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37年,中国港口被封锁,使得经由海防…昆明和河内…谅山铁路运送的中国军用品日益增多。1938年,日本和法国达成了协议,边境只对1937年7月以前订有合同的货物开放。在有些情况下禁运有所变通,但1938年在日本多次抗议后,印度支那当局切断了一切经由云南铁路的对华运输。然后,为了加强这个胜利成果,日本人于1939年2月宣告占领海南岛,因而封锁了印度支那的海防港。作为回击,法国于3月20日为中国战争物资重新开放云南铁路。
  1939年1月1日,日本不顾法国曾就占领斯普拉特利群岛(即南沙群岛)一事发出警告并建议仲裁,占领了大约地处西贡和北婆罗洲正中间的这些岛屿。此后,法国人才迟迟地开始加强印度支那的防务。在此以前,法国人由于国内保守党的阻挠而未能采取这一方针。后者因为中国有强大的共产主义势力,因此惧怕中国人甚于惧怕日本人。
  在1939年,马来亚对全世界来说,大体上只意味着三件东西——橡胶、锡和新加坡基地。实际上它比这重要得多。它是英国人和中国人的事业心在一片丛林中开辟出来的一个繁荣的现代国家;它是中国人、印度人和马来西亚人三大人种的汇合之所;它是统治多民族社会的独特的实验场所。总之,马来亚对亚洲的政治和世界战略都具有头等的重要意义。
  促使马来亚日臻繁荣的两大主要行业是锡和橡胶。锡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行业,其产量在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有了巨大发展。橡胶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企业从巴西带来了种子创建的,然后为满足新发明的汽车的需要而大力扩展。
  为了给上述行业谋求劳动力,就需要从国外输入劳工,因为马来人满足于种植自己的小农田或椰子,往往不愿意去锡矿或橡胶园劳动。中国人和印度南方的人就来到了马来亚,人数愈来愈多,到1938年,华人已和马来人一样多(各为二百余万人),印度人大约有七十万。
  工资是低的(1939年初,橡胶工业的计日工资一般为五十到七十马来亚分,相当于一先令两便士到一先令五便士),但已足以吸引移民劳动力。此种移民的大量涌入迟早势必引起纠纷。到马来亚来的印度人多半是泰米尔人,他们在橡胶园劳动,并没有被认为是对当地人的生计的一种威胁。但华人精力过人,而且富于创业精神,那就又当别论了。华人在锡矿工作的有好多万,在橡胶园劳动的少一些,但还有成千上万的华人表现了惊人的才能,他们自己也当上了商人和经纪人。马来人在经济上愈来愈受到华人的排挤,要不是受到“马来土地保留法”的保护,就会有大量土地落到勤劳的移民手里。不过,华人住要的雄心壮志是赚钱,赚了钱就尽快回国,愿意把行政管理交给英国人去办。据说华人只要挤牛奶,至于这条牛抓在谁手里,他们是无所谓的。
  尽管马来人忧心忡忡,尽管在马来亚出生的华人在自己的出生地被视为异乡人而心怀愤懑,这两个种族之间——实际上是在各个种族之间——的关系在英国统治之下还是和谐的。在战前数十年间根本没有听说过马来人和华人的冲突。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紧接着的几个月中发生的双方冲突,是日本唆使马来人排华政策的直接结果。这次冲突中死者数十人,殃及妇孺,成了当时动乱的一大特写要闻。
  1939年,马来人还没有政党,也没有什么政治觉悟;马来亚印度人的政治是输入的,不是本国的,它所联系的只是印度的民族主义。随着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中国国民党在东南亚已很活跃,它鼓励中国移民和马来亚出生的华人都要自认是他们祖先的国家的后裔,而不是他们居住的国家的后裔。中国的国籍法是按照子女国籍决定于父母国籍的原则,而不是按子女国籍决定于他的出生地的原则。由此产生的趋势是造成一个国中之国,主权内的主权,结果是马来诸邦的政府不愿批准国民党在马来亚建立组织。经中国政府多次提出正式抗议后,才于1931年达成妥协,凡在马来亚的中国国民党党员均被认为是合法的,但仍禁止在马来亚设立国民党支部。尽管如此,国民党仍在积极活动而且是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背后的主要力量,在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该会给中国汇去巨款。国民党还提倡抵制日货。自称为抗敌后援会的华人青年鼓动者企图以直接行动强迫推行此种抵制,例如在有经营日货之嫌的商人的货物上涂柏油。但抗敌后援会与共产党人关系密切,后者仇恨日本人,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同国民党一致的。
  1927年中国国民党清洗共产党人以后,两党结怨甚深,互为仇敌,不过在1930年以前马来亚共产党还不甚重要。但自1930年以后,马来亚共产党的影响愈来愈大,特别是通过它操纵的所谓总工会,那是一个自己任命的组织,其活动多半是通过恫吓。一些大规模的罢工就有总工会在后面支持。马来亚共产党几乎是清一色的华人。共产党员中也有一些是马来人和印度人,但他们所执行的只是华人领导人的命令罢了。
  由于人口的成分庞杂和华人与印度人的流动性,马来亚的民主制度发展很慢。各政治单位的种族殊异性质也妨碍了马来亚融合成为一个单位。1896年,马来诸邦中有四个邦(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和彭亨)在英国宗主权之下结成联邦。1909年,曼谷条约把暹罗对北部四个邦——吉兰丹、丁加奴、吉打和玻璃市——的宗主权交给了英国。原来希望这北部四个邦和柔佛会加入联邦,但联邦倾向于合并,合并后各并入单位的主权就将随之丧失,因而阻碍了其他几个邦加入联邦。因此,英国人就决定实施一个把行政权分散的方案,把大部分控制权交还各邦。但仍保留联邦机构,负责照管原有四邦具有共同利益的事务。
  到了1939年,已经可以看出咨询权力的集中化并不管用了,各邦趋向于彼此设立关卡。
  由新加坡(它包括印度洋上圣诞岛和科科斯…基林群岛,为的是管理方便)、槟榔屿(包括威斯利省)、马六甲和拉布安组成的海峡殖民地设有一个立法会议,由十三名官方议员和十三名非官方议员及总督组成,由总督任主席,他投的一票是决定性的。非官方议员中十一名由总督指定——五名欧洲人、三名华人、一名英属印度人、一名马来人及一名欧亚人——余下两名是欧洲人议员,由选举产生,一名由新加坡商会选举产生,另一名由槟榔屿商会选举产生。马来联邦的联邦会议(成立于1909年)在采取了分掌行政权的政策以后,由十六名官方成员(包括高级专员)和十二名指定的非官方成员组成。在非官方成员中,有马来人四名、欧洲人五名、华人两名、印度人一名。在联邦和属邦中有几个邦务会议里也有欧洲人和华人的代表,通常还有印度人的代表(霹雳、雪兰莪和森美兰的邦务会议就都有两名华人代表和一名印度人代表)。
  这些立法机关旨在谋求代表性,但绝非是民主性。在这样一个成分复杂、人口流动不定的国家怎样去实施公民权确是一个大问题。在政府办的学校或政府补助的学校里教的是官方语言,即英语,那里学费便宜;马来诸邦中教马来语的初等教育一律免费;较大的橡胶种植园实施泰米尔语教育,也是免费的;华人办的教育是在华文学校里教授国语,也由政府拨款补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很重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则有设在新加坡的莱佛尔学院和国王爱德华七世医学院。
  马来亚的惊人繁荣在1930…1932年贸易萧条期间遭受了挫折;把所有的鸡蛋都装在—筐(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两筐)里的不妥当变得显而易见。除了锡和橡胶,马来亚的重要产品只有椰干和凤梨。早先也曾想限制橡胶的产量,但并没有完全成功,英国企业总结了过去的教训,这时便同荷兰人和法国人接近,经过长期磋商以后,国际橡胶管理协定终于在1934年6月生效。这一计划成功地限制了生产国的输出量,并借助于贸易的普遍回升,提高了橡胶价格,使经营得法的种植园嫌到了可观的利润。同样,锡工业也得到了国际锡业委员会的保护,通过建立缓冲储存和其他办法,该委员会能使锡的价格稳定在每吨二百到二百三十英镑之间。
  海峡殖民地的贸易是建立在进出口贸易完全自由的原则上的。但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突如其来地加剧了向英国及其他国家的竞争,特别是在纺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