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埋藏在地下形成了化石;一些动物则在生存斗争中,改变了自己的形态、结
构和习性,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来;还有一些动物仍然保持了祖先的相貌,
成了地质时代动物界的“遗老”——“活的化石”。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
了许多属于“活化石”的生物,比较著名的有鹦鹉螺、鲎、大鲵(娃娃鱼)、
鸭嘴兽、大熊猫、文昌鱼等。
    四亿年如一日的拉蒂迈鱼
    拉蒂迈鱼生活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西北的科摩罗群岛附近的海域里。首
次捕获此鱼是 1938 年 12 月 22 日。在非洲东海岸的东伦敦岛附近的海域中,
渔民们将偶然捕获的这条奇怪的大鱼送到了东伦敦的地方博物馆。这条奇怪
的鱼长 1 米半,蓝色的眼睛,青铜的身体,鳍很健壮,肌肉也结实,可惜它
出水后 3 小时就死了。由于当时没有防腐剂,此鱼送到博物馆后内部器官大
都坏了,最后只好将鱼制成了标本。当时它被命名为拉蒂迈鱼,是为了纪念
东伦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拉蒂迈女士。现在一般将此种鱼叫做矛尾鱼,直到
1952 年才捕到第二条,至今已捕捉到 80 多条。
    科学家们在研究了拉蒂迈鱼的头骨和标本后,惊奇地发现:它是被认为
早在一亿二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就已经绝迹的古总鳍鱼类(两栖类的祖先)。
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因为它不但在动物分类史上有独特的代表
性,更重要的是证实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是鱼类进化为两栖类的过渡类型,
是现存的总鳍鱼。
    拉蒂迈鱼与一般鱼类不大相同,它的支撑骨和原始两栖类的四肢骨相
似,胸鳍还能向各个方向转动和安置,甚至还能勉强爬行几步。这样,动物
的四肢是从鳍演变而来的推想,不但从“化石”得到启示和论证,而且从拉
蒂迈鱼的活的结构解剖和生态研究中,获取了强有力的证据。
    拉蒂迈鱼属总鳍鱼类,是现存的古老鱼类,首先发现于泥盆纪的淡水中,
三叠纪以后,海水中才有它的同类。从前曾认为这种鱼类早已绝灭。拉蒂迈

鱼的发现之所以珍贵和引人注目,就在于它给人们提供了“化石”所无法了
解的一些情况。它与其祖先——古代总鳍鱼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差异非常
小,四亿年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做为生物进化史的一个活的见证,拉蒂迈
鱼有“活化石”之称。
     乌贼的同族——鹦鹉螺
     乌贼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动物,它生活在远海中,属软体动物门头足
纲,游泳速度快,体内有墨囊,贝壳埋于外套膜内,形成内壳。
     鹦鹉螺与乌贼同门同纲,是乌贼的近亲。鹦鹉螺是头足纲中的原始种类,
属四鳃亚纲,贝壳在体外,被多个隔片隔成许多壳室,除动物体所在的最后
一个大壳室外,都充满空气。各室之间有一个通管相通,调节室内空气的分
量,可操纵身体浮沉。自石炭纪以后,四鳃亚纲已逐渐消失,目前仅余四种。
因此,鹦鹉螺在研究动物进化上具有一定价值,也有“活化石”之称。
     三叶虫的“后裔”——鲎
     鲎是节肢动物中体形最大的种类。生活于沙质的海底,以蠕虫等无壳软
体动物为食,昼伏夜出。鲎属肢目纲,其中中国鲎是本纲中唯一存留的常见
种。
     鲎的体形似瓢虫。身体分头胸部、腹部及尾剑三部分,色泽棕褐。头胸
部呈马蹄形,背面隆起,腹面凹陷,不分节,有附肢六对。鲎依靠其六对附
肢在海底沙土中挖洞、爬行和摄取食物。它的呼吸器官——书鳃,就位于腹
部的第 2~6 对附肢的内侧。腹部的第一对附肢左右连合,盖住生殖孔。
     鲎是卵生。雌鲎产卵后,雄鲎把精液撒在卵上而受精。初孵化的幼虫,
体长仅 7~8 毫米,腹部 8 节具 4 对附肢,没有尾剑,身体分为中央及两侧三
部分,与三叶虫的成虫极为相似。这说明鲎与三叶虫有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除鲎以外,本纲其他的种类均为化石种类,在寒武纪至二叠纪一度十分
繁茂,今已灭绝。因此,鲎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活化石”类动物。
     原始的陆栖动物——喙头蜥
     喙头蜥生活在新西兰周围的一些小岛上,量少而珍贵。它的样子有点儿
像蜥蜴,也像鳄,而嘴又像鸟的喙,故而得名喙头蜥。
     喙头蜥体表被覆细鳞,头骨呈双颞窝状的原始形态,椎体双凹,端生齿,
顶眼十分发达。它以昆虫及小型蠕虫、甲壳类及软体类动物为食。性成熟较
晚,约 20 年左右成熟。它的寿命可长达百年左右。喙头蜥经常在海鸟的洞穴
中产卵,一次产 8~15 枚,经 15 个月孵化后幼体出壳。
     喙头蜥的形态结构特点和骨骼特征与现在的任何动物都不像,却同生活
在 2 亿多年以前的喙头类动物的化石极为相似。它所具有的类似古代爬行动
物的结构特征,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因此也享有“活化石”的美誉。
     会产卵的哺乳动物
     我们对哺乳动物都非常熟悉,它们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其最主要
的特征就是胎生、哺乳。但在哺乳动物中还有些原始的类群,它们具有一系
列接近爬行动物和不同于高等哺乳动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卵生,卵多黄
有壳,雌兽尚具孵卵行为。乳腺是一种进化的汗腺,不具乳头,有乳槽。肩
带骨结构似爬行动物,身体后端只有一个孔——泄殖腔孔,生殖细胞、尿液、
粪便均由此孔排出体外。成体无牙齿,体外生毛,体温在 26~35℃间波动,
缺乏完善的调节体温的能力。因此,此类哺乳动物活动能力弱、分布区狭窄。
现存种类仅产于澳洲及其附近的岛屿上。其代表动物为鸭嘴兽和针鼹。

    鸭嘴兽嘴形宽扁似鸭,无唇,尾扁平,指(趾)间具蹼,无耳壳。栖居
于河川沿岸的空洞里,以软体动物及甲壳类动物为食。每年 10~11 月繁殖,
产卵 1~3 枚,孵出的幼仔舐食母兽乳槽中的乳汁。
    针鼹体型略似刺猬,全身被有夹杂着棘刺的毛。前肢适于掘土,吻部细
尖,有长舌,嗜食蚊类昆虫。穴居陆上,夜间出来活动,生殖时每次产 1 卵。
    鸭嘴兽和针鼹代表最低等的哺乳类,对于研究哺乳类的起源有重要的科
学价值。它们身上既存在着哺乳动物的特征,又保留着爬行动物的一些特点,
在哲学的认识论上这种现象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鸭嘴兽和针鼹在形态结构和
生活习性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也具有“活化石”的地位。
    鱼类的祖先——文昌鱼
    文昌鱼是一种很原始的脊索动物,它被视为动物界的珍宝,早在 6 亿多
年前的古生代就已出现。直到现在,身体显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仍保持着
原始古老的特征。
    文昌鱼主要分布在我国厦门、青岛、烟台、台湾等地,体形像海鳗,呈
纺锤形,成体体长 42~47 毫米,细长侧扁,两头尖尖,国外常称其为“双尖
鱼”或“海矛”。活鱼体色稍带粉红色,全身半透明,可以看到一节节的肌
肉组成,以及身体背部的神经索。文昌鱼没有明显的头部,更没有集中的嗅
觉、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文昌鱼的全身没有鳞片,没有偶鳍,没有骨质
的骨胳,主要是脊索作为支持身体的结构,脊索像一条富于弹性的棒状物纵
贯全身,这也是它归属脊索动物的依据。
    文昌鱼常会栖息在江河汇合、透明度较高的浅海海底,平时很少游动,
游泳时可保持每分钟 60 厘米的速度,连游 50 秒后会突然停下,沉入海底。
它的摄食不是靠主动游泳去追捕食物,而是将身体埋入泥沙,只露出身体前
端,依赖口部纤毛摆动形成的水流,将浮游植物和氧气带入口和咽部。它的
消化系统比较简单,肠尚未分化,只是一条直筒。由于文昌鱼走上适应泥沙、
少活动的进化道路,故未能成为脊椎动物的直接祖先。
    雌雄异体的文昌鱼,在体形上并无性别的差异,到了繁殖季节,双双成
群地钻入泥沙中,生殖细胞成熟后排到海水中,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在第
二日的上午即可发育成幼鱼,并能自由游动。幼鱼 3 个月后便可长成成体,1
年后幼体才能繁殖。
    文昌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其胚胎发育可知,它是以简单而典型的
形式代表脊索动物的发育,是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种。
    文昌鱼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它肉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