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闷湟欢耍宰阋晕怠闭咭病
  其《易筮通变》凡五篇:一日《卜筮》、二曰《立卦》、三曰《九六》、四曰《衍数》、五曰《命蓍》,亦多自出新意,不主旧法。白云霁《道藏目录》载二书於《太玄部·若字后》中。盖图书之学,实出道家,思齐又本道家衍说之,以附於《易》,固亦有由云。
  
  卷四 经部四
  ○易类四
  △《读易私言》·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许衡撰。衡字平仲,河内人。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谥文正。
  事迹具《元史》本传。其书论六爻之德位,大旨多发明《系辞传》同功异位、柔危刚胜之义。而又类聚各卦画之居於六位者,分别观之。盖健顺动止入说陷丽,其吉凶悔吝又视乎所值之时,而必以正且得中为上。孔子《彖、象传》每以当位不当位、得中、行中为言。衡所发明,盖本斯旨。此书本在衡《文集》中,元苏天爵《文类》、明刘昌《中州文表》皆载之,国朝曹溶采入《学海类编》。通志堂刊《九经解》,遂从旧本收入,而何焯《校正九经解目录》,以为即元李简之书。今考简所撰《学易记》,其书具在,未尝与此书相复。且《永乐大典》所载,亦作许衡,则非简书明甚。焯之所校,不知何以云然也。
  △《易本义附录纂疏》·十五卷(内府藏本)
  元胡一桂撰。一桂字庭芳,号双湖,婺源人。景定甲子领乡荐,试礼部不第,教授乡里以终。事迹具《元史·儒学传》。是编以朱子《本义》为宗,取《文集》、《语录》之及於《易》者附之,谓之《附录》。取诸儒《易》说之合於《本义》者纂之,谓之《纂疏》。其去取别裁,惟以朱子为断。《元史》称其受《易》源流出於朱子,殆以《启蒙翼传》及是书欤?陈栎称一桂此书,於杨万里《易传》无半字及之。今检其所引,栎说信然。盖宋末元初讲学者门户最严,而新安诸儒於授受源流辨别尤甚。万里《易传》虽远宗程子,而早工吟咏,与范成大、陆游齐名,不甚以讲学为事。故虽尝荐朱子、拒韩侂胄,而庆元党禁独不列名。一桂盖以词人摈之,未必尽以其书也。
  △《易学启蒙翼传》·四卷(内府藏本)
  元胡一桂撰。一桂之父方平,尝作《易学启蒙通释》,一桂更推阐而辨明之,故曰《翼传》。《自序》称去朱子才百馀年,而承学渐失。如图书已厘正矣,复仍刘牧之谬者有之。卜筮之数灼如丹青矣,复祖尚玄旨者又有之。因於《本义附录纂疏》外,复辑为是书。凡为《内篇》者三:一曰《举要》,以发辞变象占之义。二曰《明筮》,以考史传卜筮卦占之法。三曰《辨疑》,以辨《河图》、《洛书》之同异。皆发明朱子之说者也。为《外篇》者一,则《易纬候》诸书以及京房《飞候》、焦赣《易林》、扬雄《太玄》、司马光《潜虚》以至邵子《皇极经世》诸法,亦附录其概。以其皆《易》之支流,故别之曰“外”。大致与其父之书互相出入,而方平主於明本旨,一桂主於辨异学,故体例各殊焉。
  △《易纂言》·十卷(内府藏本)
  元吴澄撰。澄字幼清,号草庐,崇仁人。宋咸淳末举进士不第。入元以荐擢翰林应奉文字,官至翰林学士。卒谥文正。事迹具《元史》本传。是书用吕祖谦古《易》本经文,每卦先列卦变主爻,每爻先列变爻,次列象占。《十翼》亦各分章数。其训解各附句下,音释考证则《经》附每卦之末,《传》附每章之末。
  间有文义相因即附辨於句下者,偶一二见,非通例也。澄於诸经,好臆为点窜。
  惟此书所改则有根据者为多。如《师卦》“丈人吉”改“大人吉”,据崔憬所引《子夏传》。《比卦》“比之匪人”下增“凶”字,据王肃本。《小畜卦》,“舆说辐”改“舆说輹”,据许慎《说文》,“尚德载”,改“尚得载”,据京房、虞翻、子夏本。《泰卦》“包荒”改“包┅”,据《说文》及虞翻本。
  《大畜卦》“曰闲舆卫”改“日闲舆卫”,从郑玄、虞翻、陆希声本。《萃卦》“萃亨”,删“亨”字,从马融、郑玄、虞翻、陆绩本。《困卦》“劓刖”改“臲卼”,据荀爽、王肃、陆绩本。《鼎卦》“其形渥”改“其刑剭”,据郑玄本。《比彖》“比吉也”,删“也”字,据王昭素本。《贲彖》补“刚柔交错”
  四字,据王弼注。《震彖》“惊远而惧迩也”下补“不丧匕鬯”四字,据王昭素所引徐氏本。《渐彖》“女归吉也”改“女归吉,利贞”,据王肃本。《坤象》“履霜坚冰”,改“初六履霜”,据《魏志》。《坎象》“樽酒簋贰”删“贰”
  字,据陆德明《释文》。(案澄注明言旧本有“贰”字,陆氏《释文》无之。今世所行张弧、陆希声本皆同,是传文已删去“贰”字。徐氏通志堂本乃劖补刊板增入“贰”字,是顾湄等校正之时以不误为误也,谨附订於此。)《系辞上传》“系辞焉而明吉凶”下补“悔吝”二字,据虞翻本。《系辞下传》“何以守位曰仁”改“何以守位曰人”,据王肃本。“耒耨之利”改“耒耜之利”,据王昭素本。“以济不通”下删“致远以利天下”六字,据陆德明《释文》。《序卦传》“故受之以履”下补“履者,礼也”四字,据韩康伯本。皆援引古义,具有源流,不比师心变乱。其馀亦多依傍胡瑗、程子、朱子诸说,澄所自为改正者,不过数条而已。惟以《系辞传》中说《上、下经》十六卦十八爻之文定为错简,移置於《文言传》中,则悍然臆断,不可以为训矣。然其解释经义,词简理明,融贯旧闻,亦颇赅洽,在元人说《易》诸家,固终为巨擘焉。
  △《易纂言外翼》·八卷(永乐大典本)
  元吴澄撰。澄所著《易纂言》义例,散见各卦中,不相统贯。卷首所陈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言。因复作此书以畅明之。《纂言》有通志堂刻本,久行於世。此书则传本渐罕,近遂散佚无存。朱彝尊《经义考》云:“见明昆山叶氏书目,载有四册,而亦未睹其书。”今惟《永乐大典》尚分载各韵之下。考澄所作《小序》,原书盖共十二篇:一曰《卦统》,以八经卦之纯体合体者为经,六十四卦之杂体者为纬,乃《上、下经》篇之所由分。二曰《卦对》,以奇偶反易成二卦,成上下篇相对。三曰《卦变》,言奇偶复生奇偶,其用无穷。四曰《卦主》,因《无妄》传而推之,以明一经之义。五曰《变卦》,言刚柔交相变,而一卦可为六十四卦。六曰《互卦》,言中四爻复具二卦,以为一卦。七曰《象例》,凡经之取象皆类聚之,以观其通。八曰《占例》,言元、亨、利、贞、吉凶、无咎,其义皆本於天道。九曰《辞例》,乃《象例》、《占例》所未备,而可以互见者。
  十曰《变例》,言揲蓍四营十八变之法。十一曰《易原》,明《河图》、《洛书》、《先后天图》。十二曰《易流》,备举扬雄以下拟《易》之书。今缺《卦变》、《变卦》、《互卦》三篇,《易流》缺半篇,《易原》疑亦不完。然其馀尚首尾整齐,无所遗失。自唐定《正义》,《易》遂以王弼为宗,象数之学,久置不讲。
  澄为《纂言》,一决於象。史谓其能尽破传注之穿凿,故言《易》者多宗之。是编类聚区分,以求其理之会通。如《卦统》、《卦对》二篇,言《经》之所以厘为上下,乃程、朱所未及。《象例》诸篇,阐明古义,尤非元、明诸儒空谈妙悟者可比。虽稍有残缺,而宏纲巨目,尚可推寻。谨依原目编次,析为八卷,俾与《纂言》相辅而行焉。
  △《易原奥义》·一卷、《周易原旨》·六卷(内府藏本)
  元保八撰。保八字普菴,色目人,居於洛阳。是书前有《进太子笺》,结衔称“太中大夫前黄州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又有任士林《序》,称“贰卿宝公”。
  不知其终於何官也。《笺》末不题年月。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称旧有方回、牟巘二《序》。按回、巘皆宋末旧人,则保八为元初人矣。是书原分三种,统名《易体用》,本程子之说,即卦体以阐卦用也。朱彝尊《经义考》载:“《易原奥义》一卷,存。《周易原旨》六卷,存。《周易尚占》三卷,佚。”考陈继《儒汇秘笈》中有《周易尚占》三卷,书名与卷数并符。书前又有大德丁未保八《序》,人名亦合。然《序》称为莹蟾子李清庵撰,不云保八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