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2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耐烦。拉脱维亚总理门特斯讲到他自己在莫斯科的会谈时说:“既没有草率从事,也没有威胁恫吓。”可是,除了签字,也别无选择。
  然而,直到1940年5月德国在西欧取得的胜利使苏联政府改变其政策以前,看来俄国满足于在要害地点保持军队和控制波罗的海国家的对外关系。苏联驻军的生活与当地居民完全隔绝。他们纪律严明,不干涉内政。立陶宛总统斯梅托纳和拉脱维亚总统乌尔马尼斯两人都是强烈反共的,他们坚守自己的岗位。共产党的活动也没有得到鼓励。在这期间,三国得以和德国进行数额相当可观的贸易,从而取代了过去对西欧的出口。
  在德国人方面,他们忠实履行了与俄国人达成的协定。尽管对苏联未来的计划忧心忡忡的波罗的海国家的代表们在威廉街偶尔也能找到一些愿意听他们诉苦的人,但他们的忧虑不得有损德国与克里姆林宫的友谊。在德苏这种关系上的一个痛处——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命运问题上,已达成了谅解。他们将同波兰苏联占领区的德意志人一样,“返回”德国。
  这些德意志人在波罗的海地区住了已有大约七百年之久。自从十八世纪初爱沙兰和利夫兰并入俄罗斯帝国以来,他们为沙皇政府提供了干练的军人、行政官员和外交官员。但他们仍同德国保持着联系。德国人把他们当作德国在东方势力的“堡垒”而同其夺取“东方空间”的雄心壮志联系在一起。自1917年俄国革命以来,这些人在俄国当然不再起作用了,而在波罗的海国家独立后,随着领导阶层中非德意志血统的人士不断增加,这些德意志人也不再起作用了。二十年前进行的土改的结果,他们当中的大地主被剥夺了土地。其中有些人移居德国,阿尔弗雷德·罗森贝格就是其中的一个。但是城市中的德意志人中产阶级,依然在工商业以及从事脑力劳动和受过专门训练的职业中保持重要的地位,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尤其如此。
  波罗的海国家德意志人的离乡背井,这时符合纳粹政策的模式,而且是迫使其符合的,纳粹的政策是主张用这种迁移人口的办法来解决少数民族问题。1939年10月6日,希特勒声称:“在我们的时代,在民族一体化和种族优越的思想已经获得胜利的今天,希望有可能简单地同化这个优等民族的成员,只是空想而已。”德国驻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代表立刻接到指示,要他们通知这些国家的政府,全体德意志族人民和德国侨民受到德国的特别保护,所在国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必须运用一切手段为他们尽快返回德国提供便利。接运他们的船只已经派出。为了保护这一行动,海军舰艇已在但泽升火待命。
  莫斯科对德国政府发动的这场“慌张”的移民运动感到吃惊,它觉得这将“危及”苏联在波罗的海地区的行动。可是柏林否认这一撤退举动与苏联采取的措施有任何关系。里宾特洛甫申辩说,撤退工作毫不“慌张”,而是“十分平静、井井有条”地进行的。他说,德国采取这一行动,并不是出于担心俄国人可能对德意志人有所举动,而是因为需要对占领区内荒废的田园、商店或车间补充人员,以及希望消除与莫斯科发生潜在冲突的因素,因为当地居民对这些德意志人的态度,有时含有敌意。莫洛托夫听了这一解释以后——据舒伦堡报告——显得“多少放了点心”。
  按照德国政府与波罗的海三国谈判达成的协定,居住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稍后还有居住在立陶宛的德意志人将被取消所在国的国籍,并应于1939年12月15日前离开其家园。他们可以随身带走属于个人的物品,但其他财产——公债和股票、不动产、商业资财、资本等等——则由一家专门设立的德国公司——移民信托股份公司接收,将来由这家公司偿还。到这时遣送的人数已超过十万。其中大多数重新定居在瓦尔塔地区,战后,这块地方重又划归波兰。
  1940年初夏,正当德国征服西欧大陆之际,莫斯科突然改变其政策,决定把苏联的边界推进到波罗的海沿岸。南方的边界也同时推进到多瑙河口。苏联的工业和农业已置于战备体制之下。德国方面没有认真反对的表示。苏德条约依然在开花结果,但一方面克里姆林宫却在进行准备,以防万一德国突然侵犯。
  波罗的海地区的事是在立陶宛开的头。早一年秋天,立陶宛比爱沙尼亚或是拉脱维亚更加热烈地欢迎过苏联军队。5月28日,俄国人指控说,红军战士遭到了秘密绑架,声称其中有一人被枪杀了。立陶宛建议组成混合委员会进行调查,遭到拒绝。因此,考纳斯主动下令进行令案调查。许多人被逮捕了;在有些情况下,立陶宛居民从苏联军队驻扎的地区被遣送到其他地方。但是,这样做还不够。立陶宛总理梅尔基斯不得不到莫斯科去见莫洛托夫。莫洛托夫历数波罗的海三国参谋长频繁会晤以及三国政治家多次会商的事实,断言波罗的海国家之间有一个秘密军事同盟。梅尔基斯坚决否认此事。在他看来,谈话的口气是要说明他应当发表一个声明,以消除对方的疑虑。为此,他在6月12日回国后,就发表了一个声明。
  接着,暴风雨袭来了。6月14日梅尔基斯和外交部长乌尔布希斯再次去莫斯科,这次是去接受一份最后通碟,其要求为:第一,立陶宛内政部长斯库恰斯和保安警察总监波韦拉伊特斯由于同这些事件有牵连,应当交付审判;第二,应当建立一个能够并且愿意履行互助条约的新政府;最后,应当允许苏联军队进驻该国各个重要中心,其数量足以保证条约受到尊重。限期第二天上午10时以前作出答复。答复如期收到。几小时后,立陶宛政府辞职。苏联坦克已在隆隆声中开过边界。根据斯梅托纳总统的命令,立陶宛军队向德国寻求避难所。许多政治家和高级官员包括总统本人也采取了同样行动。避难的立陶宛军队获准进入德国,同时被解除了武装。政治家则由里宾特洛甫授命秘密警察殷勤接待。此外,德国人把这些逃亡的情况也告诉了莫斯科。莫洛托夫讥讽说,这显然由于边界防守不严。如果对方要求的话,他的政府愿意帮助立陶宛政府执行这项防守任务。无疑,莫斯科是提供了这一帮助。
  两天以后,苏联向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提出了类似的要求。最后通碟的内容援引了同立陶宛总理梅尔基斯的谈话,作为消息的来源,这些消息使苏联政府相信,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军事同盟是针对苏联的,这个同盟没有受到谴责,而且立陶宛也加入了这个同盟。最后通牒硬说1939年12月和1940年3月波罗的海三国的政治家曾两次举行秘密会议,说三国参谋总部之间接触频繁,说这个军事同盟有一种专门的机关刊物《波罗的海评论》正在塔林发行。最后通牒声称,这些活动违背了三国与苏联缔结的互助条约,因为按照条约规定,缔约各国不得参加任何针对苏联的联盟。
  苏联给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驻莫斯科公使的照会指望在六小时内答复。在递交照会以前并未通过外交途径交换意见,但是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知道,苏联即将提出要求。苏联军队集结的报告已从边界发来。他们匆勿考虑之后,接受了苏联的条款。苏联军队开进来了;苏联军舰停泊在里加港外。
  为了指导当地居民实现苏联要求他们进行的改革,莫斯科派出了特使分赴三国首都。杰卡诺佐夫,当时的副外交人民委员,奉命去考纳斯;不久以前曾被任命为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的维辛斯基出访里加;而日丹诺夫,三人中最重要的一个,则赴塔林。选择地位这么高的苏联党和政府官员前去,表明了他们任务的重要性。
  他们的任务执行了几个星期。在他们的指导下,组成了新政府。爱沙尼亚总统帕埃茨和拉脱维亚总统乌尔马尼斯起初都拒绝批准新上台的政府,但由于共产党组织了骚乱,而被迫同意了。三个新政府都由中间人士和一些社会党人以及许多亲苏的知识分子组成。诗人约翰内斯·瓦雷斯…巴巴勒斯成了爱沙尼亚的新总理;细菌学家、拉脱维亚…苏联文化交流协会副主席奥古斯特·基尔亨斯泰因斯教授担任拉脱维亚的新总理;乌斯塔斯·帕拉埃茨基斯是立陶宛政府的新首脑,副总理是斯拉夫语文学教授、立陶宛…苏联文化交流协会副主席克雷韦…米茨凯维奇乌斯。三个政府中都没有共产党人。但多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