预期某年月日再发,缄方以俟,临期服之神验。则慎微始末,虚中述之甚明。盖靖康以后,内府图籍悉入於金,故陈振孙未见此本,不知慎微何许人。而晁公武所云三十二卷者,殆合目录计之,亦未见政和所刻也。然考赵与旹《宾退录》,则称唐慎微,蜀州晋原人。世为医,深於经方。元祐间蜀帅李端伯招之,居成都。尝著《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艾晟序其书,谓慎微不知何许人,故为表出,蜀州今为崇庆府云云。所序履贯小异,岂虚中儿时见之,但知其寄籍欤。大德中所刻大观本作三十一卷,与艾晟所言合。泰和中所刻政和本,则以第三十一卷移於三十卷之前,合为一卷,已非大观之旧。又有大定己酉麻革序及刘祁跋,并称平阳张存惠增入寇宗姡А侗静菅芤濉罚蛞娣巧魑⒅伞H豢即蟮滤檀蠊郾荆嘣鋈胱趭'《衍义》,与泰和本同。盖元代重刻,又从金本录入也。今以二本互校,大德本於朱书墨盖(案:原本每条称墨盖以下为慎微所续,其式如今刻工所称之鱼尾。)较为分明,泰和本则多与条例不相应,然刊刻清整,首末序跋完具,则泰和本为胜,今以泰和本著录,大德本则附见其名於此,不别存目焉。
  △《全生指迷方》·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王贶撰。案《书录解题》,贶字子亨,考城人,名医宋毅叔之婿。宣和中以医得幸,官至朝请大夫。是书《宋史·艺文志》作三卷,而传本久绝。故医家罕所徵引,或至不知其名。今检《永乐大典》所收,案条掇拾,虽未必尽符原本,然大要已略具矣。方书所载,大都皆标某汤某丸,主治某病,详其药品铢两而止。
  独贶此书,於每证之前,非惟详其病状,且一一论其病源,使读者有所据依,易於运用。其脉论及辨脉法诸条,皆明白晓畅,凡三部九候之形,病证变化之象,及脉与病相应不相应之故,无不辨其疑似,剖析微茫,亦可为诊家之枢要。谨详加订正,分为二十一门,依类编次,而以论脉诸篇冠之於首。因篇页稍繁,厘为四卷,不复如其原数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